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國企改革:“闖”出新局面 “改”出新活力
東北國企改革:“闖”出新局面 “改”出新活力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1-04-16
四月的東北大地,春意盎然,改革的央企煥發生機與活力。走進鞍鋼熱軋帶鋼廠2150生產線,熱浪撲面,火紅的板坯經過粗軋、精軋、層流冷卻裝置,像一條條飛馳的火龍,直達卷板機,完成板坯到板卷的華麗轉變。
“目前產品訂單很飽滿,我們的產品在東北、華北、華南都有銷售。”鞍鋼熱軋帶鋼廠三分廠廠長王海峰自豪地說。在冷軋廠車間,一排排板卷整齊排列,即將發往國內各大廠商和海外20多個國家。
近年來,鞍鋼把深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去年,鞍鋼實現利潤134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今年一季度,鞍鋼再次刷新紀錄,實現凈利潤60.37億元。
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點從有利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有利于調動保護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 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問題,而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調研東北中央企業時,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信心、擔當有為,攜手推動中央企業和東北地區深化合作,切實推動企業改革發展創新,提高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以國家隊的站位、以主力軍的擔當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近年來,有關中央企業和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東北振興的決策部署,以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抓手,不斷推動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經過各方面努力,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在解決歷史負擔、深化市場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4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在遼寧鞍山再次召開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現場推進會。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目前,遼寧乃至東北地區正處于全面振興的重要歷史機遇期。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開拓進取、真抓實干,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助力東北高質量發展。
當前,東北地區正處于全面振興的重要歷史機遇期。從會議要求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通過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調整提高競爭力,深度抓換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動力,繼續深入對標世界一流,將精益化管理理念滲透到全流程全鏈條,促進企業競爭實力全面提升。
脫困、市場化、綜改試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此,透過東北國企深化改革的“關鍵詞”,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施工圖脈絡清晰——系統集成、任務分解、落地見效、層層壓實。最終以改革成果推動企業管理提升、激發干事創業熱情、迸發內在強大“改革動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卸掉包袱”輕裝上陣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決定性成果。地方和駐東北中央企業已基本完成這項改革任務,一舉解決了這個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4月15日召開的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現場推進會上,翁杰明說。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難點之一。東北地區工作任務重,涉及人員多,改革難度大。近年來,地方和駐東北中央企業先行先試,真抓實干,攻堅克難,一舉解決了這個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使國有企業真正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在4月1日召開的全國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王勇國務委員作重要講話,對此項工作給與充分肯定,黑龍江省政府和鞍鋼在會上交流了好的做法和成果。
2020年12月23日,鞍鋼歷史畫上了濃重一筆:這家老國企徹底告別了擁有廠辦大集體企業的歷史。當天,鞍鋼集團與鞍山市政府舉行協議簽署儀式,鞍鋼111家廠辦大集體企業股權正式劃轉到鞍山市政府,作為獨立市場主體成為新的地方國企。標志著鞍鋼與廠辦大集體企業實現徹底分離。此前鞍鋼近半數大集體企業長年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整體資不抵債,成為鞍鋼向前發展的一大難題。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曾形象比喻東北國企的“老大難”問題:“廠辦大集體慢慢變成包袱,主辦企業就像穿著棉襖在市場海洋里游泳。”。
脫下“棉襖”并非易事,鞍鋼廠辦大集體的改革多年來未能破題。2020年,在國家、省、市三級政府的支持幫助下,鞍鋼投入巨資,咬牙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兩項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22萬名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提前完成移交任務,15萬多名大集體職工和退休人員的養老、醫保問題也得以有效解決。
卸下包袱輕裝上陣的鞍鋼“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亮眼成績單:去年,鞍鋼實現利潤134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今年一季度,鞍鋼再次刷新紀錄,實現利潤73.3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1倍;實現凈利潤60.3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5倍。
“改革是鞍鋼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通過改革,解決了鞍鋼多年未能解決的歷史難題,激發了老企業的新活力。”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譚成旭說。
鞍鋼樣本只是東北國企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縮影。
早在去年5月12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行的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視頻會上,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專項小組組長、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表示,“要確保今年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決定性成果,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更好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后,在鞍鋼、大慶、一汽……在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各家企業直面沉疴,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啃”下這塊硬骨頭。終于在去年下半年,此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沒有“包治百病”的藥方,吉林省在推進重點國有企業改革時突出強調“一企一策”,針對每戶老國企的具體情況,奔著問題“對癥下藥”。吉林省國資委建立“一企一策一案一專班”工作機制,先后成功對吉林省酒精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吉林昊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通化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施改革脫困“組合拳”,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吉林省深陷困境老國有企業化解生存危機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市場中“游泳”
