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堅定推進高質量發展
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堅定推進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山東省發改委 發布時間:2019-11-02
一、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大力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
全面加強黨對新舊動能轉換的領導,2018年和2019年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即召開大會,針對改革意識不夠強、擔當落實不到位、創新發展有差距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動員全省黨員干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謀劃開展了蘇浙粵、京滬雄考察學習,“萬名干部下基層”等系列活動,使全省上下思想上受到了觸動洗禮,努力從傳統發展模式、GDP速度情結、守舊守成、政策依賴、窄視野小格局和“我的政績”中解放出來,以“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的具體行動和實際成效,堅定做到“兩個維護”。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推進機制,構建起規劃引領、政策支持、專班推進、督導考核于一體的整體架構。
(一)建立配套銜接的規劃政策體系。依據國務院批復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編制《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及“十強”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在財稅金融、人才支撐等方面配套出臺政策性文件500多個,明確新舊動能轉換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制定出臺《實施意見》,梳理出100項重大政策、重大試點示范、重大項目,明確部門責任,細化工作方案,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實。
(二)建立工程化協調推進體系。聚焦“十強”產業發展,逐一建立由1名省級領導牽頭、1個專班推進、1個規劃引領、1個智庫支持、1個聯盟(協會)助力、1支(或1支以上)基金保障“6個1”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推進體系,整合資源力量,促進政策集成,統籌推進“雙招雙引”、項目落地等各項任務。圍繞“放管服”、制度創新、干部人才、交通運輸,逐一建立1名省級領導牽頭、1個專班推進、1套政策保障的“3個1”推進體系,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支撐。
(三)建立務實管用的督導考核體系。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統計和監測指標體系,開通熱線電話、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三大服務監督平臺,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落實情況實行月調度、季通報、半年督查制度,強化對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的跟蹤督導。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創新考核方式和指標體系,對16市和37個省有關部門開展專項考核,推動形成同向發力、典型帶動、狠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聚焦產業結構變革,從供給側發力,堅定淘汰落后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規劃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十強”產業集群。
(一)綜合施策去產能。把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作為優化存量資源配置的首要任務,制定設備封存驗收、職工分流安置、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等配套政策措施,積極穩妥做好去產能各項工作,為新動能發展騰出寶貴空間。2016-2018年,累計壓減粗鋼1152萬噸、生鐵505萬噸、煤炭3000萬噸。堅持“減量替代是常態、等量替代是例外、畝產效益論英雄、安全環保守底線”的原則導向,對鋼鐵、地煉、電解鋁、焦化、輪胎、化肥、氯堿等7大高耗能行業,制定實施嚴于國家要求的行業標準和產業政策,完善精準的企業分類綜合評價體系,倒逼落后產能市場出清。
(二)育新培強壯大新動能。發揮產業專班對“十強”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功能,瞄準產業發展布局空白、鏈條斷點和薄弱環節,建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分兩批推出優選項目950個,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6543個,全省40%以上的投入流向“四新”經濟,帶動新興產業擴容倍增、傳統產業蝶變升級。集聚土地、融資、審批等各類政策優先支持動能轉換項目,設立總規模6000億元的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創新“聚焦重點、精準配置”的土地指標分配使用模式,加強資源要素保障。去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9%,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經濟成為工業增長的新引擎,海爾COSMplate成為首個由中國企業主導制定的制造模塊類國際標準。今年1-9月,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投資增長18.5%。
(三)加快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實施產業集群轉型示范工程,出臺支持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財政政策,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縱向延伸、橫向聯合,加快引進一批集群配套、強鏈補鏈的重大項目,累計培育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支柱產業集群8個、過500億元的主導產業集群20個,打造一批區域集群品牌。實施“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倍增計劃,培育試點示范企業及項目150個;完成30個“雁陣型”產業集群和50個領軍企業入庫培育工作。
三、突出創新是第一動力,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競爭力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統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科技創新供給,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集中力量布局一批重大創新載體。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省財政每年至少拿出100億元,大力實施省級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及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等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掛牌運營,加快籌建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與中科院共建海洋大科學中心,獲批建設中國康復大學,爭取E級超級計算機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落地山東,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21家,省重點實驗室244家。開展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倍增計劃,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加快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輻射帶動各級建設一批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共同體,構建“1+30+N”創新體系。
