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8-12-17
歷史內含邏輯。
深圳,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考察調研的第一站,改革開放40年習近平總書記廣東考察的目的地之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考察調研的第一站。
在南湖之畔,他說,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在蓮花山下,他說,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山高人為峰。萬里一帆前。
40年,發展何以積厚成勢,改革何以除舊布新,創新何以賦能紓困,風景何以這邊獨好?
40年,中國道路何以稱“奇跡”,中國速度何以稱“呼嘯”,中國故事何以稱“震撼”,中國夢何以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世界息息相通?
答案就是,始于人民、興于人民、歸于人民。一場在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展開的宏大改革實踐,檢驗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也凸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
尊重人民就是尊重實踐,贏得人民就是贏得歷史。
始于人民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顯然,人們忘了將這句話告訴中國人?!痹谡陬A售的中文版新書中,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這樣描述他對中國的印象——
“到2005年,這個國家每兩周就可以建造出一個與今天的羅馬面積相當的城市……事實上,中國僅用了15年就建成了相當于整個歐洲住房存量的房屋?!?/p>
無人機航拍的梧州至貴港高速公路石龍互通路段(2018年6月27日攝)
“1996年至2016年間,中國共修建了260萬英里的道路,其中包括7萬英里的高速公路,連接了95%的村莊,并幾乎超過美國的50%,成為公路系統最廣泛的國家。”
“1949年,中國公民的預期壽命是36歲,而每10個人中就有8個人不會讀書、寫字。到2014年,預期壽命增加了一倍多,達到76歲,95%的人識字。如果中國繼續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數百萬人的生活水平將在一生中提高百倍?!?/p>
兩周一羅馬。推開歷史的時間軸細細觀察,云奔潮涌般的中國速度,正是始于人民,始于人民政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
站起來。
近350個不平等條約,羅織出了近代中國的命運;近300個政治團體,輪番演繹救亡與圖存;洋務與新學,共和與立憲,鄉村建設與實業救國,被拋向歷史的波峰、再滑落時代的低谷。實踐檢驗、人民抉擇,唯有“人民創造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走向;唯有“一切為了人民”的中國共產黨,重新為一個古老國度開天辟地;唯有“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實踐,讓五千年文明擺脫了帝王將相家譜的歷史敘事。
富起來。
工業革命與信息革命同時在這片東方熱土上如火如荼地進行,300年的時間壓縮為40年;農村改革、高考恢復、價格闖關、經濟特區崛起、證券交易所誕生,幾輩人的命運轉折被濃縮進了一代人的回憶?!敖夥潘枷?、實事求是”如春風吹送,多少孩子跳出農門,多少學者重回講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驚雷之響,深圳速度、溫州模式、義烏故事從此成為年代傳記。重獲命運轉機的大學生、遍布大街小巷的個體戶、奔向新生活的打工者,共同寫下了改革的編年史,共同演繹了改革的價值歸宿——“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全黨想事情、做工作對不對好不好的基本尺度”。
強起來。
2012年11月,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一天,習近平在對中外記者談及未來的奮斗目標時,19次提到“人民”,當時有媒體評論稱,“中國新政,已見雛形”。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講臺前作中共十九大報告,203次深情講述“人民”,三個半小時之后,“以人民為中心”與“新時代”同時成為海內外傳播的熱詞。從站起來、富起來到邁向強起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已經寫在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旗幟上。
堅持人民情懷的執政本色,中央深改組成立1800多天,“人民”成為每次會議的關鍵詞;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360個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項改革措施系統推出,每一項都被要求落實為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有了更加細膩的筆觸: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說到底,都是由每個中國家庭的變遷組成的;中華民族嶄新的面貌,仔細看來,都是每個社會個體的表情。
回首蒼茫云海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這背后,是初心不忘,是久久為功。
興于人民
2018年年中,《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行榜在全球同步發布,華為、阿里、騰訊等來自中國的科技企業以搶眼的速度躥升。外媒驚嘆:“現在輪到硅谷山寨中國企業了。”
數字大潮來襲、人工智能崛起、共享經濟在探索中前進、市場微觀主體充滿活力——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們對中國的印象不再停留在“世界工廠”,更多地聚焦于“中國智造”;人們談論的創業故事,不僅屬于馬克·扎克伯格和喬布斯,也屬于馬云和雷軍。
時代已經不同,但這種來自億萬大眾的活力與創造力,如此似曾相識。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搞“大包干”的農民合影
1978年,鳳陽縣小崗村18個農民在分田到戶的“生死契約”上相繼按下紅手印,悄然拉開農村改革的序幕;1981年,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巨型廣告牌被樹立在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地方,從此開始見證中國經濟特區的崛起。在義烏,挑著貨郎擔“雞毛換糖”的小商販出發了;在蘇南,一批“社隊企業”轉為“鄉鎮企業”了;在山西運城,農村貿易集市開始恢復了;在高校、在科研機構,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引發巨大共鳴,千百人重新鋪展了稿紙,千百支筆重新抖落了塵埃。
