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概要及全文下載鏈接
《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概要及全文下載鏈接

文章來源: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15-12-02
文/張金城
(張金城,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經濟處處長,《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項目負責人和首席專家。)
報告意義
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中國,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作為全球首份由中國政府智庫和聯合國機構就該議題發布的報告,全方位展示中國企業的全球企業公民建設情況,增強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活動透明度,促進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
報告背景
自2000年中國政府提出“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規模迅速增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三。當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行動綱領的出臺,中國“走出去”事業的發展正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機遇期。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國際社會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9月由各國領導人簽署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號召企業發揮資金、技術和網絡優勢,為全球經濟、環境和社會普惠共贏做出貢獻。
報告特點
特點一:參考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設計系統分析框架。
特點二:系統梳理了促進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
特點三:獲取一手數據為基礎的客觀信息披露。
特點四: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需要優先響應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議題。
報告發現
觀點一: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互利共贏。通過關注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及文化議題,中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和東道國的互利共贏,中國企業和東道國也都意識到可持續發展作為提升雙方合作水平的重要價值。
近九成的受調查企業非常重視東道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政策及規劃。
91%的企業已經建立和正準備建立相應的海外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
87%的受訪中國企業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存在技術轉移與合作。
八成以上的受訪企業幫助東道國供應商和分包商提升了技術和管理水平。
觀點二: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在文化、環境、社區及勞資關系、管理機制、標準設立、信息披露等方面和環節中國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比如,語言及文化差異已成為阻礙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企業在加強環境保護、提高采購與人員本地化程度,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余地。將第三方環境評估的結果作為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依據等方面還需要引起中國企業重視。與利益相關方和國際社會的溝通機制、技巧和能力尚待加強,在利益相關方互動機制的具體落實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觀點三:政府引導至關重要。在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指導意見的倡議和引導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意識普遍增強。
比如,海外安全生產運營與風險管理是中國對外投資政策關注的主要領域之一,商務部等部門出臺的法律和指引對此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明確了監督及懲罰措施。86%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建立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且安全事故數達標,絕大多數企業都可以做到杜絕安全事故。這說明政府自上而下的重視和制度約束,以及完善的執行及懲罰措施對于提高企業行為十分有效。
觀點四:規模和時間是影響可持續發展表現的重要因素。企業規模與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表現體現較強的關聯性。與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更加積極地尋求建立本地聯系,更傾向于從東道國進行采購等。有較長海外經營時間積累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更為優秀。
企業跨國業務東道國采購比例(按投資規模)
對東道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按海外業務年限劃分)
相較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在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和海外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方面做得更好。
企業所有制形式與建立境外風險管理制度框架情況
觀點五:不同行業和地域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有差異。在海外從事不同行業的中國企業,以及在不同地區運營的企業,其面臨的挑戰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國采礦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業企業在海外運營中的環境表現,較其他行業更為優秀。建筑行業的中國企業在開展第三方環境評估方面做得更好。而在決定海外捐贈的流向時,建筑業和采礦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業的中國企業更愿意采用參與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方式為當地發展做出貢獻,而其他行業則首選文化交流活動。
從地域方面來看,在亞洲和歐洲投資的企業認為,東道國商品價格偏高或浮動,及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是經營風險的重要來源;而環境問題則是構成北美洲和大洋洲經營風險的主要因素;在非洲和南美洲開展經營活動的中國企業則將員工安全列為除政局政策和勞工之外的最主要經營風險。
觀點六:國際舞臺需要更多的中國聲音。部分中國企業尚未能與東道國和國際社會利益相關方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溝通技巧和能力不足,從而引發一些社區、環境糾紛。國際社會對少數中國企業行為的認知有時存在偏差,而這些企業往往沒有對國際社會做出積極回應,從而使雙方誤解越來越深。通過使用國際標準和規范,往往能幫助企業客觀公正地回應國際社會的質疑,而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升。未來,加入相關國際倡議,將企業標準與國際接軌,以及公布運營數據,與(包括非政府組織等)當地利益相關方增加互動交流,都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提高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報告建議
通過各方有效協作,可以助力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可以加強相關的政策引導及信息指引,尤其是明確懲罰措施和監督機制,對不同行業和地區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有針對性地分類細化指引。鼓勵國內學術研究機構與具有國際影響力智庫交流,加強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合作。
中國企業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于企業戰略,以及生產經營和商業活動的各個環節,真正認識到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將為海外經營保駕護航。建立完善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促進透明度建設。通過提高本地化采購比例及技術轉移,促進東道國上下游產業發展。加強項目全過程環境評價,并采取符合企業特性的措施為東道國做出貢獻。
東道國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執行力度,鼓勵當地利益相關方建立與中國企業間的溝通機制。東道國駐華使領館可以加強與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總部的溝通和信息共享。
如果對報告議題需要進一步了解探討或進行合作,請與項目組聯系:
聯系人:李丹 18701515626
電子郵箱:zhangjincheng@sasa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