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新國企】?“核”力強國 擦亮“一帶一路”新名片
【一帶一路新國企】?“核”力強國 擦亮“一帶一路”新名片

發布時間:2018-09-10
在深圳市區的70公里外,有一座氣勢恢宏的核電站依偎在大亞灣的懷抱里,這里風景如畫、至美絕倫,卻每年為香港提供了四分之一的社會用電,這里就是大亞灣核電站,也是研發“國家名片”——“華龍一號”的搖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有關“華龍一號”的一大批合作項目陸續啟動。
9月4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天涯共此時——“一帶一路”大型新聞活動走進了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深入大亞灣核電基地,揭開“華龍一號”享譽世界、中國核電彎道超車的秘密。
從“跟跑”到“領跑” 筑起核電強國夢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不僅是我國核電集成創新的集大成者,也是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其安全性與國際主流三代技術一致,但經濟上更具有競爭力,目前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并正在走向世界。
然而在30年前,我國卻連建設核電站用的水泥、沙子等建材都要依賴進口,設備國產化率只有1%。據中廣核工程公司副總經理郭宗林介紹,當時大亞灣里的專家村住著幾百戶外國人,幾乎成為國內除使館區以外外國人最多的地方。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中廣核的核電工作者們不斷研究、探索,將“工匠精神”銘記于心,試過許多個“第一次”之后,終于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這是一條鍥而不舍、承載了幾代核電人夢想的創新之路。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記者看到技術人員在模擬控制室內聚精會神的進行演練,并隨時模擬執行緊急預案等活動。
圖為大亞灣核電站模擬控制室。 (國資委新聞中心 馬語謙攝)
截至目前,“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順利完成穹頂吊裝,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4號機組核島鋼襯里第7層筒體正進行施工;常規島及輔助廠房工程建設均按照計劃推進;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汽輪發電機組等核心設備制造進展正常,設備國產化率已達86.7%。
2016年,中英法三國核電代表共同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一系列協議,其中布拉德維爾B項目將采用“華龍一號”技術,并以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為參考電站,這標志著中國核電正式挺進世界老牌核電強國——英國,實現了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我國已從核電的門外漢,變成了核電技術、裝備的輸出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華龍一號”描繪出了我國核電走出跨越式發展之路的“強國夢”。
講效率更重安全 開啟核電新征程
“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包括核電站設計、建造、運營管理和培訓的整套體系,在安全管理上,每個環節都上升到新的高度,相較于第二代核電技術,安全性至少提高了一個量級。“華龍一號”采取三個安全系列實體隔離設計,等于直接為核電站套上了三層“鎧甲”。
圖為大亞灣核電站。(中廣核 供圖)
這三層“鎧甲”既能隔絕放射線,又能抵抗高溫高壓;完全密封,阻止放射性物質從一回路系統外逸到環境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套一層,一關把一關。同時,還設置了極強的智能安全防御系統,遇到威脅時會采取自救措施,不管哪一關出問題,都會啟動自我保護,確保不被破壞。據設計人員介紹,這樣完善的事故應急體系和多道屏障的保護,可以使核電站抵御類似商用大飛機撞擊的意外攻擊,廠區可承受不低于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地震震級。
“華龍一號”創造性地將能動技術與非能動技術結合使用,避免了采用單一技術的缺陷,既能夠發揮能動技術效率高、設備成熟的長處,又能夠發揮非能動系統在應對全廠斷電事故時不需要持續電源供應的優點,徹底將核電風險拒之門外。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電建造國,也是近30年來唯一未中斷核電建設的國家,我國的核電產業鏈日趨成熟,具有豐富的研發、工程建設、生產運行及維修的經驗,有雄厚的人才基礎。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擬使用在布拉德韋爾B項目的“華龍一號”,已進入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的第二階段審查工作,預計年內將進入第三階段審查。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華龍一號”這張嶄新的國家名片,不僅能逆風翻盤,實現向西方發達國家的出口,更能夠適應“一帶一路”國家的需求,使“華龍一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充分運用,源源不斷向世界輸送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國資委新聞中心 馬語謙)
點擊圖片 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