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段先念:打通從“脫貧”到“發展”的幸福路
華僑城段先念:打通從“脫貧”到“發展”的幸福路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發布時間:2020-11-1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踐行中央企業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立足自身產業特色和結合貧困地區實際,堅持人才扶貧、基金扶貧、旅游扶貧、產業扶貧、短板扶貧、文化扶貧等“六個路徑”不動搖,創新實踐“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精準扶貧模式,以“六個邁向”探索建立“后扶貧時代”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脫貧攻堅貢獻了華僑城智慧和方案。
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構建扶貧大格局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也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所驗證的寶貴經驗。
在國務院扶貧辦、國資委黨委的領導下,華僑城今年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快推進定點扶貧工作,定點幫扶的兩縣均已完成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剩余貧困人口、剩余貧困村“雙清零”目標。6月底,華僑城已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度《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責任書》各項目標任務。這得益于扶貧工作大格局下的合力攻堅,也是華僑城主動將企業命運內嵌于包括脫貧攻堅在內的國家、民族發展軌跡之中的政治擔當。
自2003年定點幫扶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天柱兩縣以來,華僑城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9000萬元,援建各類幫扶項目138項,提供1850個公益扶貧崗位,共資助貧困學生超過6000人次,培訓人才1165人次,先后選派8名優秀干部到兩縣脫貧攻堅一線掛職,為當地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
華僑城充分發揮“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扶貧辦牽頭,掛職干部和全國子集團聯動”的“四位一體”矩陣式幫扶架構優勢,清單式常態化推進各項扶貧工作。華僑城集團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壓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形成“年初全面部署、壓實責任任務,年中跟蹤落實、倒排完成時間,年末查漏補缺、鞏固提升成果”的工作機制。統籌組織集團總部各職能部門、各二級單位共同推進“四個一”工程,即全年至少專題研究一次扶貧工作、結對共建一個黨支部、結對共建一個貧困村、組織一次幫扶活動。強化資金管理,做好年度扶貧項目資金計劃、管理、撥付與監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華僑城在助力脫貧攻堅實踐中,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運用產業扶貧、消費扶貧、人才培訓等舉措激發內生動力,用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贏得群眾的真正滿意。
因地制宜開展產業扶貧,探索“摘帽—脫貧—致富”可持續幫扶模式。華僑城立足定點扶貧兩縣資源稟賦,選擇支柱產業打造“一縣一品”龍頭產品,把三穗縣三穗鴨產業打造成為貴州省龍頭產業,助力養殖基地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拓寬銷售渠道;資助天柱縣棲鳳油茶生態園示范基地項目,推進油茶全產業鏈建設,促進林下生態經濟發展升級;以“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開展資金扶持,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租金、入股企業或合作社量化分紅、直接參與務工獲得增收,與當地龍頭企業洽談股權投資形式,助力產業規模提升。
依托“非遺扶貧”這個新發力點,華僑城充分發揮30余年深耕文旅產業的資源和優勢,通過推進以貴州苗繡為載體的非遺扶貧,為當地脫貧攻堅開辟新路子。三穗縣“媽媽回家——華僑城精準扶貧項目”打造萬妹度非遺苗繡文創品牌,讓苗繡真正走出大山,讓傳統手工藝人直接受益。在華僑城的支持下,萬妹度非遺苗繡作品曾多次亮相深圳國際文博會、中國慈展會等國際化、國家級的文化盛會。
開拓消費扶貧這個脫貧攻堅新陣地,華僑城著力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實現產供銷有機銜接。華僑城進駐“央企消費扶貧”電商平臺,依托數字技術拓寬定點扶貧地區農特產品銷路。積極動員旗下各企業、社區參與消費扶貧,開設線上扶貧專區,在華僑城社區設置扶貧體驗店,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華僑城還結合企業職工飯堂和工會活動,多渠道多形式鼓勵和引導職工自發購買幫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
培訓掛職是人才扶貧的一條重要路徑,華僑城2015年以來,共派出一線扶貧干部8人,通過分批選派優秀干部掛職鍛煉,加大“智力幫扶”,把發達地區發展的先進思路、管理、技術、資源帶到幫扶地區進行延伸拓展,實現“輸血式”向“造血式”幫扶的跨越。同時,聚焦兩縣脫貧致富和人才發展需求,華僑城開展“精準幫扶,精準施教”人才扶貧工程。2018年至2019年底,集團統籌旗下58家企業舉辦6場專場招聘會,促進當地貧困戶就業;向兩縣投入幫扶資金889.6萬元,設立扶貧專崗,共幫扶1482名建檔立卡戶人員就業增收;聘請行業前沿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對當地核心崗位干部、技術人員和創業致富帶頭人開展多次培訓,2018年以來參訓人數達586人次。2020年,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集團邀請專家開展相關專題課程,組織開展管理及技能班培訓,已培訓基層干部233人,培訓技術人員176人。
守護好綠水青山,讓文化和旅游產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過渡期內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助力脫貧攻堅是華僑城作為央企的職責所在,脫貧攻堅之后的全面合作更能體現華僑城集團的使命擔當。
在定點扶貧兩縣都已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發展新起點上,華僑城以“六個邁向”助力脫貧攻堅踏上新征程。一是從幫扶脫困邁向鄉村振興。更加注重發揮鄉村主動性,充分激發鄉村活力,促進生產方式的升級與生活方式的同步轉變,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從資金支持邁向產業扶持。引進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優質產業,加強特色小鎮、文化旅游、電子科技等產業的扶持力度,建設特色產業園區,進行“農村產業革命”。三是從消費扶貧邁向全線營銷。精準對接供給側和需求側,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供給,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四是從幫扶兩縣邁向全州全域。挖掘和整合黔東南州優質旅游資源,助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五是從人才培訓邁向掛職培養。把精英干部和優秀人才培養成為推動農業產業革命的骨干力量。六是從簡單幫扶邁向全面戰略合作。延續17年來的風雨同舟,將黔東南州獨特的優質資源與華僑城文旅開發、運營經驗緊密結合,實現共贏共享。
7月9日,華僑城與黔東南州政府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雙方將建立長期、緊密、穩定的合作關系,依托集團產業優勢、結合黔東南州資源稟賦,在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人才交流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造新時代全國扶貧協作新模式,打造央地合作新樣板,共同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
華僑城除定點扶貧貴州黔東南州兩縣外,還在云南、海南、西藏、廣東等地區開展精準幫扶、帶動鄉村振興,致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美麗圖景。在云南,破解“美麗貧困”難題,景區建設覆蓋了9個縣、100多個自然村,直接帶動當地7000多人就業,旅游扶貧導入游客量超1000萬人次。在海南,促進農旅結合、農旅融合,以文化招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在西藏,參與打造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項目,以點帶面推動林芝全域旅游及經濟發展。在重慶,打造華僑城巴渝民宿,在改善人居景觀環境前提下,帶動農戶發展鄉村旅游增收。在四川,建設安仁南岸美村項目,搭建“農業合作社+文化合作社”雙平臺。在廣東,探索形成鄉村環境提升、鄉村設施完善、鄉村文化構建、村民就業培訓、特色農產品銷售的文旅扶貧體系。
華僑城將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動形成“后扶貧時代”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打通從“脫貧”到“發展”的幸福路,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新的更大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段先念)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