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站:走進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項目
第10站:走進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項目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0-29
俄羅斯當地時間7月8日上午9:00,“紀念中共‘六大’召開90周年暨建證40年?中國建筑奇跡之旅” 莫斯科站的主題傳播行動在中國海外唯一的中共黨史常設展覽館、“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中俄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莫斯科中共“六大”常設展覽館召開。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
中國駐俄大使館公參李波、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館副館長馬先軍,中共“六大”代表李立三同志的后人李英男,中建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股份公司副總裁劉錦章、中建集團黨建工作部主任、直屬黨委副書記周利杰,中建一局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曉葵等領導出席座談會。
中共“六大”代表李立三同志的后人李英男深情回憶了父輩故事,講述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緬懷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忠誠、擔當、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館長為參觀者介紹六大的歷史沿革
劉錦章在座談會中上說,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共“六大”召開9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以及中國建筑進軍俄羅斯市場第13年。在中國建筑修復建成的中共“六大”會址召開90周年座談會,大家一起回顧中國共產黨97年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見證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變遷,總結中國建筑出海30余年的經驗,講述海外一線建設者的故事,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項目創造的“中國品質”、“中國標準”和“中國效率”,擴大了中國建筑在俄羅斯市場的影響力,為進一步打開俄羅斯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共六大展館內合影
張曉葵說,這次座談會是對黨的奮斗史的緬懷與學習,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交給中建一局,是國家和中國建筑對中建一局的信任與重托。在中共“六大”召開90周年之際,作為中共“六大”會址的修復履約方,深入了解中共“六大”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這是一堂特別有教育意義的黨課。
中建一局國際工程公司副總經理兼俄羅斯公司總經理盧皓回顧了中共“六大”常設展覽館的修復故事。中建一局把“工匠精神”貫穿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細節,運用先進的建筑BIM技術與俄羅斯傳統手工工藝相結合,只用了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會址建筑全部修復任務,精準復原了中共六大會址這座180多年歷史的古建,比計劃提前10天竣工,創造了俄羅斯古建修復的“第一速度”。中建一局以中國標準、中國方案、中國品質代言“工匠精神”。
中共六大修復工程項目合影
中共“六大”會址位于莫斯科郊外五一村,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座俄羅斯古典弧形建筑,俄羅斯聯邦級文化遺產,19世紀是一座貴族莊園,曾經歷兩次大火,年久失修、損毀嚴重。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由中國建筑履約,中建一局具體實施。中建一局是新中國第一支建筑國家隊,65年來始終堅守“工匠精神”,2016年榮獲了中國政府頒發的質量最高獎——中國質量獎,2017年榮獲了“質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第一名,作為首家中國企業榮獲2017年度莫斯科市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2015年9月中建一局拿到設計圖紙、獲得施工許可時,工期只剩下不到1年時間,彼時俄羅斯已經進入冬季,按屬地管理要求需要停工5個多月。為了能按照計劃時間竣工,中建一局采取了2項創新措施。一是采取“逆作法”施工,一反常規的自下而上的施工工序,而是上下同時開工——即從頂層頂板開始依次向下施工,同時為地下基礎進行注漿,不僅增強了原有建筑結構的穩定性,還節約工期25天。二是搭設全封閉的綠色暖棚,項目團隊給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用環保的暖棚內箱式柴油加熱管加熱,使暖棚內溫度始終保持零上16度恒溫,而莫斯科的冬季室外是零下30度,這項“中國創造”的冬施措施在莫斯科又創造了一個“第一”,保證了室內砌筑、抹灰、古建補磚的施工質量,節省了5個月的工期。莫斯科電視臺專門對此進行了報道。
2016年7月4日展覽館開館時,習近平總書記和普京總統共致賀辭,劉延東副總理出席開館儀式,對官慶書記說:“你們做得很好,我非常滿意!”。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長阿列克謝?葉梅利亞諾夫說:“像這樣復雜的修復工程,在2018年甚至2019年完成是符合常規的,感謝你們對工程順利竣工所做的艱苦努力!”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多次視察工程現場,竣工時李輝大使點贊:“在俄羅斯,像這樣一座建筑,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竣工,而中建人卻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是中國速度的最佳代言人。”文化部領導稱贊中國建筑“在工作中,不分甲方乙方,唯有中方,展現了中建人良好的素質”。
【責任編輯:姚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