如何管理1.8萬億資產?國家能源集團智慧轉型
如何管理1.8萬億資產?國家能源集團智慧轉型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發布時間:2018-10-18
“這款智能安全帽已經是我們第六代產品,具備定位、對講、視頻、緊急呼叫等6大功能。”近日,在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新時代·走進新國企”活動中,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業榮向記者們展示這款智能終端產品。
大渡河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業榮向媒體記者介紹該公司研發的智能安全帽
不僅如此,大渡河公司還自主研發了智能鑰匙、巡檢預警機器人等智能產品,并采用空中無人機、水下機器人以及智能無人船等技術手段,開展庫區泥沙淤積以及高邊坡穩定監測。建設智慧企業的理念已經深深融入到企業發展理念中。
實際上,大渡河公司是國家能源集團“智慧轉型”的一個代表,面對1.8萬億元資產和8個產業板塊,國家能源集團利用新的信息技術,以全面感知、全面數字、全面互聯、全面智能為主攻方向,推進智慧企業建設工作,實現企業的智能生產、智慧管理。
時勢所迫
周業榮表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資國企改革全面推進,電力工業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電力企業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拼資源、比規模的時代已經結束,需要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筑企業未來發展的比較優勢,在推進能源革命中發揮排頭兵作用。
大渡河公司瀑布溝水電站
不僅如此,大渡河流域上的水電站處于西南山區,地理位置偏遠,大批一線職工長期遠離家人、遠離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工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增多,對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的期盼越來越高,僅靠過去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手段難以長期留住人才。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實現更加柔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將職工從艱苦、繁重、重復的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職工幸福指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渡河公司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國家能源集團是黨的十九大以后中央第一個批準設立的公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央企重組,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企業,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集團總資產1.8萬億元人民幣,產業分布在中國31個省區市和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煤炭、火電、新能源、水電、運輸、化工、科技環保、金融等8個產業板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形成“1+1>2”的重組效應?國家能源集團重組成立后,迅即成立了以集團公司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智慧企業建設領導小組,頒布了《集團公司智慧企業建設指導意見》,智慧企業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稱,智慧企業的建設是當前中國大中型企業開展轉型和升級的極好抓手,“要按照以數據驅動管理打造企業,不是企業簡單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也不是單純建設企業數據庫系統、自動化系統,而是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在大數據支撐下,采用各類人工智能手段開展。”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副書記張國厚介紹,按照全方位推進資產、業務、機構、人員、管理、文化和黨建整合融合的“頂層設計”,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已完成了“職能部門+產業平臺+服務中心”組織模式的總部機構整合。
智慧轉型
實際上,如智能安全帽、巡檢預警機器人等只是終端智能產品,大渡河公司的智慧轉型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周業榮介紹,大渡河公司把創新發展作為公司根本戰略,提出了“從基建生產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變、從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業管理轉變”的執企理念,全力建設國際領先的智慧企業。
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化工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閆國春向媒體記者介紹煤直接液化產品
為此,大渡河公司組建了以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為總顧問,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陳純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院士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開展大渡河智慧企業戰略規劃研究,歷時1年時間編制完成《智慧企業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報告》,完成智慧企業建設頂層設計。
此后,大渡河公司全面鋪開智慧企業基礎建設,運用先進的傳感技術、在線監測技術來感知大數據、采集大數據,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來傳輸大數據、存儲大數據,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來分析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形成敏銳的感知能力、高效的傳輸能力、海量的存儲能力、強大的計算能力、精確的分析能力,以大數據驅動企業決策與變革,推進企業管理升級。
國家能源集團整體智慧企業建設推進企業在更大范圍轉型變革。一是全力構建智慧生產體系,二是重點構建智慧管理體系。通過智能生產和智慧管理,實現根本轉型。
媒體記者參觀國家能源集團神東上灣煤礦8.8米大采高綜采工作面
在智能生產方面,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各個產業板塊生產過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供需透明、資源自動配置,減少因計劃不匹配帶來的效益損失,并通過自動化作業實現現場無人少人作業和值守,提高工作效率、作業安全和節能降耗。同步建立新型的生產組織模式,實現組織架構變革,大幅度實現減人提效和降本增效。煤炭板塊,在神東礦區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國內首個數字礦山示范礦井和世界首座智能煤礦地面集中控制中心;火電板塊,建成了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煤電機組,指標全球最優,引領世界高效燃煤發電技術進步,并且率先建成了國內智能化程度最高、用人最少、近零排放的智能生態燃氣電廠;新能源板塊,依托數字化、智能化風場和區域化集中監控推進智慧風電試點建設,搭建了國內首個風電運營商“大數據”平臺;水電板塊,所屬大渡河公司在業界率先提出并推進智慧企業建設,通過智慧工程、智慧大壩、智慧調度、智慧檢修、智慧安全等,建設流域梯級電站群智慧化管控平臺,實現智慧企業管理模式;運輸板塊,研發了重載鐵路LTE網絡系統、應用系統、終端等成套設備,在全球首次實現基于LTE技術的重載鐵路應用業務;化工板塊,開展信息化系統控制,提高生產水平,確保了世界上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示范項目和世界上單套投資規模最大、裝置最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的“安、穩、長、滿、優”運行。
媒體記者參觀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化工公司鄂爾多斯煤制油直接液化項目集控中心
在智慧管理方面,國家能源集團確立了“六統一”、“大集中”的原則,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投資、統一管理”;“集中設計、集中實施、集中管理、集中部署、集中運維”。
“六統一”明確了建設各方的權責、分工,確保協調一致;“大集中” 滿足人、財、物、銷售等業務橫向集成的同時,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集成,從而充分發揮全產業鏈一體化協同運營商業模式優勢。
目前,國家能源集團發揮煤電一體化優勢,實現了平穩起步和良好開局。上半年下水煤量、發電量、鐵路總運量、港口裝卸量、航運量等多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各項指標全部超過合并前兩家企業同期指標相加的總和,八大業務板塊全部盈利,利潤增速大幅高于收入增速,“1+1>2”的重組效應逐步顯現。
張國厚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集團將按照規劃,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信息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為驅動力,布局智慧企業建設,推動集團在資源配置、業務運營、決策機制、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使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智能,經營管理更加精益高效,風險防控和業務決策能力大幅提升,并拓展能源行業新型生態經濟。(李秀中)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