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美麗鄉村 華僑城以“文旅”接續鄉村振興
賦能美麗鄉村 華僑城以“文旅”接續鄉村振興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1-05-06
劍門山下,良田阡陌,村落屋舍分布其間,鴛鴦戲水小劍湖上。眼下正值萬物生長的好時節,玫瑰、虞美人競相開放……這百畝花海,是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雙旗村村民種下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月28日,由華僑城集團打造的鄉村振興“秦巴山區樣板”——雙旗美村正式開園。這個坐落于億萬年崖壁下的蜀道原鄉,正以“劍山下盛開的最美鄉村”這一嶄新面貌,迎接世人的到來。雙旗美村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華僑城集團知行合一,持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華僑城在“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幫扶+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中,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推動一批美麗鄉村在全國落地:位于三亞的傳統黎家村落中廖村、文門村“破繭成蝶”,從籍籍無名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成為美麗鄉村發展風向標;賞美景、學知識、與萌寵互動,獨具天府特色的美麗鄉村“田園樣板”成都黃龍溪·歡樂田園已經成為川蜀田園文化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漁浦星燈”點亮滇池岸,修復后的昆明呈貢烏龍古漁村老建筑重現當年容光,喚醒600年的漁耕記憶……
在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勝利的時刻,華僑城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探索建立鄉村振興長效機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圍繞留住鄉愁、因地施策、黨建引領等發力續寫鄉村振興的美麗篇章。
留住鄉愁,讓鄉土文化溫潤鄉村“精氣神”
雙旗村歷史上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兩條千年古道交匯的重要地點,也曾因險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今,一幅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鄉村振興美好生活畫卷在此徐徐展開。人們很難想象,兩三年前的雙旗村,還面臨著人口流失、文化衰敗、產業凋零等問題。
為留住鄉村的風物人情,保存好鄉愁記憶,華僑城及其合作團隊扎根雙旗村500多天、走訪200余位村民、展開深入采訪60余次、發掘山村文化40余項。鐮刀、耕犁、石磨、碓窩……這些過去劍門山民家家戶戶常見的生產生活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淡出人們視野。2019年開始,華僑城集團通過深入挖掘蜀道農耕原鄉文化,將山村生產、生活、生態方式一一保留轉化為體驗項目和旅游產品,打造出富有秦巴山區特色的研學教育基地,人們在這里可以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如今,研學教育基地已經成為外界了解雙旗村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山花爛漫游花藝體驗課、自然生態教育課等系列研學課程,不僅復蘇了農耕記憶、活化傳統文化,還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生態資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不止雙旗村,多年來,華僑城旗幟鮮明地把“以人為本”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原則,深入挖掘、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留鄉村的“煙火氣”,讓鄉土文化能體驗、看得見、留得住。
在海南三亞中廖村,竹籬笆和檳榔樹環繞黎家小屋,極具特色的黎族圖騰和色彩絢麗的文化墻相得益彰,婦女們席地而坐編制精美黎錦,阿公們傾情演奏傳統鼻蕭,黎家演藝小院里的阿哥阿妹身著民族服飾與游客一同縱情歌舞……華僑城在保留中廖村好水好景、尊重地域發展文化脈絡的基礎上,就地取材,以鄉村旅游實現富民惠民。
廣袤鄉村大地上的傳統民居建筑也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華僑城堅持避免大拆大建,通過對鄉村民居的保護性修繕和創新性活化,讓陳列于黃土大地上的“古建筑”訴說時代“新故事”。坐落于昆明滇池畔的呈貢烏龍古漁村,擁有昆明傳統的“一顆印”建筑和“三合院”、“走馬轉角樓”等民居結構,還有共計270余座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因此被攝影愛好者稱為昆明的“民居博物館”。在力求保持原鄉原貌和村落傳統設計理念的前提下,華僑城秉持文化為魂、生態為韻、建筑為體的建設理念,采用恢復性建設的方式修繕殘損老建筑,留住特有的建筑風貌和民俗文化。采用古法新作的建筑手法活化“一顆印”建筑,在復原其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礎上,使之更符合當代人使用需求,為后續的活化利用打好基礎。據悉,目前華僑城烏龍古漁村啟動區已開放,區內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包括17棟建筑的修繕保護建設,另有鄉村田園景觀共10萬平方米。啟動區內已有多家企業及藝術家工作室進駐,傳統與現代在此碰撞,賦予了古漁村更多的文化內涵。
