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來了!你的思路還沒變?
第十五屆國資微沙龍聚焦“當新媒體遇到人工智能”
第十五屆國資微沙龍聚焦“當新媒體遇到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來了!你的思路還沒變?
第十五屆國資微沙龍聚焦“當新媒體遇到人工智能”
第十五屆國資微沙龍聚焦“當新媒體遇到人工智能”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7-05-22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媒體提供了新型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
5月19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十五期“國資微沙龍”在人民日報社舉行,以“當新媒體遇上人工智能”為題,旨在搭建意見對話、資源對接的平臺。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毛一翔,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葉蓁蓁,紫光閣雜志社社長閃偉強,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部主任呂大鵬等嘉賓,以及11家政府機構、38家企業代表及社會各界機構代表齊聚一堂,探討人工智能在新媒體運營中的應用與價值,推動政府和企業實現互聯互通、整合資源、聚合服務、融合發展。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葉蓁蓁說,人工智能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規劃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他認為,人的部分功能被機器所替代,并非始于今天的人工智能,而是一直伴隨人類的進步過程,從自行車、汽車到飛機,從算盤、計算器到電腦,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現階段,人工智能多數情況下仍是“人工>智能”,也就是投入大量人力,去堆砌一個智能化的應用。因此,在實際應用方面,人工智能被賦予的功能越具體、越垂直,發揮的作用就越明顯。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毛一翔在致辭中表示,媒體行業是受智能化浪潮沖擊最早的領域之一,當媒體遇上人工智能,就能爆發出一場顛覆性的革命,而人工智能在此過程中擔當的角色正逐漸從后臺走向前臺,并會從配角變為主角,成為信息生產的主體。未來,人類和機器都將是新媒體的核心成員。希望這場沙龍,能夠成為我們探索的起點。
智能采編:人工智能與內容編輯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健在活動上發表了題為《解說中央廚房》的主題演講,從空間平臺、業務平臺和技術平臺三個維度整體解說中央廚房。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在用戶對內容需求越來越大、平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人工智能對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將帶來什么影響?針對這個話題,一點資訊副總裁吳晨光提出了“決定媒體生死的四個因素”,即內容獲取、內容審核、內容分發與用戶互動,圍繞用戶生活環境、手機環境、APP內閱讀行為、個人信息等因素,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從智能采編的角度全面剖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建設。
智能互動:人工智能與新聞報道
“你好,我是小融,初次見面,請多關照?!边@不是一句普通的問候,而是出自一款人工智能機器人之“口”。機器人“小融”是人民日報社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改革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嘗試。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專刊編輯室主編趙婀娜用“愛恨交織”四個字形容她接觸到的人工智能,并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實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新媒體領域的應用情況,暢談人工智能的未來。隨后,人民日報總編室編輯智春麗對機器人“小融”的功能和開發過程做了介紹。
智能分析:大數據與云計算
“小融”是怎么運用到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媒體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活動上,騰訊云媒體行業方案構架師于江從技術層面對智能分析云計算技術進行了講解。隨后,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實驗室主任關玉霞以“從‘國策說’到‘中央廚房’”為主題,從作品維度出發解讀大數據,以及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融媒體工作室是如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互助力下,生產出優質內容和先進技術相結合的融媒體新聞產品,完成內容的生產、輸出與交互。
創新與應用:人工智能應該怎么玩
眾所周知,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已不再停留在暢想階段,如今它們正成為產業新風口,掀起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如何將人工智能這樣的新型技術運用到新媒體領域?在隨后的互動沙龍環節,在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助理、《國資報告》副總編閆永主持下,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部主任呂大鵬,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移動智能客服項目負責人胡珉,新智元創始人楊靜,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解決方案部主任楊海霞,圍繞“創新與應用:人工智能應該怎么玩”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共同探討國內外媒體在發展中如何適應未來的技術變革。期間現場嘉賓還與中國石化推出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油迪”進行人機對話,將活動推向了高潮。
活動結束后,與會人員還共同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廳,并與機器人“小融”進行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