(二)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瞄準“十強”產業需求和前沿技術領域,發揮專班、智庫、協會等服務功能,通過定向委托、“一事一議”等方式,大力實施重大關鍵技術產學研協同攻關,盡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瓶頸。2018年,全省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176項、重大基礎研究項目64項,在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新一代神威E級原型機系統、全球計算性能和密度最高的AI服務器AGX5、高性能機器人控制系統、M55J高強高模碳纖維等方面取得一批標志性技術創新成果,濰柴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等25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海洋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今年繼續實施“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行動,組織實施150項大科學計劃項目,安排200項“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
(三)集中力量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全面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所得稅、創新券補貼等普惠性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91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87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分別達到181家、84家和203家,杰華生物等一批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應運而生。加快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出臺首臺(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新材料首批次、首版次軟件保險補償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等政策,技術交易穩步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337.9億元,增長28.8%,其中先進制造領域登記合同成交額增長33.2%。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將科研成果轉化后對科技人員的獎勵由不低于50%提高到70%,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比如,山東理工畢玉遂教育發明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一舉打破國外專利壟斷,專利合同收益5億元,其中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達到80%。
四、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強化有效制度供給,制定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制度創新的決定,推進12個方面51項重點制度創新任務,形成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24條、擴權強縣10條、拓展消費市場12條等一批創新性制度成果,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著力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一)創新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機制。發揮國資國企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出臺國企改革10條意見,省屬各級權屬企業近60%實現混改。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整合組建山東港口集團、機場集團、文旅集團、頤養健康集團,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29戶省屬企業資產總額突破3萬億元。毫不動搖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打出政策“組合拳”,出臺支持非公經濟健康發展10條、支持實體經濟45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5條等政策舉措,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五個一視同仁”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文件,切實解決“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問題,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018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68.1萬戶、總量突破900萬戶;今年1-9月,又增加163.2萬戶、增長40.2%。
(二)創新要素市場配置機制。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深化電力、油氣等體制改革,基本實現農業、一般工商業和大工業用電同價,規范省內天然氣管道價格。下放濟南、青島、煙臺、濰坊、菏澤行使轄區內部分縣(市、區)土地征收和農轉用審批權,在臨沂市開展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試點,進一步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制定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的指導意見,探索以政策性條件引導、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
(三)創新財稅激勵約束機制。將新舊動能轉換因素納入省對下財政體制改革,建立與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掛鉤的轉移支付分配、財政收入結構優化獎勵、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增長獎勵、重點園區“畝均稅收”領跑者激勵、“飛地”項目稅收利益分享等5項機制。加強稅費引導,《總體方案》提出的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所得稅稅前扣除、創投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股權投資所得稅抵扣等7項政策全部落地實施,2018年對先進制造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一次性退稅71億元,惠及1554戶企業,為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擴大再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創新綠色發展機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展開“四減四增”三年行動,部署打好“藍天保衛戰”等8場標志性戰役,全省二氧化硫平均濃度持續下降,16市建成區內的166個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整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的25%。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向各市征收主要污染物排放調節資金,與省級節能環保方面資金共同建立“環保資金池”,統籌用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制定綠色制造體系評價地方標準,推動140個項目入選國家綠色制造試點,5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獲國家批復。