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新國企】古絲路起點“鋼鐵駝隊”的6年之變
【一帶一路新國企】古絲路起點“鋼鐵駝隊”的6年之變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9-04-22
圖為2018年6月13日一列中歐班列從西安新筑車站駛出。唐振江 攝
數量之變:開行數量同比增長6倍
2018年,陜西中歐班列年開行總量為1235列,同比2017年增長6倍,呈現出“井噴式”增長。2013年11月28日,首趟西安至阿拉木圖中亞班列開行,打通了陜西連接中亞、輻射歐洲腹地的黃金物流大通道。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提升,中歐(亞)班列開行的頻次越來越多,開行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從運營初期每周開行1列,增加到如今每天開行3-4列、即每周開行近30列,相比2013年增幅巨大。
近6年來,中歐(亞)班列經過市場培育,逐步開始開枝散葉。中歐(亞)班列開行數量的巨大變化,折射出了我國外貿發展的軌跡,中國通過中歐班列加速擁抱世界。
種類之變:出口貨物達到6大品類
據中鐵集裝箱西安分公司國際聯運部業務經理武小斌介紹,陜西中歐班列開行以來,不斷增長的開行數量展現出的強大“西”引力,出口貨物從最初的工程機械、裝飾裝修材料等單一品種,到現在的工業原材料、機械設備、建材、工業零配件、食品、輕工產品6大類共計200多個品種。最近兩年,日用品、輕工業、紡織類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出口貨物品類的變化正反映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門類愈發豐富,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開花。
圖為2019年4月15日,中鐵聯集西安中心站一隅。李子紅 攝
返程之變:3年貨品數量增加將近3000倍
中歐(亞)班列不但實現“國貨送出去”,還實現了“洋貨拉進來”。2016年,陜西首趟中歐返程班列帶回來的只有哈薩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不到3年后,2019年春節期間,陜西舉辦了首屆中歐班列年貨節,中歐返程年貨班列帶回來自歐洲、中亞等地區40多個國家的生活用品、廚具、日化、家居用品、保健品、酒水飲料、食品、母嬰用品、生鮮等13類5000余種“洋年貨”。
2017年,中歐(亞)班列返程46列;2018年,返程444列,數量增長了9.6倍。先后開行了肉類、綠豆進口專列,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品搭載中歐(亞)班列進入國內,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公眾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提升了品質,提高了幸福感。
圖為2019年1月27日,阿拉木圖至西安的X9020次中歐班列年貨專列駛入西安新筑車站貨場。唐振江 攝
圖為2019年1月27日,工作人員展示年貨專列運來的哈薩克斯坦純天然蜂蜜。唐振江 攝
線路之變:從開通中亞到覆蓋歐洲
2017年,陜西中歐班列開行了4條國際班列線路,其中中亞1條,中歐3條。到2018年,陜西中歐班列開行了11條國際班列線路,直達歐亞16國,輻射中西亞和歐洲50余個城市。其中重點打造的精品線路為采用“集裝箱+整車”混編運行模式的中亞班列(西安-中亞五國)和集裝箱運行模式的中歐班列(西安-漢堡)。
圖為2019年4月1日,作業人員在西安新筑車站貨場辦理中歐班列裝運發車交接手續。唐振江 攝
流程之變:貨物裝卸時間節約近一倍
據西安國際陸港多式聯運有限公司運輸部李經理介紹,為保證中歐班列的運行時間,海關、集裝箱中心站和鐵路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安排提前申報海關,壓縮通關時間;二是中鐵聯集西安中心站為中歐班列開辟綠色通道,優先進站;三是每逢節假日,鐵路部門加班加點保障中歐班列正常運行。
其中,中鐵聯集西安中心站通過簡化單據信息、質量卡關、審核等流程,提高了作業效率,以往需要4天完成的裝卸作業,目前可提前1至2天完成。在貨物到達西安之前,中心站提前對貨物運單數據、報關資料、貨物裝載加固、貨物品類進行審核,提高中歐(亞)班列貨物周轉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鐵聯集西安中心站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管理。走入中心站大門,看到現場工人寥寥無幾,4臺龍門吊正在進行裝卸作業,秩序井然。中鐵集裝箱西安分公司國際聯運部經理陳瑞忠告訴記者,隨著貨物量的增加,今年下半年中心站新增加的一條作業線即將投入使用,屆時龍門吊將增加到8臺,將極大提升作業能力。
圖為2019年4月15日,中鐵聯集西安中心站一隅。李子紅 攝
近6年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井噴、線路拓展,同時實現了通關流程簡化,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創造新機遇,凸顯出雙向經濟帶動、惠民利民的良好效應。這些“鋼鐵駝隊”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源源不斷流向中國,也讓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助力國內企業和城市打開發展新天地,譜寫以開放促共贏的嶄新篇章。(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李子紅)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