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中國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調整
李榮融:中國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調整

文章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05-09-09
李榮融:中國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調整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8日在廈門舉行的“2005’國際投資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中國將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握投資方向,推動結構調整,努力提高國有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將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體內容包括:
一是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合理收縮中央企業分布范圍,使國有資本集中投向特定產業鏈中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或需要重要控制的基礎產業、基礎服務、基礎設施、基礎原料、關鍵技術、關鍵工序等。
二是推動國有資本向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集中。通過增量投入和存量調整相結合的辦法,加大對產業進入門檻高、國有經濟控制力較強、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的基礎性和支柱產業等領域的投入力度,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未來主導產業,形成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先導和帶頭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和骨干力量。
三是推動國有資本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圍繞加快培育和發展80-100家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加快中央企業的重組和調整,在體現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性和支柱產業中擁有一批對行業發展有較強影響力的重要骨干企業。
四是推動國有資本向國有企業主業集中。積極推進中央企業之間、中央企業和其它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存量資產的調整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在企業間的分布。通過內部整合和外部重組等措施減少企業管理層次,優化國有經濟在企業內部的分布。
李榮融說,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有力促進了中國國有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2005年已有15家中國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中國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169家中央企業,共擁有技術研究院、技術中心、研究開發中心等技術創新機構476家,它們在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技術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據介紹,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業共獲得各類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646項,投產的新產品22943個,采用新工藝17204項,實現重大工藝改進7427項。2004年中央企業共申請專利6579項,其中發明專利2853項;授權專利3886項,其中發明專利1265項。
李榮融進一步介紹說,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去年全年申請專利989項,平均每天2.7項;獲得授權專利760項,平均每天2.1項。載人飛船、衛星發射等航天科技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電信TD-SCDMA技術已成為3G的國際標準。冶金連鑄比達到97%,在轉爐技術、薄板技術和冷軋技術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噸鋼綜合能耗、噸鋼水耗和粉塵、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