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礦集團:百年國企重生路 再造轉型新樣本
徐礦集團:百年國企重生路 再造轉型新樣本

文章來源:江蘇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8-08-30
“徐礦集團是個具有136年歷史的百年企業,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純正的紅色基因,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啟蒙。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一代代徐礦人創造出無數足以讓歷史和世人銘記的壯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徐礦人率先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創新,主動探索實踐,曾創造過一系列全國第一。進入新時代,徐礦以服務全省能源安全保障為使命擔當,以讓全體徐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為目標追求,深入解放思想,堅持系統思維,破除礦關人走宿命,探索轉型重生新路,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行業前列。”
1977年,全局共產煤1026.6萬噸,徐州礦務局躋身全國千萬噸大型礦務局之列。
變“迷茫”為堅守
破解資源沒了如何服務江蘇能源保障的困局
改革開放40年來,徐礦集團改革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但進入新世紀以后,徐礦發展路子不明晰,主業不突出,戰略搖擺不定,加之受本部資源枯竭、礦井關閉、內部管理等因素疊加影響,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干部職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對迷茫和困境,2017年下半年以來,集團新一任領導班子,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堅持黨的領導、堅守主業發展、堅定產業報國,廣泛深入開展“走訪轉”活動,300多名中層干部深入一線大調研,征求到意見建議1422條,匯聚上下智慧形成了:聚焦主業、聚力轉型,做大做強煤電化核心主業,盤活品牌技術人才等無形資源和開發土地鐵路電網等存量資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找到了一條符合徐礦實際、能引領徐礦走出困境的轉型發展路徑。
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采煤工作面
堅守這條路,扭轉了多年虧損局面。聚焦主業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實現破局突圍。2017年實現經營利潤22.5億元,其中帳面利潤6.5億元,補還歷史欠帳等費用支出16億元;上繳稅費25億元,比上年增長47%;逐步恢復職工工資原標準和企業年金等七個方面的福利待遇,職工平均工資較上年恢復性增長35%,企業初步走出了艱難的困境。2018年上半年,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營業收入同口徑比增長12%;實現利潤14億元,其中帳面利潤5.02億元,補還歷史欠帳等費用支出近9億元;上交稅費16.06億元,同比增長22%;在崗職工收入在基數大幅提高的基礎上又同比增長14.87%。
堅守這條路,更好服務江蘇能源保障。牢記省委婁勤儉書記關于“徐礦到煤炭大基地去布局,延伸煤電、煤化工鏈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囑托,牢記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的使命,圍繞主業發展,緊跟省際能源合作,布局建設了“蒙電送蘇”“陜電送蘇”“晉焦入蘇”、新疆煤電化、“一帶一路”能源服務、省內清潔能源六大基地,致力于把省外清潔的能源資源源源不斷的送往江蘇。
變“包袱”為財富
破解“礦關了、人怎么辦”的煤炭行業難題
2018年8月,徐礦集團召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大會,推動企業加快向
能源綜合服務商轉型,為江蘇省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貢獻徐礦力量。
“礦關了,人怎么辦”這是困擾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難題。進入新世紀,徐州礦區資源枯竭、礦井衰老,先后關閉18對礦井,2016年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涉及職工2.1萬人。礦關了,品牌還在。徐礦的煤礦、電力建設運營能力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徐礦充分發揮品牌和人才優勢,到富煤省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以技術管理為主的外包服務,把人員“包袱”變成創效財富,把無形資源變成戰略資源,把成熟勞動力變成高效生產力,探索走出了一條關閉礦井重生新路。張集礦關閉后走出去開展服務外包,托管2個礦井、安置1000人就業、年創收入2億元;秦源煤業公司今年上半年礦井關閉前超前謀劃服務外包項目,人員妥善分流,實現了“無陣痛”關閉。目前境內外煤礦服務項目12個、電力維運項目5個,創業人員6200人,2017年創收11.5億元,創利1.4億元,今年上半年創收9.4億元,創利超1億元。
帶著企業重托、家人牽掛,徐礦人堅定不移走出去創業。
以煤炭為基礎,帶動其他服務業充分發展。聚焦煤礦這個優勢點,積極向電力、工程施工、災害救援等行業拓展,通過協同化、融合化發展,最大限度把要素資源轉化為創效財富。垞城電廠在不到3年時間開發電力運維項目8個,創利2400多萬元;龐沃電力公司成立2年,去年收入5030萬元、利潤405萬元,今年有望實現收入和利潤雙翻番。
