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0-29
成都錦城綠道
7月28日, “建證40年·中國建筑奇跡之旅”中建開放日大型主題傳播行動第12站“走進世界最長綠道體系重要組成——錦城綠道項目”在成都錦城綠道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市民代表、高校師生、媒體記者、中建員工共計200余人參加。
活動組織參觀了“建證40年”“時光隧道”展廳,感受中國建筑“紅色基因、藍色力量、綠色發展”的發展實踐,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偉大成就。中國建筑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
活動還邀請現場參與者一起參加“綠色公益行”健康跑,直觀體驗錦城綠道健康之美、綠色之美、發展之美。健康跑的參與人員通過“捐贈健康跑步數”和共植“綠色發展之樹”,助力公益事業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從傳統優勢到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80年代初,中國建筑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創造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深圳速度”。現在,中國建筑再次參與到成都錦城綠道的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從“深圳速度”到“綠色發展”,從房屋建造到慢行系統,折射出中國建筑創新驅動的發展軌跡,也體現了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
錦城綠道究竟有多“綠”?
這是屬于中國的天府之“綠”——
以“一軸二山三環七帶”為主體骨架,以綠道為主線,以生態為本底,以田園為基調,以文化為特色的天府綠道正分階段建設。綠滿蓉城、水潤天府的勝景漸現;
這是屬于中建的鋼構之“綠”——
串點成線、織線為網,仿若穿行城市間的翡翠“詩行”,串起珍珠般散落的綠色開敞空間;“一橋一景、橋景交融”,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在成都大地鋪陳新綠,改變城市……
中建鋼構開拓新興業務,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力推動慢行交通系統化、全球化進程,使中國綠道走向世界前端,企業也由此開啟謀求更大發展的玄機。
一、鋪陳城市綠脈 筑福美好未來
2017年9月1日,《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公布,全球最長綠道體系建設啟動。它的建設,不僅將實現市民在綠道移步換景,望山見水、游林賞花,且具有生態宜居、綠色動脈的生態價值;蘊含生活美學之道的文化價值;無廠房“綠色經濟帶”的經濟價值;產業經濟地理重要牽引的連接價值和“唯一性”城市名片的品牌價值。
天府綠道規劃總長約1.6萬公里,以“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的規劃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新建一批城市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游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勝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在這一世界級綠道項目建設之前,中建鋼構便在慢行交通系統施工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豐碩成果。由公司承建的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廈門空中自行快速道以獨開先河的規劃創意和綠色和諧的設計理念,榮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雄厚實力和良好信譽,助力公司承接了錦城綠道南片區工程所有跨市政主干道、高速及河流的橋梁建造。
二、強化綠色意識 拓寬發展空間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四川視察強調: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要增強改革動力,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區域布局協調、城鄉發展融合、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發展新格局。
綠道建設,便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一次全新探索。中建鋼構在錦城綠道的建設,便是以綠色施工將天府文化底蘊和城市生態肌理有機相融,體現“綠滿蓉城”的宜居品質,為成都筑巢引鳳提供強有力的人居環境支撐。
慢行交通系統的橋梁更注重景觀打造。如橋型設計要分析橋線周圍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再以橋型景觀為基準進行欄桿、路燈等附屬件組配,結合設計主題進行裝飾性部件、泛光設計,從而使其不僅做為構筑物為行人提供便利,還做為景觀供行人觀賞。中建鋼構承建的錦城綠道南片區一期工程中的7座大橋,是串聯成都碎片化綠地景觀的關鍵節點。項目對其均具針對性地進行景觀打造,全面實現“一橋一景、橋景相融”的設計建造理念。