因地施策,“文旅融合”為美麗鄉村添新彩
華僑城堅持因地制宜,以“景區+鄉村旅游”的思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打造互補產品,推進景村融合,借助景區的溢出效應,實現游客的引流轉化。自2018年運營劍門關景區以來,華僑城深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資源和“大山大水大森林”獨特自然生態優勢,政企聯合打造劍門非遺IP、升級景區配套服務、豐富旅游產品、優化主題游線、發展夜間文旅,推動劍門關從單一人文自然景區向全域旅游目的地轉型升級。今年“五一”前夕,華僑城打造的全國首個實景崖壁燈光演藝秀《劍門長歌》正式開演,這一融合創新產品將進一步激活夜間文旅經濟。至此,“行天險蜀道、游雄關劍門、觀劍門長歌、宿雙旗美村”這一別具特色的產品線路已經成型,一座“以文旅興鄉村”的橋梁將劍門關與雙旗美村緊緊相連。
高效的政企聯動合作機制不斷促進項目提檔升級、加速落地。得益于當地政府為鎮村企關系協調、資源獲取、基礎配套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的相關保障,雙旗美村依托小劍山崖壁的稀缺景觀資源和山、溪、田、居等良好的生態本底,打造了星空營地、時光樂園、萌寵樂園等創新業態,涵蓋了吃住游購娛全方位的鄉村旅游體驗。村子美了,旅游火了,村民的日子也甜了。“華僑城來到這里后,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對村里閑置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是通過土地流轉、房屋租賃等方式對閑置房屋、土地進行再利用、再改造。更重要的是為村里留守老人、婦女等提供了長期務工的機會,真正幫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雙旗村村支書衛建感慨地說。
據了解,雙旗美村項目建設期間,累計幫助約5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帶來直接收益約500萬元,周邊新增民宿、農家樂等約5家,項目運營后面向村民提供了包括花農、服務員、物業人員、農特產品銷售員等50余個崗位。
發展為要,環境優先。在發力鄉村旅游的基礎上,華僑城積極探索“農+文旅”模式融合推動農業就地轉型,提升農業附加經濟價值。依托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華僑城以川蜀農耕文化出發,充分整合現代農業生產、鄉土文化、農墾資源,打造了川蜀田園文化生活體驗園——黃龍溪·歡樂田園,打造出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田園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功能區。川江草海等七大主題區域將農、商、文、旅融于一體,實現以旅游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四年多來,在華僑城的創想規劃下,黃龍溪·歡樂田園倡導的田園生活方式已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近日,在由中國旅游景區協會主辦發布的“中國旅游景區歡樂指數2020年度優質體驗景區”中,黃龍溪·歡樂田園獲評鄉村田園類優質體驗景區第一名。
黨建引領,讓村民做鄉村建設的主角
在雙旗村鄰里中心,上下兩層的公共開放空間里,圍繞“黨建引領、地方印記、美村蝶變、理想家園+產業興旺、共建美村”五大主題勾勒出了雙旗村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依托黨政村企協同發展,華僑城集團探索出了“黨建引領下,實現文旅驅動、農旅示范、社區營造、帶動發展”的“1+4”鄉村振興模式。通過建設黨建中心、青年會客廳、鄉村風物市集、美村研習社等社區空間,推動鄉村形成弘揚美德、構筑文明風尚的文化氛圍;引入花間堂、劍門印象等企業和品牌,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為村民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在這種模式下,村民由旁觀者、局外人變成了參與者、受益者,不僅提升了經濟收入,還提高了文化素質,村民參與共建、共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鄉村要振興,人永遠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只有讓村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人,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華僑城堅持以黨建引領,匯人才、聚人心,以黨政村企協同發展推動美麗鄉村高質量建設。
在海南三亞天涯鎮馬嶺社區,華僑城集團積極探索支部共建、黨建同創,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筑牢美麗鄉村建設的群眾基礎。通過支部共建,華僑城與當地社區依托青年志愿者服務站和青年之家推動社區公益事業發展;聯合社會組織創建創客孵化基地,孵化培育鄉村產業從業人員;創辦社區“新時代講習所”,為參與鄉村振興的企業和新興職業農民提供研學服務和產品……支部共建模式下,馬嶺社區鄉風文明友善、社區治理有效,成為新時代、新鄉村、新社民的生活實踐地。
近日,在2020年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華僑城定點扶貧工作獲得最高等次,展現了脫貧攻堅戰中的文旅力量和央企責任擔當。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華僑城正以“文旅”為突破口接續鄉村振興,向著“100個美麗鄉村”計劃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美麗圖景奮斗。(撰文:周家正 周昭渠)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