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堅實踏歌行
——巴彥淖爾電業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側記
——巴彥淖爾電業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側記
步履堅實踏歌行
——巴彥淖爾電業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側記
——巴彥淖爾電業局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側記

文章來源:內蒙古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8-11-14
改革開放四十年,巴彥淖爾電力人以堅實的步履踏歌而行,高擎如椽巨筆,用“紅黃綠”三原色實現了八百里河套電網大地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嬗變,電力供給能力不斷提高,電網更加堅強,服務更加優質,城鄉村社實現戶戶通電……幾代“巴電人”用辛勤和汗水精心打造的“全新責任蒙電”和“河套巴電”服務品牌,為加快“綠色崛起、塞上江南”和打造巴彥淖爾生態田園城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全市各族人民群眾正愜意地感受著優質的供電服務,“幸福指數”一路飆升。
從“單一電源”到“堅強電網”
巴彥淖爾電網是內蒙古西部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7個旗縣(區)96個鎮839個村、18個國營農牧場共176萬人口的供用電重任,服務各類客戶89.3萬戶。
改革開放之初,巴盟地區僅有降壓35千伏運行的烏拉山至五原110千伏輸變電工程1項;有當時歸包頭供電局維護管理的烏拉山至麻池220千伏輸變電工程1項;全盟供、售電量僅為17353、15080萬千瓦時。成立初始、且蹣跚起步的巴盟電業局,面對強勢增長的用電需求壓力,巴彥淖爾電力人緊跟黨中央改革開放步伐,懷揣“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初心之愿,堅持“服務于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務于全市經濟發展,服務于發電企業,服務于廣大電力客戶”的企業宗旨,積極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雙肩擔起滿足巴彥淖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用電需求的重任,加快了電網投資建設的步伐,提前實現了每個旗縣一座220千伏變電站的目標,使巴市電網與華北電網與西北電網連為一體,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和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局又圍繞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快推進“七網”建設規劃的總體要求和巴彥淖爾市“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準確把握內蒙古電力公司“電網堅強、服務卓越、治理科學、管理精益、文化優秀”的戰略部署,以“做大主網,做強配網,完善農網”為導向,以服務社會民生、服務支柱產業、服務重點項目為核心,全面優化主網結構,補齊配網短板,打造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堅強智能電網,使電網建設進入了空前昌盛時期。僅2012至2017年的6年間,該局就完成電網建設投資47.36 億元(不包括農網改造資金),把一個近乎“一窮二白”的巴彥淖爾電網繪就成了以祥泰、河套、德嶺山、磴口華潤金牛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中心,以貫通全市各旗縣市的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依托,110千伏為骨干的結構合理、層次晴晰、供電能力強、可靠性高、運行靈活、日益堅強的智能電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通暢、便捷的能源保障和電力支撐。
從“油燈照明”到“戶戶通電”
改革開放初期,巴彥淖爾農網設備陳舊、結構單一,而且由于配網不合理造成的“卡脖子”現象嚴重,供用電管理混亂,大部分村社在沒有任何計量裝置的情況下是部分村民抱著“不點白不點,一樣攤電錢”的思想,家里家外點上100瓦的大燈泡還感覺不亮,有的甚至在豬圈羊棚里也點上大燈泡照明,私拉亂接,違章用電,使“長明燈”、“爬地皮線”村村可見,由于是無計量用電,到年底只好平攤電費,有的地方電費每度高達1元以上,用電難成為老百姓的心頭之痛。有的干脆不敢用電,重新點上了“煤油燈”。針對這些情況,該局先后實施了線路整改、一戶一表改造,使得農村電網結構完善合理,電壓合格率、供電可靠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降低了線損率,過去那種“農牧民有電用不上、有電用不起”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觀。2007年,為了改善廣大農牧民的生活條件,該局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自治區政府提出的解決村村通電、戶戶通電的號召,先后投資7.26億元,累計新建和改造110千伏變電站共5座,新建和改造35千伏變電站21座,全市累計完成了7個旗縣市96個鄉鎮、796個行政村、5490個自然村、18個國營農牧場配電改造任務,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農電系統實現了同網同價,有效地減輕了農牧民的負擔。該局還以打通偏遠農牧區、邊防哨所用電“最后一公里”為落腳點,完成全市42個鄉鎮、3個農場、5個蘇木、5個邊防連隊、446個嘎查村共計4851戶的通電任務,實現了全市戶戶通電,生活在農牧區的百姓,尤其是偏遠農牧區的百姓們,告別了不通網電的歷史,他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地從城里搬回了又新又大的電視機等家用電器,有的辦起了脫水菜廠、食品加工廠,有的發展起了牧(農)家樂、餐飲、旅游等項目,每天到家里用餐的游客絡繹不絕。如今,在巴彥淖爾大地上,新農村、新牧區的農牧民,正愜意地享受著“強網惠民”工程給他們帶來的實惠,過上了現代牧民的新生活,眼里泛著淚花激動地說:“有電好啊,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電力部門。”
從“肩抗責任”到“再譜新篇”
“自從通了機井電,一畝地能省120元,40畝地,一次就能省4800元,按年平均澆水8次算,一年能省3萬多元。”合上電閘,看著嘩啦啦流出的水,臨河區干召鎮永豐四社村支書尹玉柱幸福的笑容浮現在了臉上。
進入十三五以來,巴彥淖爾電業局自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特定功能類國有企業的定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電力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服務社會民生、服務支柱產業、服務重點項目”為核心,2016-2017年,全局主網、配網、農網投資36.53億元,通過增加配變布點和增容改造,持續提高農村供電質量,加大中旗、后旗偏遠農牧區電源點布局,延伸網電覆蓋范圍,全面保障通信網絡、廣播電視、邊境哨所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可靠供電,2017年保障新增195眼機井高壓工程用電,完成68戶新能源轉網電工程和760戶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全面保障戍邊部隊、農牧民機井用電灌溉、牧區飲水等用電難題,為167萬河套百姓的光明夢想忠誠守望!
為了全面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巴彥淖爾電業局以“蒙電杯”規范化服務競賽為抓手,主動踐行“服務全員堅守,滿意客戶評價”的河套巴電品牌服務理念,先后響亮地提出了“光明情·巴彥淖爾電力在行動”、“蒙電服務進萬家”等服務理念,組織開展“供電開放日”“行風座談會”“優質服務宣傳日”“優質服務進社區”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不斷創新服務舉措,豐富繳費渠道,形成以營業廳柜臺收費為基礎,銀行代收、自助繳費、網上繳費、移動APP、微信繳費、“蒙電e家”等多樣發展的繳費方式。深化“互聯網+營銷服務”,實行從申請受理、現場勘查、設計施工以到工程驗收的全過程“綠色服務”。2017年,參與多邊交易電量76.44億千瓦時,降低客戶用電成本5.76億元,定期參加《行風熱線》,加強與客戶的座談交流,熱切關注客戶需求,行風評議名列地區前茅。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筑巢”。堅強智能的巴彥淖爾電網把清潔、方便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河套大地的每個角落,點亮了全市的萬家燈火,給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使一大批像紫金、飛尚、瑞峰、盾安、魯花、龍源風電、魯能風電、神華能源、光伏電站等一批大項目紛紛在巴彥淖爾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巴彥淖爾電業局主動服務擔當,用心點亮了八百里河套人民的美好生活,用真情和奉獻繪就成踐行“全新責任蒙電”的生動畫卷,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推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電能!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