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421號建議的答復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421號建議的答復

文章來源:綜合局 發布時間:2018-10-12
國資建議綜合〔2018〕51號
產業扶貧是黨和國家明確的“五個一批”扶貧方式之一,對于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參與脫貧攻堅的各有關單位均對產業扶貧予以高度重視,圍繞產業扶貧開展了大量工作。
農業農村部針對產業扶貧制定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2014年印發《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2016年,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與財政部等部門印發《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2017年與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制定印發《關于深入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的意見》,下一步還將制訂打好產業扶貧三年攻堅戰文件,進一步加大對今后3年各地產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支持力度。農業農村部積極扶持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支持貧困地區創建國家農民合作社,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為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帶領貧困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參與市場競爭。全國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發展農業龍頭企業8.8萬家,832個貧困縣發展農民合作社45萬家,帶動農戶1500多萬戶。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培育發展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運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在農業產業化項目中,支持國家貧困縣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提供貸款擔保,并對參與扶貧開發的企業、貧困地區的企業、援疆援藏的企業進行重點支持。同時,農業農村部加大科技進村力度,大力推動科技服務進村入戶。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70.9億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萬人。
國務院扶貧辦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帶貧效果為主要目標,優先支持瞄準貧困人口、與貧困人口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產業項目,加快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的步伐。不斷探索建立產業發展的帶貧減貧長效機制,通過資本的聯結和杠桿作用,支持引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帶動貧困戶發展,把小規模生產經營連接到國際國內大市場去,建立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渠道,形成可持續扶貧脫貧的長效機制。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在產業扶貧方面將組織推動以下工作:一是編制完成三年產業扶貧行動計劃,二是建立對接機制推動產業落地,三是加強市場營銷建立產銷對接。同時,國務院扶貧辦強調,發展產業是扶貧的方式手段,扶貧脫貧是工作目的。能否通過產業發展真正讓貧困群眾收益,能否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價值鏈中,激發其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應作為評價產業扶貧項目是否選對選準的唯一標準。
國資委在組織推動中央企業扶貧工作中,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引導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產業特長和資金、市場、信息、人才等方面優勢,在貧困地區廣泛實施產業幫扶項目,挖掘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提供了渠道,增強了貧困地區造血功能。2016年,按照《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要求,國資委采取切實措施,動員引導中央企業出資,設立了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委托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經過兩期募資,國資委監管的全部中央企業均參與了出資,基金規模達到了154億元。截至目前,基金累計完成投資決策項目49個,涉及投資金額99.75億元,并通過項目投資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
在下一步扶貧工作中,在各有關方面政策引導和組織推動下,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將進一步加大在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投入支持力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