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2-26
2017年11月28日,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家能源集團)重組成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揚帆啟航。面對2018年煤礦減產、火電裝機增速放緩等宏觀不利因素,重組整合將近一年的國家能源集團今年1-10月份交出了亮眼答卷:
煤炭產量4.2億噸,同比增長2.7%;煤炭銷量5.6億噸,同比增長4.9%;發電量78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6%;自營鐵路總運量3.9億噸,同比增長5.7%;兩港裝船量2.1億噸,同比增長2.5%;航運貨運裝船量8738萬噸萬噸,同比增長11.4%;煤化品產量1484萬噸,同比增長10.2%,主要績效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各項指標均超合并前兩家企業同期指標相加總和。
國家能源集團2017年實現營收5104億元,利潤652億元,利潤名列央企第四位;在中央企業經營業績年度考核中被評為A級,位列《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第101位,實現大幅躍升。國家能源集團的重組能否產生“1+1>2”的化學效應,這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關鍵。
當前,全球能源變革加劇,傳統能源巨頭林立,國家能源集團這艘能源巨擘在風浪中平穩啟航絕非易事。近一年來,國家能源集緊緊依托“煤運電一體化發展”和“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競爭優勢,搶抓產業變革機遇加速布局清潔低碳能源市場,以智慧生產釋放組織變革活力,為企業協同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未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是國家能源集團的既定目標。如何確保這艘能源巨擘沿著宏偉藍圖全速前進,一場深入肌理的競爭力再造全面深入。
重組啟航
由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兩家世界500強企業重組整合而成的國家能源集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央企重組整合,甫一出世即擁有“全球四最”——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資產規模總量超1.8萬億元,產業分布煤炭、火電、新能源、水電、運輸、化工、科技環保、產業金融八大板塊。以高起點、高標準重組成立的國家能源集團,承擔著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雙重使命。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喬保平表示:“在重組融合中,國家能源集團堅持了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提升公司黨的建設的質量和實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總部是企業改革發展的“火車頭”,國家能源集團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框架搭建了一流的總部。重組成立后的總部以管資本為主,針對企業資產規模大、業務板塊多、管理難度大的實際情況,構建了“職能部門+產業運營平臺+服務支持中心”的組織模式。
高效運轉的總部為國家能源集團全面改革打下好的基礎。為了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要求,國家能源集團結合自身優勢展開謀劃。
喬保平表示:“國家能源集團將更好地發揮國家能源供應'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聚焦煤炭和電力主業,實現煤炭、火電、新能源、水電、運輸、化工、科技環保、產業金融八大板塊協同創效,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
以問題為導向,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為目標,國家能源集團確立了“1169”企業發展戰略,緊緊圍繞一個總體戰略目標——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始終堅持一項根本政治原則——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確保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在集團有效落地。深入貫徹“創新、效益、安全、綠色、廉潔、幸福”六項核心理念,和九項治企方略。(注:全面實施“加強黨建、強根鑄魂;做強主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強基固本、筑牢安全;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強化管理、提質增效;優化資產、防范風險;擴大開放、合作共贏;以人為本、創建和諧”)國家能源集團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化解產能過剩,優化布局結構,推進綠色發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重組整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組合,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是更高層次的戰略性央企合并。在我國長期仍以煤電為主的電力系統中,寄望于國家能源集團走煤電聯營之路,有效化解“市場煤計劃電”矛盾,成為外界看好兩家企業重組的重要原因。為此,國家能源集團制定一系列舉措理順煤電關系,緩解當前煤、電行業存在的同質化發展、資源分散等突出問題,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形成更為合理的行業發展新格局。
