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國企人⑧】“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
【改革先鋒國企人⑧】“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

文章來源: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2-26
編者按 四十年春風化雨,九萬里風鵬正舉。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100位“改革先鋒”,其中至少有18位來自國有企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為獲改革先鋒稱號人員頒獎。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信心和決心,12月18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聯合國資報告雜志、國資小新推出“改革先鋒國企人”系列報道,以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為榜樣,匯聚推進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八篇《“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
“復興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
1978-2018,40年,改革開放的壯麗畫卷鋪滿神州大地,在腳下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無數奇跡拔地而起。這其間,中國軌道交通事業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在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篇章中。回望40年,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從5.17萬公里增長至12.7萬公里,高速鐵路從0躍升至2.5萬公里,從普速列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輪軌延伸之處,時空距離盡數縮短,人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國家經濟版圖不斷被重塑。“正是改革開放賦予的創新潛能,讓我們在發展道路上不斷刷新中國速度的奇跡。”作為行業領軍人物,中國中車總經理孫永才參與和見證著中國軌道交通行業的恢宏變遷。
圖片來源:人民網
激蕩熱土:奮斗澆灌軌道交通裝備夢想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日本考察新干線時曾深有感慨:“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自此,高鐵進入國人視野,擁有自己的高鐵裝備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夢想。然而,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相比,當時的中國鐵路運力嚴重不足——鐵路客運平均時速僅為43公里,鐵路貨運日裝車量只能滿足最高鐵路貨運需求的1/3。放眼國外,歐洲、日本的高速列車時速可達300公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重載列車可達4萬噸。“產業報國、裝備強國”成為一代鐵路人的共同夢想,但這條道路并不平坦。
唯有敢于突破和創新的國度,才是充滿希望的熱土。
1987年7月,盛夏,23歲的孫永才兩個肩膀來回倒騰著沉重的行李,襯衫被汗水和塵土浸得變了顏色。此刻,大學畢業的他要從長春乘火車去大連機車車輛廠報到。600多公里的車程,綠皮車“晃”了足足14個小時,“慢、熱,心里頭就焦躁,那時候就在想我們什么時候能坐上更快更舒適的車。”孫永才說,30多年和行業的緣分,關于車的夢想就是在那個時候扎了根。
時值我國內燃機車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一入廠,他就全身心“泡”到柴油機技術研究中,與工友一起研究工具工裝、破解生產瓶頸、提升產品質量,短時間內掌握了機體加工工藝,從眾多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老師傅口中的“才子”,并快速成長為年輕有為的管理者。
1997年,中國鐵路跨世紀大提速的序幕正式拉開,此后十年間,連續六次大提速不斷刷新世界對中國鐵路的認識,從“大重量、高密度、中低速度”到“快速度、大重量、高密度”,中國鐵路發展邁入全新時期。橫跨西東、貫通南北的龐大鐵路網讓天塹變通途、萬米成一瞬,深刻影響著上至國計民生的國事,下至衣食住行的家事,拉動中國跨入一個激蕩奔騰的新時代。
在原鐵道部的主持組織下,一大批鐵路干線、鐵路復線及干線電氣化改造項目快速啟動。時任工廠副廠長的孫永才敏銳地覺察到這將是企業發展的嶄新機遇,要從傳統直流技術向交流傳動技術“交直并重”轉變,從單一內燃機車向電力機車“內電并舉”跨越。在他的帶領下,工廠引入國際先進的高新技術和數字化加工設備,向著內燃機車技術改造和電力機車轉型升級闊步邁進。不到3年的時間里,首臺韶山7E型交直流機車、首臺時速120公里貨運交流電力機車及“金輪號”、“普天號”內燃動車組在這里誕生,創造了讓外商吃驚的“中國速度”。
2004年初,國家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一場波瀾壯闊的鐵路建設熱潮快速啟動,軌道交通裝備領域迎來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歷史契機。原鐵道部堅持優中選優,從國內多家主機廠家中選出優秀企業,進行技貿結合和技術引進。由于技術儲備豐富,大連機車車輛廠成為重點扶持單位。此時的孫永才作為工廠轉制為公司的——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主管副總經理,他意識到,一個大有可為的春天到來了。
按照“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思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理解消化引入的技術,不折不扣地執行標準要求,其后要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優化,實現再創新,最后在此基礎上把再創新成果轉化為完全適應國內車輛指導研發制造的標準要求,實現先進技術從“為我所用”到“唯我適用”。
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這條道路是多么飽含艱辛。
2004年,原鐵道部啟動60臺7200kW交流機車招標。事關工廠未來發展,孫永才帶領團隊做了事無巨細的準備,并與外方廠商組成聯合體參加競標。然而,由于多種原因,首次競標進展并不順利。第二次競標迫在眉睫,孫永才搭飛機趕赴廠家,本著雙方互利共贏的原則,他與外方廠商共同協商,依照投標要求逐項梳理、認真核算,“一個標點、一個小數點都不能有差池”,最終競標成功。這次“意料之外”的磨練為企業日后的技術引進積累了寶貴經驗。
