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站:走進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
第22站:走進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fā)布時間:2018-10-29
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
9月23日,“建證40 年·中國建筑奇跡之旅”中建開放日:大型主題傳播行動第22站走進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
中央網信辦,中國日報網、中國網、國際在線、CRI 國際臺(斯里蘭卡站)等媒體參加此次活動并采訪報道。活動期間,“一帶一路海外建設者給親人和祖國送中秋祝福”被全網傳播。
在南亞次大陸的南端,素有“印度洋上明珠”美譽的斯里蘭卡是整個印度洋的航運樞紐,更是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轉口港。隨著斯里蘭卡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來到這里,日益密切的中斯經貿往來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長線項目是中國和斯里蘭卡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工程項目之一,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19億美元優(yōu)惠貸款,項目從馬塔拉至漢班托塔全長96km,設計時速為120公里/小時,全部由中國企業(yè)承建,其中二、三標段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設。項目自2016年開工,建成后將成為斯里蘭卡西部與南部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被當地居民譽為通向未來的“致富路”。
中國建筑打通經濟命脈
在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3標建設現場,來自中國建筑的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的工作著,數臺“鋼鐵巨獸”穿梭其中,氣勢雄偉的高架橋和長達9公里的主線路基已經貫通,一條高標準的現代化高速公路正逐漸成形。
工程的起點為斯里蘭卡第四大城市——馬特拉,終點是漢班托塔港和機場,建成后兩地通行時間將從目前的120分鐘縮減至50分鐘,有效提升首都科倫坡、漢班托塔、馬特拉和旅游城市高勒四大城市的互聯互通水平,其中科倫坡至漢班托塔港的行車時間從目前的4個多小時縮至兩個小時左右,使兩大港口物流和人員往來更加便捷,為漢班托塔港工業(yè)園區(qū)和自貿區(qū)建設奠定基礎,助力斯里蘭卡向建設“南亞經濟中心”的目標邁進。
匠心“智”造品質之路
“把工程打造成代表中斯友誼的標桿工程和精品工程,是項目數千名中斯建設者的共同心聲……”中建股份斯里蘭卡分公司副總經理賈瑞華說道。面對與國內施工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不僅需要克服語言障礙、資源匱乏、施工標準規(guī)范不統一等困難,還需要滿足與國內同樣的施工質量和進度要求,對每個中國建設者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
在工程施工圖設計期間,公司雇傭了國內具有豐富路橋設計的專業(yè)團隊入駐現場,在詳細理解合同要求和國外規(guī)范的前提下,利用國內先進的設計理念。對業(yè)主提供的初步設計進行了大量的優(yōu)化。如對全線多跨度橋梁,有簡支T梁改為先簡支后連續(xù)T梁,優(yōu)化了橋梁受力結構;對按照國內高速的設計理念,對線路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了使用功能等等。
為了提高當地雇員尤其是一線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項目部組織編制英文與僧伽羅文雙語培訓教材,建成并投入使用斯里蘭卡第一個安全與職業(yè)技能培訓示范基地,通過不斷提高屬地化員工的技能的方式,推動項目整體職業(yè)技術水平和個人技能的不斷提高,實現項目和個人的雙重發(fā)展,促進當地就業(yè)并為斯里蘭卡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儲備人才。
更高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打造標桿工程。盡管合同和當地規(guī)范不要求檢測底基層彎沉,但項目部結合設計給出的彎沉值,對現場每一段底基層均做了彎沉檢測,現場彎沉檢測合格率為100%,進一步確保項目材料合規(guī)性及各項工程質量。
建標準打造環(huán)保之路
南部高速延長線項目2標段是整條線路路基借土方量最大、箱涵結構物最多的施工部位。然而,當地土石方資源卻十分匱乏,且分布較為分散,加上項目借土方總量高達530余萬方,土方資源一度成為項目施工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
為此,中國建筑成立了專項小組負責資源協調工作。項目團隊結合當地飲水和灌溉設施匱乏的實際,向當地政府建議合理利用地理條件,將取土地址打造成數十個人工水庫,儲水量達0.5億立方,滿足了路基施工所需土源供應的同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解決了下游飲水灌溉用水問題。并采取挖土造田的措施,先后開墾了50英畝的稻田農耕地和宅基地,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評。
該項目中的8座橋梁結構,對應分布了192根樁基礎,施工需要穿過河流,如何不對下游居民飲用水源造成污染,同樣考驗著中建智慧。項目部就此提前選擇合理位置,預挖大型泥漿池,并在池底墊上油布,防止泥漿滲漏,將產生的有化學污染物的黃色泥漿集中收集處理,并對泥坑回填碎石上覆腐殖土,恢復原有地貌。中國建筑把環(huán)保理念和施工標準帶到斯里蘭卡,用近似嚴苛的施工環(huán)保標準打造生態(tài)之路。
惠及沿線打造民生之路
砰地一聲,一名工人從高處墜落體驗館二層“墜落”……中國建筑在這里建成了斯里蘭卡第一個安全體驗館,用體驗式教育提升屬地員工的安全意識,被當地業(yè)主稱贊為“蘭卡第一施工技能和安全培訓基地”。培訓基地還專門組織編寫了英文與僧伽羅文雙語培訓教材,通過崗前培訓全覆蓋,中國建筑為斯里蘭卡培訓了 名專業(yè)技術工人,項目建設直接為當地創(chuàng)造了近萬個就業(yè)崗位,帶動相關產業(yè)就業(yè)機會2萬余個。
蘇達斯是項目一名屬地司機,今年40歲的他曾經在卡塔爾多哈做過9年的司機,原本每月4.5萬盧比的工資還需要扣除食宿等生活開支,使他的生活顯得格外拮據,還得離家很遠。如今,加入中國建筑的蘇達斯工作離家只有500米距離,月工資提高到了5.5萬盧比。蘇達斯高興的說:“日子越過越好,中國朋友在為我們修了一條致富路。”
中國建筑還配合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捐建了坦加勒醫(yī)院以改善當地居民的醫(yī)療環(huán)境,并與當地政府共建學校、養(yǎng)老院等民生設施,參與抗洪救災、社會救助等公益活動,與當地居民共植友誼林,“七夕”節(jié)為19對中斯員工舉辦“集體婚禮”……正像環(huán)境工程師Nalaka所說:“我來到中國建筑的項目工作后,攢下了錢,買了小汽車,今年剛剛又結了婚,我熱愛這份工作,我愛中國”。中國建筑建造的不僅僅是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更是架起了兩國之間友誼“連心橋”。
中國建筑上個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斯里蘭卡,曾經400余名中建人經過3年的努力建設了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這個被譽為中國對外援建的典范工程如今仍然是斯里蘭卡的地標建筑,也是中斯友誼的最高象征。如今,南部高速延長線也即將建成通車,也必將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之路和希望之路。而對中建人來說,最令他們驕傲和自豪的是建造了一個又一個“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在互聯互通助力民心相通的篇章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姚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