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國企人?】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
【改革先鋒國企人?】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

文章來源: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1-07
編者按 四十年春風化雨,九萬里風鵬正舉。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100位“改革先鋒”,其中至少有18位來自國有企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為獲改革先鋒稱號人員頒獎。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信心和決心,12月18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聯合國資報告雜志、國資小新推出“改革先鋒國企人”系列報道,以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為榜樣,匯聚推進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十五篇《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
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
2001年,葉聰從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畢業,來到中船重工七〇二所從事潛水器設計工作。彼時正值7000米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接近立項,從此開啟了他與“蛟龍”號共同成長的十余年歷程。
2003年,24歲的葉聰被委以重任,負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總布置設計,成為中國載人潛水器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沒有現成的設計標準、規范和參考資料可借鑒,他憑借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開創性地進行了“載人潛水器的功能模塊化和結構分塊化的總體布置及性能優化技術”等兩個課題研究,總結提煉了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設計方法。潛水器最重要的設計文件和圖紙——每個設計階段的任務使命分析報告、均衡計算書、深潛操作流程以及潛水器總圖均出自他手。
出于對載人深潛事業的熱愛,一路伴隨“蛟龍”號成長的葉聰,更是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蛟龍”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各項性能指標都需要大量的海上試驗進行驗證和改進。而試驗背后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下潛,就意味著置個人安危于度外。
2009年起,葉聰參與“蛟龍”號深潛試驗和作業共計50次。“蛟龍”號第一次突破5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駕駛下完成的。海試期間,葉聰多次有效處理了潛水器水下故障,保證了潛水器和人員的安全。作為當之無愧的首席潛航員,葉聰又指導培養了多位潛航學員,為中國第一批試航員和潛航員隊伍的建立、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2012年6月24日,中國“蛟龍”首次突破7000米下潛深度。當葉聰代表“蛟龍”潛航員在7000米海底向距離地球343公里的航天員問好祝福之后,航天員們也在太空中向剛剛刷新紀錄的“蛟龍”致以問候。相隔幾百公里之間的海天互動,成了當天中國人最為難忘的一幕。
邁向多型潛水器總師路
伴隨著“蛟龍”號成長,葉聰也逐漸成長為項目副總師、總設計師。擔子越來越重,面對新的挑戰,他將壓力化作前行的動力,“蛟龍”號十年研制錘煉而成的載人深潛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彰顯。
“在開展‘蛟龍’號研制的同時,從2009年到2017年,歷經八年持續艱苦攻關,我們又完成了‘深海勇士’號的研制。”葉聰介紹說。
自2012年,葉聰同志開始擔任863項目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的副總設計師,全面負責總體設計工作。“對試驗過程遇到的每個問題,他都會與大伙一道仔細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往往令我們茅塞頓開。”身邊的同事常常被他強大的專業知識面和工作能力折服。對所有已解決的故障和問題,他會細致檢查確認,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隱患。2018年,“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正式投入試驗性應用科考,成功用于深海資源勘查、環境調查、科學探索和深海考古。
葉聰還承擔了世界最大、國內首型自主研發的9座全通透觀光潛水器的總設計師任務。他大膽創新采用全通透設計方案,帶領團隊克服全通透有機玻璃帶來的密封、連接形式、變形協調等設計安裝難題;面對“首吃螃蟹”帶來的設計檢驗規范及營運管理法規的空白,他頂住壓力組織團隊對現行規范法規進行研究,協助中國海事局和中國船級社開展載客潛水器審圖和檢驗原則的編訂以及國內首批商用載客潛水器駕駛員理論與實操培訓。如今兩艘“孿生姐妹”全通透觀光潛水器已投入商業試運營,促進了載人深潛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開啟國人看海觀海的新維度。
向著萬米深淵再出發
如今,中國人的藍色夢想正在向更深處拓展。
2016年7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體設計、集成與海試”項目正式立項,37歲的葉聰正式掛帥總設計師。
作為總師,他全面謀劃做好頂層策劃,把握技術方向,協調數十家參研單位的研制進展;同時大膽地為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們壓擔子,以身作則投入技術攻關中。
在設計全海深潛水器時,因為在經驗、方法上已有很多積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優化機動性和作業性能。“協調地完成潛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標是設計的第一層次,經過優化,精準極致地完成是第二層次。”葉聰說,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夠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創新。
“蛟龍”號在7000米處的壓力是700個大氣壓,萬米級載人潛水器還要增加400余個大氣壓。這樣的高壓對潛水器的結構設計、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戰。目前,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設計,轉入全面建造階段。葉聰形容,是騾子是馬,要開始遛了。
作為總師,他感到空前的壓力。“在研制的每一個階段,從方法、材料到部件、裝置都需要像體檢一樣做評定。考核的多個指標里,可能會有些偏差,這都需要總師綜合平衡后拍板。”
葉聰說,“按照計劃,將在2020年完成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制,未來科學家將隨著它深潛萬米海底進行科考,探索深海大洋的未知世界。"
作為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團隊少帥,葉聰還有個小目標,2020年項目完成時,他希望搭乘自己設計的潛水器,造訪萬米深淵。
【責任編輯:李巨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