惟其艱辛,方顯勇毅。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寸土必爭”、啃“硬骨頭”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孫永才深深知道,企業要實現長期發展,引進技術與外方實現合作共贏只是第一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是關鍵。5年時間里,在原鐵道部的指導下,他帶領技術研發團隊,聯合鐵路局和科研院校,投入“大功率機車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究”項目,在大功率柴油機、牽引變流裝置等關鍵技術領域聯合攻關。從單軸功率1600KW的六軸大功率電力機車到帶直供電客貨通用六軸大功率交流譜系機車,具有完全“中國基因”的機車產品相繼問世。至2008年,大功率交流內燃機車、大功率交流電力機車兩大技術平臺先后落成,我國機車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在孫永才的帶領下,大連機車車輛公司也迅速躋身我國大功率電力機車主要生產單位,成為鐵路大提速的主力車型生產企業。2010年11月,由他牽頭的“六軸7200kW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的研發及應用”重點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時至今日,機車在我國客運、貨運領域持續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4年4月,一列由4臺電力機車牽引、編組320輛、滿載3萬噸煤炭的試驗列車在大秦鐵路完成運營試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有幾個掌握3萬噸鐵路重載技術的國家之一。在孫永才等鐵路人的努力下,我國鐵路重載運輸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驅動創新:投身高鐵飛馳的黃金時代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201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視察中車,對企業創新作出重要指示,鼓勵企業創新驅動、領先領跑,依托自主創新立于不敗之地。原鐵道部、國家鐵路局等鐵路部門將技術創新納入鐵路建設中長期規劃,大力完善鐵路技術標準體系,組織行業科技創新。從國家戰略到行業標準,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公認的主題。
時至今日,中車已經形成了包括高速動車組、機車、客車、貨車、城市軌道車輛在內的完整的產品譜系,能夠充分滿足全球軌道交通不同模式、不同運量、不同環境的運行要求。“中車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核心支撐就是創新,創新強則企業強。”孫永才說。
2004年,中國中車按照國務院“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在原鐵道部的組織下,對國外高鐵技術平臺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與經驗。為了避免陷入“市場換技術”導致“引進再引進”的怪圈,2008年,原鐵道部與科技部聯合實施《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中國高鐵進入全面自主創新的黃金時代。
時任北車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的孫永才,投入到新一代CRH380高速動車組的研制工作中,這是一項沒有任何國內外經驗可借鑒的龐大工程。2008年,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并計劃在3年后開通運營。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速度等級的高寒高速鐵路——哈大高鐵也在處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CRH380將作為兩條線路運營的主力車型,其研制可謂難關重重。
為推進CRH380動車組的研制,孫永才提出“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理念,搭建起“兩廠三地”協同創新模式,25所重點高校,11所一流科研院所,51家國家級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和上萬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了國家級研發團隊,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術難關。兩年多的時間里,孫永才穿梭于緊張的研發設計現場、繁忙的生產線、大山腹地的試驗線,問問題、聽匯報、提思路、作部署,技術人員“掘地三尺”的較真勁兒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他的統籌策劃下,異地協同設計平臺充分發揮了資源聯結作用,動車組研發周期一舉縮短40%。
2010年5月,CRH380高速動車組驚艷問世。試驗結果表明,動車組在運營速度、安全性、舒適性和節能環保等指標滿足設定的頂層技術指標要求,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其中CRH380BG型動車組攻克六大關鍵抗高寒技術,成為在世界首列在-40°C環境中以時速300公里等級運營的動車組。“協同創新”成為經典的集成創新模式,在國內甚至中俄高鐵等海外項目的研發中屢建新功。
“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討不來、要不來的,只有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掌握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
2014年,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牽頭組織下,中國中車首次以中國標準為主導,按照正向設計思路,以自主化、簡統化、互聯互通、技術先進為目標,開啟了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發工作。孫永才再次參與到“復興號”研發“聯合戰艦”的組建和統籌工作中。
