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兩位央企董事長縱論如何弘揚企業家精神
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兩位央企董事長縱論如何弘揚企業家精神

文章來源:國資小新 發布時間:2020-09-02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9月2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等4位企業家代表圍繞“弘揚企業家精神”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寧高寧:“創新三角”推動中化集團向科技驅動的創新型企業轉型
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寧高寧
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在見面會上表示,中國的企業無論從外部的發展環境到公司本身的發展階段,都走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應該通過企業家精神不斷的創新創造,提升企業自身的能力。
寧高寧認為企業家本身不是金錢、榮譽、地位和職務的表達,它實際表達了個人做事的方法。作為企業家,首先是前瞻性,要敏銳地觀察到社會經濟的變化。第二是創新性、創造性。第三是有勇氣、有擔當、有冒險精神,不甘失敗、要堅持、有團隊、能組織資源、有目標。
寧高寧介紹,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的出身,一個是老外貿企業,一個是老化工部下屬企業。面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產品、技術的提升,面臨著必須轉型的局面,轉型本身是關乎生存的問題。在轉型過程中,各種變化,對企業的經營方式提出了轉變的要求。比如化工行業,精細化工大約有10萬種產品,真正中國公司能自主做的不到一半。現在這個問題就成為對企業的挑戰,過去以為可以逐步引進、逐步學習、逐步研發,但今天可能就要下更大功夫。中化集團提出了“科學至上”,沒有新技術不投資,沒有新產品不投資,不再去做無謂的并購和擴大規模,而是完全以技術創新進步為主要發展標準。
寧高寧指出,要從創新的主體、創新的路徑、創新的文化入手,中化把這個叫做“創新三角”,改變評價體系,改變組織結構,改變用人模式,還要保持企業不斷的盈利發展,整個過程是不斷調整改變的過程。從中化集團自身經驗來講,創新不怕晚。中化集團在三年的創新轉型過程中,已經嘗到了很多“甜頭”,比如殺螨蟲藥品有原始突破,生物性無殘留、無毒性、成本低,上市一年就拿下多半個市場,盈利幾億。目前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加在一起,原創和高技術含量產品帶來的銷售不到30%,需要逐步提高這個比例。化學是可以創造新物質的行業,它可以把過去不存在的物質合成,創造出新物質,這個新物質在世界上就會起到很好的新作用。所以,中化集團希望沿著科學至上的路徑,全員、全體、全方位地向著目標去轉型,同時和國際上的優秀化工企業對標。從而從規模和創新力上達到世界水平。
周育先:企業家精神第一是創新,第二是責任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育先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在會上介紹,企業家本身是社會經濟活動里面非常重要的主體,企業家精神也是寶貴的社會財富,要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本質上是要去激發企業家的活力。目前在境內外嚴峻復雜的形勢下,各個企業都需要創新發展,需要去突破,在這個過程當中,弘揚企業家精神就會顯得尤其重要。企業家精神第一是創新,第二是責任。
第一,創新。創新本身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創新也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中國建材多年創新成果的取得,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建材突破了高性能的碳纖維,突破了高強度的玻璃纖維,突破了全國最薄的0.03毫米的柔性玻璃。創新也不光是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還有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這些方面,中國建材集團也做了一些實踐,十多年重組整合了將近1000家民營企業,中國建材集團現在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比例達到80%以上。
第二,責任。結合中國建材集團的情況,作為央企,既要承擔經濟責任,也要承擔社會責任,還要承擔國家責任。從經濟責任上講,今年1-7月份,無論是利潤總額還是凈利潤都比去年同期有雙位數的增長。從社會責任上講,今年上半年疫情開始的第一時間,中國建材集團在第一時間排除一切困難將建材送到醫院,這當中就包括雷神山、火神山醫院,還為38個城市83家醫院提供了材料。與此同時,還提供了十幾種高新材料,應用于抗擊疫情和疫苗研制。在這個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批志愿者。這些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履行國家責任,中國建材集團要為國家“卡脖子”的技術、“卡脖子”的環節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周育先還提議,第一,作為企業家,應該為創新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因為創新本身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整個國家,包括中央企業,需要長期堅持創新,才能夠真正達到國內領先、全球領先。這個創新氛圍、環境的培育不是一年兩年就夠的,需要做好各種資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資源的配置、資金的配置、機制的配置等。第二,作為企業家,要積極倡導有利于改革的激勵機制。與此同時,除了經濟激勵以外,也需要精神激勵。第三,作為企業家,還要立足全球,有國際視野,真正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