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塔:因共享而變的通信行業新模式
中國鐵塔:因共享而變的通信行業新模式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9-04-30
近日,重慶市兩江新區白楊路上的一座5G基站讓人眼前一亮。中國鐵塔利用交通指示燈桿掛載基站設備,利用從新能源汽車退役下來卻仍具有良好性能的動力電池,在為基站提供備用電源的同時,保障交通指示燈不斷電。以往下雨天市電斷電交通指示燈不工作,交通秩序亂成一鍋粥。類似的中國鐵塔與公安交通等行業共享發展的案例正在全國多地興起,為中國鐵塔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共享發展大文章增添了新的注腳。
重慶市兩江新區白楊路上的交通指示燈桿掛載5G基站設備
中國鐵塔與公安交通等行業共享發展
中國鐵塔作為黨的十八大后成立的國有企業,因共享而生,擔負著深化資源共享、服務國家戰略、助力信息通信業發展的使命與責任。4年多來,堅持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獨建,推進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完成鐵塔基站建設項目220多萬個,站址數量較中國鐵塔成立之初翻了一倍,為建設網絡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我國快速建成全球最大4G網絡;新建鐵塔共享率從14%提升到75%,節約了上千億行業投資和3萬多畝土地等社會資源,促進了城市美化和兩型社會建設。從傳統站址共享向塔、機房、傳輸、電力等綜合共享,再到社會資源與通信資源跨行業共享,中國鐵塔共享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擴展。
近日,筆者隨中國鐵塔在貴陽、重慶兩地基層走訪,在社區、學校、旅游景區等多個網絡覆蓋難點場景,參觀中國鐵塔充分共享社會資源創新的綜合覆蓋模式,切身體會到“共享”帶來的改變:信號更好了、投資更省了、環境更美了,通信行業及社會民生實實在在獲益了。
新建設模式節約90%投資 為“亞洲第一盤”百萬民眾解決網絡覆蓋難題
貴陽花果園社區是超大型建筑群,占地面積6000畝,總建筑面積1830萬平方米,常駐加流動人口近100萬,被戲稱為“亞洲第一盤”。建筑規模大、密度大、場景復雜,傳統在固定點位立塔建站的方式難以做到良好覆蓋,并且投資成本相當高,連移動公司都感受到不小壓力。貴陽移動南明分公司建維部崔璨就表示:“我們原來用傳統的方式規劃設計花果園區域移動網絡,預計投資3億元,壓力太大,遲遲沒有實施。”以上因素導致花果園區域內通信信號深度覆蓋嚴重不足,自2013年用戶開始入住,網絡投訴率長期居高不下,市長熱線都時常收到居民意見,引起政府高度重視。
2016年12月,中國鐵塔貴州省分公司以解決花果園居民對盲區信號覆蓋的迫切需求為目標,優化電信企業網絡為前提,緊跟項目工程進度,承擔起三家電信企業區域內網絡覆蓋統籌共建任務。針對區域內場景多、無線環境復雜等情況,中國鐵塔貴州分公司開展自主測試、自主規劃,制定了室內外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提升建設效率。如:超高層住宅小區采用“簡易室分+天線對向”,解決入戶覆蓋難題,建設周期由1年降至3個月;寫字樓、商場和酒店等場景采用“POI合路”方式,實現三家電信企業室分共建共享;而道路和部分盲區則以 “宏站+微站”共建方式實現廣覆蓋。最終中國鐵塔貴州分公司完成58個宏站、35個樓宇室分、853個天線對打點位的建設任務。
中國鐵塔貴州花果園社區位于住宅避難層的天線對打點位
崔璨表示:“原來傳統室分方式是在樓道內安裝‘蘑菇頭’天線,由于我們的頻段過高,覆蓋范圍受到限制,無法對客廳、衛生間進行深度覆蓋。鐵塔公司創新的綜合化覆蓋方案整體建設投資降至2618萬元,相比較原來的建設方案節省了91%。并且,創新的方案覆蓋效果更好,能實現客廳、陽臺區域信號良好。我們的移動網絡覆蓋率由原來61%提升至91%,用戶投訴率也由每萬人6個多點下降到3個點。”
借助花果園網絡覆蓋難題的解決契機,中國鐵塔貴州分公司還與房開物業達成合作,房開物業全面開放資源支持建站,并減免協調費用,又為電信企業節約相關成本400余萬元。
鐵塔公司積極統籌協調 破解貴州大學五年弱覆蓋問題
校園內網絡覆蓋一直是電信企業難點。貴州大學新校區2012年建成后,校園內學生對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需求迫切,話務量高、流量需求大。但因歷史遺留問題等客觀原因,園區內樓宇通信網絡覆蓋率長期處于30%左右的低水平,用戶投訴率居高不下。2014年,中國鐵塔貴州分公司成立不久主動承擔起全面統籌實施貴州大學新校區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積極對接通信管理部門,與校方、三家電信企業多次商談,最終各方達成一致意見:由鐵塔公司統一牽頭,在校園內實施三家網絡共建共享,校方免費提供管道和電力資源,并減免場租和進場配合費用。
貴州大學新校區路燈掛載移動基站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鐵塔貴州分公司統籌規劃三家電信企業覆蓋點位、接入網絡制式、業務容量需求,確定了分場景差異化實施內外協同的綜合覆蓋解決方案:教學樓及宿舍樓采用“簡易室分+宏站”、大型場館采用區間對打方式、地下車庫采用簡易分布系統、宿舍樓采用樓頂射燈天線對打覆蓋、園區道路采用宏站覆蓋等。最終,中國鐵塔貴 州分公司統籌在園區內建設宏站21個、室分站點31個,實現三家電信企業100%共建共享,總投資413萬元,較電信企業各自獨建總投資1036萬元降低成本約60%。