“復興號”的研發聯合了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國內企業,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開放、協同、一體化、全球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期間,孫永才深入各研發單位,密切關注和跟進研發節點和試驗進程,組織研發團隊在掌握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提升,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和世界性難題。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復興號”問世。經專利審查,中國標準動車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復興號’的研制不僅是開發了性能優越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創建了中國標準的技術體系,構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供應鏈體系,形成了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以時速350公里運營,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在2018年5月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改革先鋒:為企業發展打造強力引擎
2008年,國家批準《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以上。原鐵道部緊緊抓住黃金機遇期,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及普速鐵路建設,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踏入發展快車道。
乘著鐵路事業發展的東風,中國南車、北車緊鑼密鼓籌備A股、H股上市。時任北車總工程師的孫永才被委以重任,他不僅要全面掌握企業技術狀況,還承擔起了繁重的境內外路演工作,從國家戰略、行業形勢、發展目標等方面對投資者反復闡述,“讓投資者充分相信我們的技術實力,相信我們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A股、H股上市的成功讓孫永才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要做優做強做大軌道交通裝備事業,讓它成為黨和國家更信賴、百姓更依賴的中堅力量,這一使命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成為深化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的重大命題。承擔起上為大國重器、下擔產業引擎的重任,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成為裝備制造業的遵循。2014年下半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國資委的領導下,中國南車、北車重組整合工作拉開帷幕。在這一日后被公認為央企改革范本的事件中,孫永才與兩集團領導班子成員作為籌備組成員,全身心投入到千頭萬緒的重組工作中。
“這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核心競爭力、打造世界一流跨國企業的里程碑,將有利于國資增值、國際競爭和國力增強。”孫永才憶及重組往事時說。然而,兩家企業資產規模大、職工人數多,且都是橫跨滬港兩大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其重組整合影響因素復雜,操作難度大,市場風險高。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孫永才與籌備組成員認真研究國內外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法規與訴求,與中鐵總反復磋商技術、市場相關事項,細化重組整合方案,并開創性地提出了“對等合并”的重組方式,“讓政府、市場和重組雙方準確認識、充分支持重組整合,讓軌道交通裝備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這是終極目的。”在歷時5個月的時間里,合并方案最終贏得各方高度認可。
2015年6月8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滬港兩地鳴鑼上市。9月28日,中國中車集團公司正式成立,歷時將近一年的重組工程圓滿竣工。“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跨國經營、全球領先的一流企業集團!”中國中車甫一成立便宣告了發展定位,承載著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走向世界夢想的“巨型航母”正式揚帆起航。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和實踐者,中車的成立為中央企業重組整合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2017年,孫永才出任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技術專家擔當企業管理者,有時會出現注重技術而忽視管理的情況,但孫永才始終堅持企業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條腿走路,“建設世界一流的企業,要有世界一流的管理!”企業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孫永才帶領團隊深入基層企業調研,4個月走遍中車旗下200余家公司,從幾十項經營業務中分析歸納出核心業務、支柱業務、支撐業等五大板塊,作為支撐企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從組織制定工作規劃到親自撰寫業務改革方案,從部署企業改革任務到指導改革方法,孫永才投身“立柱架梁”的繁復工作,多項頂層規劃迅速出爐,科技、管理、業務整合等多個重要方案落地見效,“讓內外部優質資源為中車所用,才能激活創新創造的一池春水。”
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孫永才對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形式及市場經營方式進行了多維度創新。產品研發制造周期緊張甚至超期,這個問題一度成為中車多個子企業的困擾。孫永才趕赴主要企業進行調研,發現各業務管理流程仍然依靠傳統方式進行信息輸入,導致資源配置不能及時到位。他主導將信息化引入企業管理,建立起覆蓋各主要業務流程的數字化運營平臺,并在全部生產企業推進精益管理,這一頗具力度的管理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新產品開發及技術準備周期縮短30%左右,工藝管理效率提高80%以上,產品產能翻了好幾番,資源占用率大大下降,還引發了一場波及整個產業鏈的管理大提升,為推進“中車制造”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抓黨建就是抓發展,孫永才任職黨委副書記后對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必須發揮百年企業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的力量,讓擁有17萬員工的中國中車煥發勃勃生機!”孫永才說,中車正在推進“雙打造一培育”的大工程,他本人也在參與黨建“九個一”工作,“目的就是打造中車制造和中車黨建兩張金名片。”