以國內為基礎,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徐礦主動走出國門,打造國際產能合作標桿,繼去年成功簽訂了總價2.6億美元孟巴三期合同的基礎上,今年7月又簽訂了總價7300萬美元的土耳其波亞克煤礦項目,目前埃塞俄比亞、塔基克斯坦、俄羅斯、南非、越南等國際能源市場開拓穩步推進。
變“跡地”為金山
破解資源沒了如何服務江蘇能源保障的困局
配合地方政府,利用采煤塌陷地建設的4A級旅游景區潘安湖濕地公園。
礦關了、地塌了,衰敗的采煤跡地如何發展。徐礦以滿眼都是資源的理念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實現了存量土地、采煤塌陷地、鐵路、電網等資源的盤活和價值放大,造福礦區,造福百姓。
堅持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融合,累計投入生態治理和村莊搬遷資金42.47億元,治理采煤塌陷區21.95萬畝,建設濕地公園、水源涵養區和新農村特色小鎮。其中配合地方政府利用采煤塌陷地建設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風景區、安國濕地公園,成為徐州生態建設新亮點,把采煤跡地變成了綠色青山、金山銀山。
堅持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主動融入地方,與賈汪區委區政府合作,利用原權臺礦、旗山礦工業廣場,建設的生態文化特色小鎮、共建產業園區、徐礦新城三個項目扎實推進;與徐州市政府、華為合作,利用原龐莊礦工業廣場建設的大數據項目,是目前淮海地區最大的數據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試運營;與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合作協議,在產業轉型、土地資源盤活、綜合保稅區建設等方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對話
“跳出徐礦謀發展”是徐礦解放思想的思路之一,那么,徐礦是如何實現產業鏈延伸,從而助力主業發展?
徐礦集團:圍繞煤基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電力、煤化工產業。搶抓蘇新、蘇陜、蘇蒙合作機遇,與五大電力公司等央企合作開發建設大型煤電一體化項目,電力產業在徐礦產業鏈上實現了“從無到有”,在機組參數上實現了“由小變大”,在空間規劃上實現了“以點帶面”,現有控參股電廠17個,其中省內電廠8個,權益裝機容量877萬千瓦。
煤化工產業發展方面,著力發展煤制甲醇項目。陜西寶雞60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創下日產量2313.6噸的國內外同類裝置最高紀錄,甲醇品質始終保持歐盟“AA”級等級,榮獲“中國甲醇行業優秀企業”稱號,位列“2017年度全國甲醇產量20強”第17位。目前,二期90萬噸/年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建設中。
煤礦曾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徐礦是如何在保證生產的基礎上,找到綠色發展路徑的?
徐礦集團:堅持高耗企業低碳發展,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為路徑,集上游生產礦井、煤炭貿易,下游熱電聯產、建材生產為一體,促進資源在循環中利用、排放在循環中減量,實現資源的吃干榨凈和環境的最小影響。生產基地由內向外轉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發展空出了寶貴的環境容量,輸回了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積極建設花園式礦區,打造“出煤不見煤,是礦不像礦”的新型煤礦,郭家河煤業公司建成智能、生態、環保的中國第四代煤礦。加快礦區的美化、綠化,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
徐礦探索利用關閉礦井的工業廣場等,建設生態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等。2017年10月27日,徐礦與賈汪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利用關閉的權臺礦、旗山礦等工業廣場,建設生態文化特色小鎮、產業園區、徐礦新城。2018年6月21日,徐礦集團與泉山區、徐州世紀鳳凰文化傳媒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將在關閉礦井夾河礦建設成徐州世紀鳳凰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
眾所周知,徐礦是我省的能源保障“衛士”,而江蘇又是能源消耗大省,在能源保障方面,徐礦都做了哪些工作?
徐礦集團:作為新中國基礎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建國以來徐礦集團累計生產煤炭9億多噸,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7年下半年以來,徐礦認真貫徹省委婁勤儉書記關于到國家煤炭大基地去布局,延伸產業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示精神,主動到國家煤炭大基地和“一帶一路”去布局,建設好“蒙電送蘇”、“陜電送蘇”、“晉焦入蘇”、新疆煤電化一體化、“一帶一路”能源服務、省內清潔能源六大能源基地,拓展清潔能源、外包服務和國際產能合作,全力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同時積極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參股江蘇沿海輸氣管道項目,參股建設連云港核電項目,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天然氣發電項目,著力由傳統煤炭企業向新型能源集團轉型,為江蘇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可靠、更為多元的能源保障。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