轉換經營機制對于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也是過去長期制約東北地區國資國企發展的“瓶頸”問題。近年來,通過持續改革,東北地區國資國企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在市場中“游泳”,不斷提升自我機能,逆境突圍開新局。
鞍鋼集團朝陽鋼鐵有限公司正是把市場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通過授權放權激發企業活力,通過同利共享培育內生動力、精益管理提高運營效率,使企業“起死回生”。
2016年,瀕臨關停的朝陽鋼鐵,壯士斷腕,開始了以“簡化、瘦身、放權”為重點的首輪市場化改革,當年扭虧為盈并持續盈利。朝陽鋼鐵在實施首輪改革的基礎上,推出以“授權+同利”為核心的改革升級版。2020年,面向高質量發展,朝陽鋼鐵以“打造市場化管控體系和運營體系”為重點,開啟第二輪市場化改革,全年盈利9.4億;銷售利潤率10.7%,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2.5倍,行業排名第五;鐵、鋼、材成本全部進入行業前五。兩輪市場化改革,讓企業起死回生,啟步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國企市場化改革的新路。
中國一汽通過深化改革,在奮力構建發展新格局中,蹚出一條全力振興民族汽車品牌之路。
中國人的轎車夢是從“紅旗”開始的。首批紅旗轎車作為首長檢閱車參加了1959年國慶十周年慶典,從此紅旗轎車家喻戶曉。改革開放后,在市場化的新課題面前,“紅旗”卻經歷了轉型調整的巨痛:體制問題、產量低下、質量不穩、投入產出比低……
2017年9月,中國一汽深化內部改革,瞄準市場,以品牌創新為靈魂,以產品創新為主線,以技術創新為關鍵,打造紅旗品牌核心競爭力。2018年,新紅旗品牌首戰告捷,實現銷量3.3萬輛,同比增長602%。2019年,實現銷量10萬輛,同比增長203%。2020年,實現銷量20萬輛,繼續保持翻倍增長。
建設智能化工廠、打造“紅旗心服務”、打造世界一流管理體系、打造全球研發布局、廣攬全球優秀人才……通過自內而外的全方位改革,“紅旗”品牌迅速邁入快速發展新階段,努力實現我國自主汽車核心技術的整體突圍。
在遼寧,華潤遼健推行市場化運營模式整合區域醫療資源,管理團隊全部實行市場化選聘,在推進組織重塑的同時,全面推行薪酬績效改革,推進全價值供應鏈管理,創建集團化運營模式,在短短2年多時間里實現了集團的組建和股權多元化改革,并在進入華潤健康后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大連,大連冰山通過多輪混改形成內部激勵與約束的長效機制,持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了資本融合、產業融合、理念融合、管理融合。目前,該集團已建成了以大連、武漢等地為支撐的冷熱產業制造基地,擁有出資企業43家,資產總額136.9億元,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11億元,利潤5.2億元,示范帶動作用顯著。
在黑龍江,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狠抓三項制度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催發企業勃勃生機。2020年,在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下,哈爾濱空調逆勢上揚,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4%,利稅同比增長24.6%,主營業務利潤實現“三連增”。
綜改“試”深
近年來,中國一汽、鞍鋼、哈電集團、中國一重、華錄集團作為東北地區中央企業綜合改革試點,自覺履職、積極作為,結合行業和區域特點,創新拓展試點內容,并取得了諸多成效。
中國一重施行“兩個合同”管理,不斷激發干部職工能動性。鞍鋼構建全周期授權體系,把權力放下去、把活力和效益提起來。中國一汽強化自主創新,著力打造民族汽車品牌。哈電集團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產業培育。華錄集團把全面實施混改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77%。
遼寧實現省級層面統一領導區域性綜改試驗,以沈陽市為綜改試驗實施區域,市域內的省屬國企、市屬國企和駐地央企共同適用綜改相關政策,省市聯動,強化了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協同。
重大項目對于促進東北振興具有重要的牽動作用。2020年,在國資委在遼寧大連舉行的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現場推進會上,招商局集團與遼寧省、大連市簽訂共同開發建設太平灣的戰略合作協議。
一年來,在各方支持下,招商局集團積極開拓進取、創新方式方法,抓緊制訂太平灣開發建設總體方案,借鑒深圳前海先行示范區模式,鼓勵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投資建設,力爭打造東北地區“新蛇口”。目前多家中央企業已有進駐意向。
此外,東北地區鋼鐵行業重組、機床產業專業化整合、遼寧港口深度融合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積極推進。這些重大項目的落實落地,將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從而為持續優化東北地區產業布局結構貢獻力量。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重頭戲”
從會議要求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升國有企業效率效益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
會議要求,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競爭力,深度轉換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動力,對標一流強化管理提升,將精益化管理理念深入滲透到全流程全鏈條。
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提出支持東北地區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引導國有經濟加強新興產業領域布局,推動中央企業與地方融合發展。
“當前,東北地區產業布局結構仍存在問題和短板。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持續優化供給結構,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翁杰明說。
事實上,近年來,不少企業在深入落實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鞏固改革成果同時,在整合資源、持續做強做優做大主業實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中國一汽與長安汽車、東風汽車聯合成立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關鍵領域,努力實現我國自主汽車核心技術的整體突圍。
朝陽鋼鐵充分向下授權,讓“拉車扛活的人”有決策權,“聽得見炮聲的人”有參與權,極大提升經營活力,企業從“生存期”一躍進入快速“發展期”。
中國一重深入開展央地企業交流協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有效協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區域內央地產業融合發展。
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以“三項制度”改革為實踐推手,三年實現“三個轉變”。職工年人均工資由2018年的5.5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10萬元以上,產品市場占有率由2018年的15%,增長到60%以上。
改革激起一池春水,東北大地生機勃勃,國企正不斷釋放活力和動能。翁杰明指出,更加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拼搏奮進、銳意進取,不斷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體現新擔當,在加快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征程上展現新作為。(撰稿: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 王莉)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