改革開放的故事,就是人民的故事。改革的原始動力,是人民的首創精神。正是因為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我們黨將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意志、人民的訴求,轉化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沉力量:“大鍋飯”轉變為“大包干”,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的大地上劃出了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市場經濟探索……改革開放由此構成了探索與規劃、區域與整體的良性互動,人民的創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價值認可與制度總結。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節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這一經過實踐淬煉的改革方法論,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彰顯出了更大的力量。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形成合力。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開辟了探索空間;“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破除了機制障礙;“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鼓舞了民眾信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不斷彰顯,為新一輪改革開放拓路開山,不斷打開新局面。
更系統的改革設計與更活躍的基層探索形成互動。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增強了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了改革廣度和深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與之呼應,數字經濟蓬勃而起,民營經濟獲得多方支持,新業態、新產業日新月異,億萬個體在中國大地上奔走,各類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呈現了新時代改革的宏闊景觀。
上下同欲者勝。
在新的歷史節點,有外媒如此觀察:“中國現在必須進入新的未知領域以證明自己。”理解這個民族的過去,把握這個國家的未來,鑰匙始終不變——人民。尊重人民意愿、凝聚人民共識、激發人民活力、維護人民利益,這是我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所沉淀的經驗,也是改革進入“無人區”后我們砥定的方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边@條來自歷史的經驗,也必將寫下新的歷史。
歸于人民
12月13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開展滿一個月。一百多萬人,先后走進了布展的國家博物館。
人們沿著長長的布展走廊重溫40年,從黑白走進彩色,從綠皮車走進復興號,從“四大件”走進“新四大發明”,從處處用票證的年頭走進電子支付的時代。增長了224倍的GDP,由“134元”變為“13400元”的農村人均純收入——大歷史的線條,在這些民生變遷中若隱若現。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無須宏觀敘事。人民的獲得感,足以呈現改革開放的蕩氣回腸。
“獲得感”,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個詞語之后,中國改革的價值指向有了更精準的表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自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重新概括,新時代的改革就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要更好地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讓改革效果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改革,必須立足于更高的起點,抵達更高的境界。
人們看到——
新時代的改革,更加注重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的辯證關系。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通過新發展理念帶來的發展觀革新,通過對經濟新常態的把握和引領,中國發展正趨向于一種全面性和平衡感: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經濟與生態價值合流、國家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同程,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邁向質量效率型。
新時代的改革,更加強調把握好“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40年,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創造了人類扶貧史上的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有超過六千萬中國人擺脫貧困,中國貧困的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梳理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面向民族復興的百年目標,全面小康“不能落下一個”成為了響徹中華大地的莊嚴承諾,有力地傳遞了這樣的信念: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增進人民福祉。
新時代的改革,更加著力平衡好“改革”與“穩定”的辯證關系。改革進入深水區,每一個難題的解決都需要系統性方案;改革面對硬骨頭,多重博弈、兩難問題比比皆是。黨中央通過增強改革頂層設計,通過提升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實現了改革力度,也傳遞了改革溫度。
一切歸于人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所在、目標所指、價值所趨。今天,每一個抽象的百分比,都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有體現;每一點改革的突破和進展,都指向更公平的社會分配、更優良的法治環境、更完善的權利保護。民生的長足進步,人民的獲得感,都在對這個問題做出有力回答:新時代“新”在哪里,強起來“強”在何處,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與“深化”到底有著怎樣的分量!
2018年10月,在廣東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深圳河畔、蓮花山下。他說,黨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再來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這一個40年,中國關山飛渡。下一個40年,尚有山長水闊。(記者 劉文嘉 王子墨 鐘超)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