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治理工程,啟動“環渤海綜合整治”行動,積極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五)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開展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和試點縣(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規劃全覆蓋。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累計推進259個綜合管廊項目,在建長度562公里,形成廊體442公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臺實施規劃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5個振興方案,選擇10個縣、100個鄉鎮、1000個村實施“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開展美麗村居建設4大風貌區、10條風貌帶、300個示范村“四一三”行動,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五、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大力實施新一輪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高標準推進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體制,釋放新舊動能轉換潛力。今年1-9月,全省實現進出口1.49萬億元,增長6.4%,高于全國3.6個百分點。
(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聚焦國際產能、經貿投資等8個重點領域,推出190個境外優先推進項目,其中120個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儲備庫。推進13個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中匈寶思德經貿合作區、海爾—魯巴經濟區等4個國家級境外合作園區累計投資40多億美元,濰柴卡瑪斯合作項目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落地實施。整合統一“齊魯號”中歐班列,今年以來累計開行791列,累計進出口貨值82.36億元。持續放大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效應,加快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外運(上合)智慧物流產業園等26個項目在境內先導區集中開工,打造上合組織國家面向亞太市場的重要“出海口”。今年1-9月,山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4247.4億元,增長15.5%,占全省進出口的28.5%,較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
(二)擴大高質量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作為騰籠換鳥、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突出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圍繞發展壯大“十強”產業,探索建立招商引資促進機制,開展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成功舉辦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儒商大會、日韓山東周等重大活動,吸引帶動一大批戰略性、引領性、支撐性項目簽約落地。今年1-9月,全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075家,增長10.3%;實際使用外資84.3億美元,增長5.4%。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引資繼續向好,新設企業240家,增長24.4%;實際使用外資7.6億美元,增長74%;研發與設計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2倍、11.4倍、1.7倍和50.7%。
(三)推進區域開放合作。加快提升濟南、青島、煙臺核心城市地位,下放民生、投資、企業生產經營等領域省級權力事項70項,有序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青島國際海洋名城、煙臺先進制造業名城建設,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今年上半年,濟青煙三市對全省GDP的貢獻率達到45%左右。圍繞優勢產業、科技人才、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產業轉移,累計引進和合作項目超過400個,實現到位資金720.78億元。
六、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支撐
以全面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布局重大基礎設施為重點,以自我革命精神大力度推進流程再造,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堅實保障。
(一)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建成運行省級政務服務中心,掛牌運行市縣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局,開展優化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10個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基本實現新企業開辦不超過3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不超過5個工作日,新項目從立項到投資開工不超過45個工作日的“3545”改革目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線運行“山東企業開辦一窗通”系統,“多證合一”改革擴大到“45證合一”。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省級權力事項壓減54.4%。最大限度釋放減稅降費政策紅利,2018年共為企業減稅降費884億元,今年減稅降費1380億元。
(二)強化人才支撐。制定《山東省人才發展條例》,出臺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20條意見及38個配套性文件,實施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重大引才工程,探索實行頂尖人才引進“一事一議”、重點企業自主引才等靈活機制,高層次人才加速集聚,今年以來新增院士工作站131家、住魯院士73位。規劃建設青島國際院士港,簽約引進諾獎得主丹尼·舍特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海內外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占85%,海水稻、新型工程基因疫苗等21個項目落地運營。大力實施產教融合,積極創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全省技能人才總量突破1100萬人。
(三)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編制實施全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構建“四橫六縱三環”高鐵網絡,建成通車濟青高鐵、青鹽鐵路,加快魯南高鐵曲阜至菏澤段建設,鐵路通車里程達到6222公里,其中高鐵1747公里,從全國第7位躍居第3位。實施“九縱五橫一環七射多連”高速路網規劃,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58公里,由全國第8位提升到第5位。加快沿海港口資源整合,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10個,吞吐量突破16億噸,居全國第2位。穩步推進機場建設,加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等4個在建項目,開工建設濟南機場北指廊工程,菏澤機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不斷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成開通濟南至互聯網國際出入口局的數據專用通道,在濟南、青島加快推進5G網絡布局商用。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