2018年1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上市公司“金圓桌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孫永才榮膺“最具領導力CEO”大獎。作為聚焦中國董事會制度建設和公司治理領域的高端公益品牌項目,這一獎項由高端專業期刊《董事會》主辦,旨在對企業營收、經營效績、價值創造等進行權威評估,褒揚優秀的上市公司CEO 群體,是評價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重要“風向標”。
放眼全球:做“走出去”的先鋒
目前,全球鐵路運營總里程已超過140萬公里,鐵路領域國際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在政府的主導下,從原鐵道部、國家鐵路局、中鐵總到以中國中車為代表的業內科研單位,全力推進跨國家、跨地區、跨洲際的鐵路領域合作。僅2013年以來,已經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歐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重要合作意向。40年間,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在國際化道路上,中國鐵路正實現著世界矚目的飛躍。
“作為國家名片的鑄造者,中國中車理應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先鋒軍和形象大使。”中國中車的成立為高端裝備“走出去”創造了握指成拳的先發優勢,然而讓出口產品和市場實現從中低端到高端的升級,讓中車從產品供應商躍升為以高端裝備為核心的全價值創造者,實現從“走出去”“走進去”到“留下來”的轉型,孫永才深知這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工程。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涌之下,資源處于大流動、大調整、大聚集的狀態,擁有整合和集聚全球資源的能力,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
孫永才將中國中車的國際化戰略定義為“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五要素合一經營模式。澳大利亞墨爾本地鐵項目正是中車在發達國家實現由產品輸出向五要素綜合輸出的典范。2016年11月,中國中車與澳大利亞唐那集團(Downer Group)、普萊納里集團(Plenary Group)等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以PPP模式中標澳大利亞墨爾本高運量地鐵車項目合同,總金額達20億美元。該項目是維州政府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鐵車輛采購項目,同時這也是一次地方政府、民眾、地鐵運營商、地鐵制造商、地鐵維護商、融資方等相關各方共贏的合作,被公認為中車海外轉型的典型案例。2017年11月,中車在墨爾本設立亞太總部和分研發中心,“走出去—走進去—留下來”再次邁出堅實的一步。
“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采購、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維保、本土化管理。”為了更好地輸出中車方案,孫永才近年來持續推進“五本”模式建設,“為當地創造的每一分價值,都將轉化為中車的品牌和口碑”。在馬來西亞、東盟、美國、土耳其、印度等國家和地區,CRRC制造基地拔地而起,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產業鏈的完善;為麥加朝覲提供5+2、白加黑,7天168小時“不打烊”的運營保障;為巴西、阿根廷、埃塞俄比亞提供極具人文關懷的定制化產品……“我們輸出產品,也輸出服務、輸出技術、輸出管理、輸出文化,實現中車和當地的共贏共享。”
在2018年全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孫永才提出中車國際化經營的“五步階梯”策略:“通過走進、站穩、安營、融入、共享這五步階梯,為用戶提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數字社會、生態環保的系統解決方案。” 2014年,中車在南非成立合資企業,在當地建立了制造基地、研發中心、培訓基地及維保中心,項目產品本地化率超60%。除了發展的共建共享,文化與感情的認同帶來了更大的驚喜。為了得到更多認同,中車在南非推出了“五幫行動”,為當地招聘的工人提供技能培訓,教當地的女性和兒童學文化,甚至邀請中國武僧向當地警察傳授中國功夫……“五幫行動”在南非各界好評如潮,2016年7月,南非總統祖瑪還親自參加了中車的公益行動。
目前,中車產品已經服務至全球六大洲104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83家境外子公司和15家境外研發中心,83%擁有鐵路的國家都運行著中車的產品,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逐步增強,國際經營能力穩步提升。
從科技人才到行業領軍人物,從管理人才到央企主要負責人,從“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到“最具領導力CEO”,孫永才始終追隨著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脈動。未來,伴隨京張智能高鐵動車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新一代碳纖維地鐵車輛等前沿項目的深入實施,孫永才的目光已經聚焦到了下一個目標上。
關于使命與責任,孫永才說,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作為國家軌道交通領域的中堅力量,必須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車的指示與期待轉化成中車發展的奮斗目標、行動綱領和奮斗路徑,全力發動改革創新、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為實現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戰略目標提供裝備支撐。對此,我們責無旁貸,并且使命必達。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