天府大道橋(月牙橋)設計簡潔優雅,橋身微弧如一彎月牙,V型墩輕盈優美展現結構之美;錦江橋(竹橋)利用結構自身特點,形成穿越竹林的意境;漣漪橋用防護網打造橋面垂直綠化景觀,宛如漣漪的波浪;成渝橋(花之橋)以成都市花芙蓉為設計立意,打造臨近東風渠的觀景平臺;成龍大道橋(屋橋)汲取川居山墻營造序列空間,采用鋼構架圍合橋面,橋面造型隔音、引導視線,外圍裝飾泛光,點亮城市景觀……
三、不走尋常之路 打造施工亮點
如果說,還在建設中的錦城綠道是一曲高亢悠長凝固音樂的優美華彩段,那么,中建鋼構承建的橋梁則是其中一個個雄渾的音符。
在綠道橋梁建造中,中建鋼構注重新技術開發、新材料應用及城市新景觀打造,為廣大市民提供別致的客戶體驗,將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工程設計、建造全過程。
橋梁進入運營,因密集人群、車行工況而激起的振動會降低其使用舒適性。因此,對橋體振動及舒適性控制尤為重要。結合慢行交通系統橋梁工程的特殊性,他們所建全部橋梁均采用鋼結構為主體,實施智能化建造及裝配化施工。
錦江橋系世界最大跨度單邊斜拉橋,為確保其使用舒適、穩定、安全,他們分析試算橋結構動力特性,進行仿真模擬、實體驗證,采用MTMD消能減振系統,對橋結構進行消能減振設計與施工。結果表明:這一新技術有效抑制橋梁在不同荷載激勵下的振動,其舒適性達標,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超過國內外相關規范標準。
已建成的天府大道橋(又名月牙橋),整體為空間大曲率結構形式。制造階段,創新性采用空間大曲率線型小截面鋼箱梁制造工法,實施空間異面結構一次性整體加工、橋梁裝配節段一體化組裝,并應用反變形焊接工藝,嚴格控制整體結構的制造、拼裝精度;安裝階段,出臺標準化支撐體系及拼裝措施,極短時間完成大體積橋梁結構跨市政主干道整體施工,既實現工期、質量、安全、成本控制目標,還極大降低施工對天府大道通行的影響;
慢行交通系統橋梁橋面鋪裝設計需重點考慮步行、騎行舒適性,其材料本身需滿足美觀大方、色澤豐富、防滑耐磨、易維護等條件。根據不同橋梁對景觀及功能的需求特性,項目團隊比選國內外數十種主流鋪裝材料,選定彩色薄層水性EAU材料。該材料以生態環境友好為理念研發成全水性體系,能讓綠道更“綠”;以互穿網絡復合水性純丙烯酸樹脂為主構成基礎膠粘劑體系,高環保、高耐候、高保色,能讓綠道更“美”;以各種無毒無害功能性添加劑和滿足環保要求的材料聯成一體,滿足運動性、耐久性要求,能讓綠道更“實”。
所建橋成形面能滿足舉辦大型國際自行車、馬拉松等大型賽事賽道要求標準,且契合城市慢行交通對舒適性、美觀性、綠色生態發展的理念。
一千多年前,杜甫一首《春夜喜雨》讓多少人夢回蓉城。待“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勝景再現,綠道之美驚艷天府之時,人們不會忘記中建鋼構以智慧勞動、辛勤汗水,整體提升綠道品質,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世界級慢行交通系統橋梁典范。
四、高揚管理之帆 方顯鋼構品質
市場是海,企業是船,管理是帆。
城市綠道建設與既有建(構)筑物、道路、管線和社會群眾有很大交互,機械進出場、鋼箱梁吊裝、設備站位……不僅增大施工難度,且帶來一系列安全風險。如何將此降到最低,是管理的重點難點。
項目以嚴謹、踏實、謙卑的態度對待每個施工環節。如鋼箱梁吊裝,核算每塊構件重量、確定吊裝工況,根據地勘情況計算地基承載力,確保軟件建模驗算支撐胎架滿足其要求,做好施工過程模擬。勘查、計算、積累,發現潛在問題,及時識別風險,從而防患未然。
橋梁作為綠道點睛之筆受到市民青睞和期待,同時也面臨交通量、人流量大等問題。為盡量減少對社會公眾影響、降低安全風險,只能夜間施工,每天作業時間僅6小時或更短。項目員工爭分奪秒,完成道路封鎖、吊車進場、選址站位、構件進場、吊裝、校正、焊接、機械退場、道路清理、交通恢復等。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定人作業、定時完成,全程監控,保障施工順利進行。
堅持綠色施工與現場管理不脫節,堅持現場管理以綠色為引領。錦城綠道橋梁施工令社會心動、令市民期待,很重要的一點在于,項目把工程施工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有望樹立一個建筑施工與城市建設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典范。
綠色,既是對建筑需求的返璞歸真,也是追求進步的不懈努力。中建鋼構緊隨新時代前進步伐,將綠色建筑、慢行系統作為自己的新興業務,將自己定位為:產業集成商,致力為客戶提供投資、開發、設計、建造、運營一體化解決方案。這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將大大促進“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結構產業集團”鋼構夢的實現。
錦城綠道究竟有多“綠”?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的努力和貢獻。
從中,可以看見8個字:把握、契合、拓展、引領。
把握綠色發展新機遇、契合綠色發展新理念、拓展綠色發展新領域、引領綠色發展新潮流。
這一宗旨、目標從孕育、誕生、實施到充實、完善、強化,或許就是中建鋼構成都錦城綠道項目施工所開啟的謀求企業發展的最大玄機。
【責任編輯:姚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