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站:走進巴布亞新幾內亞學校及公交站亭EPC援建工程
第32站:走進巴布亞新幾內亞學校及公交站亭EPC援建工程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1-14
巴新援建小學
10月22日,“建證·中國建筑奇跡之旅”活動第32站走進巴布亞新進內亞布圖卡學園,活動吸引了巴新國家APEC部長以及教育局官員、當地老師、學校學生和社區居民。活動當日,約500名社會各界人士來到中建鋼構承建的布圖卡學園項目見證裝配式建筑、科技學校和現代化學校。來自中央廣播電視臺,中國新聞社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和當地主流媒體post-courier,the national等前來活動場地,“建證”中巴新兩國友誼。
“中國建造”惠及當地民生
2018年6月21 日,巴新總理彼得·奧尼爾攜夫人專程到訪中國建筑北京總部,并親筆題詞:衷心祝愿貴司迎來更好的發展,希望通過與貴司的合作,促進兩國繁榮昌盛。
2017 年10 月13 日,巴新布圖卡學園及配套公交站亭援建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建成后,可以解決當地3000 名中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巴新最大媒體post-courier頭版頭條以“歷史時刻”冠名,對該項目進行報道。儀式后,奧尼爾總理特意給中國駐巴新大使薛冰發來短信,“衷心感謝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巴新的慷慨援助。重建布圖卡學園是惠及巴新的重要民生工程,將有助于解決當地學生上學難、出行難的問題,對促進巴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巴新兩國友好關系的重要體現。祝賀項目順利開工,也感謝中國建筑對巴新教育事業的支持。”
2018年10月,巴新教育部長庫曼在參觀建成的布圖卡學園。在得知學校將使用新型教學輔助設備為學生授課時,庫曼無法掩飾心中的喜悅之情,并表示這應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他說,全國所有的學校都應該以此為榜樣,這樣的原型要不斷復制推廣。他繼續道,這所學校花了很多錢,人們特別是學校周邊地區群眾必須改變態度,我們需要珍惜并保證學校的順利運行。他重申,學校使用了最好的材料最頂尖的設施,必須要一直延用下去。我們希望老師們可以離學校近一些,教師公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師生合影
“中國創新”展現“中國質量”
中國建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視“中國技術”走出去,積極為巴新貢獻“中國方案”,創造了令當地人交口稱贊的建設紀錄。2018 年4 月,巴新土地、城市規劃和APEC 事務部部長賈斯汀?特卡琴科,巴新首都行政區省長鮑維斯?帕克普一行,考察中國建筑鋼結構博物館和中建鋼構投資研發設計的中國首條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鮑維斯?帕克普贊嘆:“中建創新型工廠內工人的‘缺席’,給了我們巴新代表團一個巨大的驚喜。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展望未來,敢于去想不可能的事情,勇敢地創造與眾不同的未來世界。”
帕科普還表示,巴新布圖卡學園項目的承建是中國帶給當地最大的禮物。2018年3月23號,當地最權威報紙post-courier以“巴新第一所高科技學校”為標題整版報道了項目事跡。過去幾十年來巴西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援助國,中國雖有援助工程,但由于標準不夠精細和建筑質量的原因,往往被印上了“低水平”的刻板印象。但此次布圖卡學園的營建卻讓巴新各界都耳目一新。
項目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打造出裝配式鋼結構綠色建筑。裝配式的建筑結構理念,提高了建筑集成率,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降低了施工污染,減少了80%的濕作業,減少建筑垃圾50%以上;增加建筑的舒適度,增加建筑使用空間10%以上,為綠色裝配式結構體系的成功實施可帶來借鑒性意義。
