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機構概況  >  委內直屬機構  >  新聞中心  >  中心發布 > 正文
        【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從殲-8到殲-35A,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天團”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5-03-19

        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殲-35A驚艷亮相,矯健身姿拖著絢爛的馬赫環呼嘯而至的火爆場景,時至今日仍然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橫空出世的殲-35A究竟從何而來?讓我們走進它升起的地方一探究竟。

        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研制的殲-35A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亮相

        近日,“走進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融媒體采訪走進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科技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學習強國、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央視網、環球網、證券日報、國有資產管理、國資報告、知領、澎湃新聞、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經濟觀察報等媒體機構的專家記者,一同走進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探訪殲35-A研制背后的核心密碼,走近大國重器,感悟航空力量。

        累累功勛載史冊

        在沈陽“盛京八景”之一塔灣夕照旁邊,藏著中國戰斗機設計的歷史——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所)。沈陽所成立于1961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第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所,主要從事戰斗機總體設計與研究工作。先后承擔殲-8、殲-11、殲-15、殲-35和無人機等五大系列共40余個航空武器裝備重點型號的研制任務,創造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的多個第一,被譽為“中國戰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搖籃”。

        沈陽所從創立之初就肩負起航空救國、航空報國的使命任務,每一步發展都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

        新中國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誕生,經歷了修理、仿制之后,新中國航空人深刻意識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從根本上保家衛國,飛機的設計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沈陽所前身、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應運而生,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顧誦芬等一大批年輕人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沈陽,憑著熾熱的赤子之心開啟了艱難的飛機設計探索之路。

        徐舜壽(右三)黃志千(右二)葉正大(左一)

        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局面,第一批戰斗機設計師“天團”自行設計,白天建條件、晚上做研究,把火熱的青春全部投身到祖國航空事業建設中。1958年7月26日,第一代“天團”托舉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飛向藍天,從此開啟了新中國飛機設計新紀元。

        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式殲擊教練機——殲教-1

        一架架戰斗機承載黨和人民的重托,在祖國海天筑起堅固的萬里長城。

        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首飛成功;1984年6月12日,殲-8Ⅱ飛機首飛成功;2003年12月6日,殲-11B飛機首飛成功;2009年8月31日,殲-15飛機首飛成功;2012年10月31日,“鶻鷹”飛機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3日,殲-15飛機首次成功著艦……

        這些重大歷史坐標鐫刻在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記憶中,也被刻畫在沈陽航空科技館的臺階上,拾級而上,目光所及之處是航空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時間脈絡。

        沈陽航空科技館

        航空搖籃育英才

        沈陽所建所60余年,這里走出了以顧誦芬、管德、李明、李天、楊鳳田、孫聰、王向明等7位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披肝瀝膽、上下求索,百余位航空科技人才隊伍群星璀璨,為祖國航空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活動中,專家媒體團走進沈陽航空科技館,了解中國戰斗機設計研究歷史。科技館毗鄰沈陽所科研院區,雖然落成還不到一年,已經成為當地集教育、科普、游學為一體的文化新地標。沈陽所第五任總設計師、首席專家王永慶向媒體團講述了航空人薪火相傳的奮斗史,以王永慶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創新主力軍傳承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延續前輩們的奮斗足跡,研制新戰機,續寫海天新傳奇。

        王永慶與科研人員討論工作

        在我國航空裝備發展進程中,艦載機的研制是極具挑戰性的關鍵環節。王永慶帶領團隊在這片未知領域披荊斬棘。艦載機與陸基飛機差異巨大,航母甲板的特殊環境對飛機的各項性能提出嚴苛要求,且當時我國既無經驗可循,也無現成技術可借鑒。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集智攻關,全面突破高增升氣動布局、著艦軌跡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艦載機研發流程,建立起完整的技術體系。

        2012年11月23日,殲-15成功在遼寧艦著艦。此后,中國“飛鯊”戰力升級、亮劍大洋,在實戰化訓練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力捍衛祖國海疆。作為“飛鯊”背后的設計研究者,王永慶從未止步,為推進裝備體系化發展,適應新的戰場環境,他帶領團隊緊跟前沿,持續創新。

        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起飛

        活動中,面對記者對殲35-A的關切提問時,王永慶表示,“作為我國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35A的創新主要體現在隱身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隨著時代發展,空戰模式不斷演變,對戰斗機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殲-35A 的研制中,王永慶帶領團隊將高科技力量與設計智慧融入每一個細節。“針對新的場景,我們應用大量新興技術,深入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和模式,實現快速研制、快速迭代,將滿足我們自己的作戰要求、圓我們自己的夢”。

        殲-35A

        殲-35A不僅具備強大的隱身性能和飛行能力,還擁有高度智能化的信息融合與處理能力。王永慶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空戰中的“組織后衛”,它能像在籃球場上組織戰術一樣,把戰場上的各種裝備聯合、協同起來,構建高效的殺傷網,實現體系作戰,在現代空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除了在型號研制上取得卓越成就,王永慶在科研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推動總師系統管理模式改革,創新技術手段,建立數字化設計體系,大幅提升飛機設計和試制質量,縮短了研制周期。他倡導正向設計理念,構建通用研發流程,促進知識工程建設,為后續先進型號的高質量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心系年輕人的成長發展,他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航空人才,讓航空報國精神薪火相傳。

        從烽火中的修理仿制,到艱苦卓絕的自主探索,從殲-15艦載機馳騁海疆,到新型隱身戰斗機殲-35劃破長空,一代代中國航空人用智慧與熱血詮釋著“航空報國”的初心如磐。展望未來,中國航空人必將以科技創新為筆,在浩瀚藍天書寫新的不朽傳奇。

        【責任編輯:張宇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閉窗口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合区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中文|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在线欧美天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线观看 |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夜夜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电影|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在线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