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實施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礦山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實施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礦山

文章來源: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7-05
近年來,鞍鋼集團礦業公司以“打造世界級鐵礦山企業”為目標,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大力開展環境保護與生態復墾新模式,實現“礦山環境生態化、生產工藝環保化、固廢利用資源化”。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我們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并舉的方針,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環境和生態恢復。從2000年開始,累計投資4.97億元,種植喬木600萬株、灌木1270萬株、草坪60萬平方米,完成生態恢復面積約2228多萬平方米,可復墾率達到90%。礦業公司整體綠化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鞍鋼礦業公司被評為“全國冶金礦山綠化先進單位”,東燒前峪尾礦庫生態恢復實驗區被國家環保總局譽為目前全國礦山生態恢復面積最大、方法最成功、經濟最合理、效果最顯著的礦山生態恢復項目,在大礦排巖場建立的集綠化、觀光、養殖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園被評為全國綠色礦山示范基地。
“十一五”以來,我們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業”為目標,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和“邊生產、邊治理”的原則,把礦區復墾和生態恢復作為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制定了《鞍鋼集團鞍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了“分步實施、分期治理”的工作思路,分三個階段對礦區、礦區周邊以及排巖場、尾礦庫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
第一階段:重點是對礦區進行綠化。從2000年開始,我們每年至少拿出1000萬元作為綠化復墾專項資金,對礦區的主干道和重點區域進行綠化。到2003年,在主礦區共栽種草坪32萬㎡,植樹40萬株,基本上實現了礦區主干道兩側和可綠化部位的全覆蓋,形成了軟、硬覆蓋結合,高、低樹種搭配的立體綠化格局,實現了礦區環境的明顯改善。
第二階段:重點是對礦區周邊進行復墾。2001至2002年,我們在廠區周邊復墾條件相對較好的大孤山、東鞍山、眼前山三個礦山開展了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活動,共栽植喬木近3萬株,成活率在90%以上,復墾面積達40萬㎡,形成了三個大型綠蔭廣場和以三條上山公路為軸線的公路林帶,在改善礦區外部環境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
第三階段:重點是對尾礦庫和排巖場進行大面積復墾。一是對廢棄尾礦庫實施填土造林工程。為盡快達到大面積覆蓋綠化效果,2003年,我們對廢棄的東燒前峪尾礦庫實施了覆蓋客土植樹工程,輸入了近60萬立方米的建筑殘土,在尾礦沙上造出了40萬平的土地,覆蓋客土的平均厚度在60cm左右,種植速生楊7萬棵,棉槐40萬株,由于管理到位,樹木的成活率達到了96%。2004年,又對前峪尾礦庫120萬平的區域進行了全面復墾,共回填土方12萬立方米,平整場地80萬平方米,推土方20萬立方米,修筑道路5200延米,安裝給水管道52000延米,栽種喬木、灌木500萬株。二是對廢棄排巖場進行重點治理。大孤山鐵礦由于百余年的開采歷史,排巖場面積達74萬㎡,是礦區生態治理的重點。2004年以來,我們先后投入4575萬元,對東山包排巖場進行場地平整、客土回填和綠化復墾。根據地形特點,對排土場坡頂、坡面、坡腳、采空區采用垂直綠化、魚鱗坑種苗綠化、植樹綠化等方式,栽植20多個品種的綠化類和觀賞類樹種,開辟梨樹園5萬㎡,李子園3萬㎡,鋪設供水管線5000米,新建蓄水池3個。經過治理,恢復了生態環境。
復墾綠化不僅從源頭上消除了揚塵污染和水土流失,而且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
礦業公司大礦、東礦、鞍千、齊礦、眼礦、弓露天礦、弓井下礦等7家主體生產礦山已被評為國家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在今年上半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礦業公司順利通過了環保“大考”,沒有出現紕漏。
隨著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綠色低碳文明時代的到來,礦業公司必將在經濟轉型中加大回轉力,把全面建設“綠色礦業”作為今后保持礦山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定位,堅持走“綠色引領,低碳運營”的礦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努力打造低碳環保的軟實力,著力提升生態文明的生產力,開創源頭環保、閉環環保、技術環保、創新環保、監管環保、復墾環保,打造綠色礦山的新模式,從而把鞍鋼礦業公司打造成能夠引領國內行業發展,走在世界礦業前沿和爭創國際一流的綠色礦山企業。
【責任編輯: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