在學校設計的過程中,根據氣候條件及場地條件,提取當地傳統建筑“大屋頂、建筑低層架空”等特點,并綜合運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資料等五大綠色技術,通過多種設計策略,在充分滿足建筑功能及實用性的前提下,使得建筑本身更加生態環保,中建不僅僅帶去一座學校,也帶去了中建的先進技術。
在設計中,斜向坡屋頂有效遮擋太陽對屋面的直接輻射,減少熱量對建筑空間熱傳導,教室立面設有高百葉窗,可將室內污濁的熱空氣從室內排出,室外新鮮冷空氣則從建筑低層被吸入,如此達到室內外空氣循環,同時建筑豎庭院形成自然的豎向拔風,將空氣排除,達到自然通風的效果。
除此之外,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中國建筑標準化、規范化施工規范,整潔清新的施工現場讓莫爾斯比眼前一亮,打造了新的樣板工地。
在施工過程中,堅持“質量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每道工序施工前先進行技術質量交底。施工過程注重細節把控,嚴格按照圖紙施工,質量隱患點銷項排查,確保施工質量符合巴新當地相關規范,監理驗收一次合格率100%。所選每一道材料都實行樣板引路,經項目部、設計院和業主三方認可,進場驗收時嚴查產品合格證書,輸出產品嚴保深圳質量。
參觀品牌展
責任擔當展示“中國形象”
“我們是深圳速度的締造者,我們同樣有能力將深圳速度復制到巴新,創造一個巴新奇跡。”這是項目經理馬帥在封頂儀式的媒體見面會上對當地媒體說的話。
巴新學校項目團隊是實實在在的“青年軍”,項目經理和執行經理只有32歲,項目平均年齡還不到27。這樣一支青年軍,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鐵軍”。全體將士從出征那一天起,都擔負起了“突擊”精神,堅韌不拔,永不放棄!
臨建初期,項目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現場人員每天就在頭頂烈日、無水無電的情況下緊急施工。臨建完工以后,情況并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由于當地基礎設施落后,斷水、斷網、斷電幾乎已經成為常態,尤其是雨季來臨,線路頻頻中斷,項目人員就要面臨著“隔天開一次空調,三天洗一次澡,四天上一次網”的窘境。3-4月份,雨季和傳染病同時侵襲莫爾斯比港,項目員工一面踏著泥濘緊盯現場進度,一面又要高度提防隨時襲來的瘧疾、登革熱的風險。
在30天完成全部學校內的拆遷之后,又緊張地投入到了項目主體施工的環節。自10月13日開吊起,項目部就一直面臨著面對多變復雜的地質環境、降水頻繁的雨季施工、經常性斷水斷電、治安環境惡劣的客觀條件。最終,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了77天,就完成了一棟幼兒園、一棟小學、一棟中學、一棟教師公寓和一棟多功能廳五座單體全面封頂。
在巴新,中國建筑推行屬地化運營,先后雇傭屬地化員工超過1000 人次,極大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注重人才培養,通過“傳幫帶”模式提高當地員工的技能水平;熱心公益,在2018 年初巴新經歷地震災害時,數次組織員工進行震后捐款,為當地民眾獻愛心,與巴新人民共患難。
裝配式建筑小講座
做“新巴鐵”的民間形象大使
巴新是一個非常重視圖騰文化的國家,中建人初到這里在駐地外墻采用了代表高山地區的艷麗文飾作為文化墻圖案。此舉引來靠海為生的muto 人的紛紛圍觀,強烈要求項目部把文化墻撤掉。經過溝通了解,項目部連夜將文化墻換成了代表海洋部落文化的圖騰,描繪漁船滿載而歸后村民慶祝儀式的景象。文化,可以傳遞友誼,也可以承載希望。這件事后,村民們被項目部的用心和效率感動,特地邀請項目員工觀看當地Moale 民俗表演。漸漸地,當地村民開始對乒乓球、中國結、中國年等中國文化元素如數家珍,每逢中國節日,巴新人民也會前來道賀。一個項目的建設,傳遞了中國文化,讓巴新人更了解中國,也讓中國建筑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當地媒體一直高度關注,開工儀式的消息被巴新最大媒體post-courier頭版頭條以“歷史時刻”冠名報道。項目過程的動態也頻現當地重要媒體頭條。迄今為止,在國家最重要的兩家媒體post-courier和national上介紹項目事跡的文章已經超過十余篇。
2018年6月,巴新總理奧尼爾一行來到中國進行高端訪問,與習近平總書記會面,并訪問了中國建筑,簽署了戰略協議,預示著中巴新關系會有著新一輪的春天。雨后的莫爾斯比港,出現了雙彩虹,布圖卡學園這座中國援建的“深圳方舟”的落成,將為整座城市的未來,帶來希望。
【責任編輯:姚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