貴陽聯通花溪分公司建維部主任盧曉勰對記者感慨道:“通過鐵塔公司統籌對接協調,解決了我們四五年都沒解決的在貴大新校區建站難題,網絡覆蓋率迅速提升至95%以上,大幅降低了我們前期投資成本和用戶投訴率。”
既要信號好又要環境協調 旅游景區網絡覆蓋更需共享創新
景區內建設基站對美觀協調要求極高,通過鐵塔公司統籌共享、創新美化方案,隨物賦形建設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既經濟高效又完美融入環境。
在重慶市涪陵武陵山大峽谷景區,全程高速無線網絡信號高質量覆蓋,卻看不到明顯的基站相關設施。據了解,武陵山大裂谷景區管委會在景區網絡升級改造過程中,為避免各家獨立建設帶來光纜亂布影響景致,提出景區由中國鐵塔重慶分公司統籌三大電信運營企業進行網絡覆蓋規劃建設。中國鐵塔重慶涪陵分公司統籌三家電信企業建設需求,積極主動與景區管委會溝通協調,在景區升級改造過程中,與景區管理方協同規劃、設計、施工,廣泛利用景區相關設施資源,打造了宏微結合、集中供電、集中傳輸的綜合立體組網方案,在2個月時間內,利用景區監控桿建設了17個微型基站、3個宏基站,高效完成網絡覆蓋任務并與景區景觀充分融合。整個項目經過鐵塔公司統籌和共建共享,減少了60%的建設成本。從景區大門到云夢溪景點這一段全長3.4公里,高低落差約700米,沿線彎道多、山高、植被多。中國鐵塔重慶涪陵分公司與景區管理方溝通,充分利用了景區管道、監控桿、景區商鋪木房等現有資源,最終以新增4個微站、2個宏站、1個改造機房的方式解決上述景區的通信覆蓋。
重慶市涪陵武陵山大峽谷景區利用監控桿搭載的微型基站
重慶市涪陵區武陵山旅游區管委會服務管理處處長秦領表示:“通過升級改造,景區現在景色更美了,游客更多了,通信信號更好了,游客隨時可以分享旅游的快樂,這得益于鐵塔公司統籌三家電信企業共同努力,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景區4G網絡深度覆蓋工作,并努力使通信基礎設施與景區完美融合。”
再如: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古鎮青巖古鎮的網絡提升工程,中國鐵塔貴陽分公司結合青巖景區的美化要求及覆蓋特點,對青巖古鎮現有區域包括未來拓展區域進行了站址整合規劃, 將25個宏站站址和25個微站站址納入青巖古鎮景區規劃修編,全部實現三家電信企業共建共享,達到保護環境和整體覆蓋的雙重目標。為最大化減少對景區環境影響,中國鐵塔貴陽分公司在景區外圍新建10個高桿景觀塔、1個美化樹基站,景區內充分利用景區桿體資源新建25個微站,內外結合,在實現網絡精品覆蓋的基礎上,使通信基礎設施與景區環境巧妙融合。
5G網絡建設投資大 更應發揮好鐵塔公司統籌共享作用
目前,5G試點加快,未來基站站址需求將大增,5G建設高達上萬億的投資壓力隨著規模擴大將更顯性化,專家紛紛呼吁通信行業加大共建共享力度高質量建設5G網絡。
不久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FCC已經制定了新的規則,新規則規定,將5G的網絡設備附著到公用電線桿上,以降低成本并加快5G部署的進程。充分依靠社會上的各類桿塔資源既能經濟高效建設,又能避免多桿林立帶來的資源浪費和不美觀現象。
中國鐵塔協同電信企業將4G時代共建共享的經驗和模式復制到5G試點建設中,效果良好,目前全國建成的5G基站中絕大部分通過利用已有的資源建設。例如:在重慶最美街道——中山四路,中國鐵塔重慶分公司聯合三家電信運營企業,在市委市政府及通信行業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市委環道5G示范點”。即重慶市委市府周邊沿線布局5G實驗網,為2019年5G商用進行試點。該項目涉及線路包含中山四路、人民支路、人民路,全長2.4公里,共規劃建設通信基站11個,全部利用社會桿體及鐵塔公司存量站址資源,既避免了破土施工,又最大化融入周邊環境。
通過5G信號傳輸的重慶解放碑實時畫面
再如:在貴陽市黔靈山路和長嶺南路交叉路口,中國鐵塔貴陽分公司利用一座110KV的電力塔為電信企業裝載了5G導入系統,“共享鐵塔”建設方案將傳統模式45天的建設工期縮減至10天,建設成本降低了近一半。
貴陽市黔靈山路和長嶺南路交叉路口利用電力塔裝載5G導入系統
專家表示,鐵塔公司統籌與政府協調,充分采用“各類社會資源共享+利舊存量桿體”的方式建設5G基站,既降低建設成本,又縮短建設周期,還達到美觀效果,這種模式在今后5G大規模建設中值得推廣。
在4月28日浙江省政府5G+行動聯合發布會上,中國鐵塔董事長、總經理佟吉祿發表了題為《推進大共享 支撐5G+》的致辭,佟吉祿表示,4G時代,中國鐵塔深化共建共享為建設網絡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我國快速建成全球最大4G網絡。5G時代更要發揮好統籌共享作用,深挖共享潛力,快速經濟高效地建設5G基礎設施。中國鐵塔有能力擔負統籌5G建設的重任,有信心支撐全國快速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5G網絡,推動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實現信息通信讓生活更美好。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