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輕工離退休干部局退休干部鄭柏峪同志志愿治理荒漠的先進事跡
國資委輕工離退休干部局退休干部鄭柏峪同志志愿治理荒漠的先進事跡

文章來源:國資委直屬機關黨委 發布時間:2013-04-16
鄭柏峪同志,男,漢族,1947年6月出生,曾任輕工業部政策法規司處長。因國家機關機構改革,他1999年提前退休,回到曾經插隊13年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查干諾爾地區志愿從事生態保護工作。自退休以來的10余年堅持致力于修復生態環境的環保公益活動,人工種植耐鹽堿植物——堿蓬對治理由干涸咸水湖造成的荒漠化產生明顯成效,已經得到相關部門和專家的論證和認可。鄭柏峪同志獲得2010年《環球人物》雜志“綠色卓越貢獻獎”和公益中國“最佳民間公益人物獎”;2011年他應邀出席了“聯合國荒漠化大會第10次會議”(UNCCD COP10)NGO分會。自2005年以來,他連續多年被國資委直屬機關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建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也受到表彰。
查干諾爾蒙古語的意思是“白色的湖”,位于北京以北600公里,由80平方公里咸水湖和30平方公里淡水湖組成。從前的查干諾爾湖水滿盈,浩淼無垠;周邊地區牧草茂盛,水草豐美;棲息著多種珍禽異獸,養育著成千上萬的牲畜。但是近年來,受全球變暖等多種因素影響,查干諾爾咸水湖于2002年干涸,暴露出的80平方公里干湖盆覆蓋著白茫茫的鹽堿粉末,昔日美麗的草原大湖如今變成鹽堿粉塵污染源。大風把湖底的鹽堿粉塵吹起形成鹽堿塵暴,對植被、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其程度遠遠大于一般的沙塵暴。更為嚴重的是,專家的調查研究表明,位于沙塵暴路徑上的干涸鹽堿湖盆查干諾爾是京津、華北降塵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10余年來,鄭柏峪同志一直在查干諾爾進行艱苦的生態治理工作。最初幾年,他自付交通食宿費,克服極其困難的條件,一年多次乘坐10多個小時長途車往返于北京與查干諾爾。當時路況極差,車里又悶又臭,甚至兩人合擠一米寬的臥鋪。住宿的鄉村小旅店條件也很惡劣。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他堅持探索著治理之路。雖然經歷過挫折和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當第二故鄉的母親湖——查干諾爾咸水湖干涸以后,他開始探索用耐鹽堿植物堿蓬治理的辦法。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他們頂著鹽堿塵暴自己在湖盆播種試驗:鹽堿水經常泡得腳掌脫皮;吸入鹽堿粉塵咳嗽不止;粉塵鉆進衣服里渾身刺癢,夜不能寐;還常常遭受沙暴和大風的襲擊……
經過多年的試驗,他終于摸索出人工種植耐鹽堿植物—堿蓬治理鹽堿干湖盆的技術和種植經驗。2008年,在韓國某環保組織的斡旋下,韓國現代汽車(集團)資助其開展了查干諾爾生態治理公益項目。截至2012年,鄭柏峪帶領草原牧民已經播種堿蓬超過75000畝,治理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從衛星圖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種植的堿蓬呈現出濃密的綠色,有效地覆蓋了查干諾爾干湖盆。據實地考察專家估測,這些種植出的堿蓬每年可阻攔風沙土平均厚達20厘米,堆積沙土130萬噸。淡化的土壤引來次生植物生長,動物也開始回歸,沒有生命的查干諾爾湖又恢復了生機,生態惡化的形勢得到初步遏制。查干諾爾治理項目在國內乃至世界都是首創,它探索出了一條治理類似鹽堿干湖盆的可行途徑。
在治理查干諾爾鹽堿荒漠的同時,鄭柏峪同志還進行了查干諾爾地區的地理、地質演變的研究,他拍攝圖片上萬張,錄像帶數十盤;還自費組織了科考組在河北省北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進行科學考察。通過實地分析北京周邊6大咸水湖的特質,證實了干涸的咸水湖將長久釋放鹽堿物質,成為持續不斷的化學粉塵來源,這些化學粉塵是PM2.5污染的組成部分,能漂浮到上千公里之外,影響我國京津及東部地區。
查干諾爾鹽堿干湖盆治理的成功,給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區的鹽堿干湖盆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全國其它鹽堿干湖盆的治理起到模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