“國家能源集團的重組,能夠形成上下游優勢互補和協同效益,緩解當前煤、電行業存在的同質化發展、資源分散等突出問題,推動企業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 1+1>2。”國家能源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凌文表示。
重組之初,兩家企業有900余家生產單位、8家科研院所、6家科技企業,為避免資源重復利用,國家能源集團整合煤電科技資源,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持續提升煤、電綠色發展水平。
毋庸置疑,與南北車合并、中遠中海等央企重組不同,國家能源集團基于產業鏈優勢的上下游整合,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市場競爭贏得了籌碼,極大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機遇當前,國家能源集團站在國際能源市場這個舞臺將一展宏圖,同時,國家能源集團也清晰地認識到,世界能源格局的激烈變革使得企業絕非單憑規模和產業鏈優勢能輕松取勝。面對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及產業升級等更深層次戰略考驗,國家能源集團的競爭力變革重塑如箭在弦。
為煤炭“正名”
中國資源稟賦具有鮮明的“富煤、貧油、少氣”特點,這決定未來一段時期內,煤炭資源的開采、開發依然占據主導性地位。高速發展的煤炭產業,使得產能過剩問題不斷暴露。但安全清潔低碳高效的煤炭開采與開發,在中國乃至世界依舊是稀缺性資源。
從供給和需求的匹配上,我國煤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煤炭需要“正名”,更需要公平地、公正地、理性地對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我國煤炭企業的出路。作為我國最大的一次和二次能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堅持綠色、低碳、創新發展,提出了煤炭清潔生產、清潔利用、清潔轉化“三步走”戰略,積極探索一條傳統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的能源革命道路。
從地面驅車25分鐘,記者跟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鵬來到了上灣煤礦地下220米深的綜采工作層。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映入眼簾。
楊鵬告訴《國資報告》記者,“該超大采高工作面實現日產17刀,單面產煤5.2萬噸,年生產能力達到1600萬噸以上。實施侏羅紀煤田放頂煤技術,采區回采率由76%提高到85.8%,提高了綜采工作面安全生產的可靠性,是我國高端采煤裝備國產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突破。”
上灣煤礦只是神東煤炭集團的一個縮影。在高產高效礦井建設過程中,神東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已建立了10個全自動化模式工作面,8個半自動化模式工作面。自動化使用率達到95%以上,直接工效589.2噸/工,增幅42.8%。
在煤炭清潔利用方面,國家能源集團更是成為煤電行業的佼佼者。據了解,國家能源集團在國內率先發展了綠色發電技術,引領了燃煤發電技術進步。
國家能源集團擁有世界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機組——泰州電廠二期工程3號機組,它的發電效率、發電煤耗、環境指標均創下“世界之最”,是全球火力發電領域的標桿;2014年,國家能源集團就建成了世界首臺超低排放燃煤電廠機組——舟山電廠4號機組,電廠的三個主要污染排放物——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全部優于天然氣電廠的排放標準。
煤炭不僅僅是燃料,更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煤炭轉化環節,國家能源集團堅持煤炭清潔轉化成為爭奪產業鏈制高點的關鍵。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在煤制油化工領域已經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技術的公司。
世界首個2億噸級礦區——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
國家能源集團不但在傳統能源清潔化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探索清潔能源方面也有很多亮點。
國家能源集團的風電總裝機規模3703萬千瓦,容量全球第一。自主研發了全球最大自升式海上風電施工平臺“龍源振華叁號”,建成了亞洲最大海上風電場——江蘇如東風電場,建設過程中掌握了單樁、多樁基礎施工等多項核心技術,掌握了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的核心技術。
國家能源集團擁有水電資源總量約5000萬千瓦,所屬大渡河公司是集水電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于一體的大型流域水電開發公司,大渡河流域梯級電站開發,先后攻克了深厚地質覆蓋層、高烈度地震帶建壩等多項技術難題。
國家能源集團在光伏發電方面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將銅銦鎵硒光伏技術與建筑工程深度融合,讓城市建筑由能源消耗者向能源生產者轉變。11月,潼湖科技創新小鎮建筑光伏一體化科技示范項目竣工,標志國內首座銅銦鎵硒示范建筑順利投用發電。
今年2月,國家能源集團牽頭發起成立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在加快布局氫能產業鏈,并參與氫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未來將成為國際領先的氫能源和氫能技術供應商。
“重組整合后,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國家提供安全、穩定、經濟、可持續的清潔低碳能源,這個不能含糊,必須保質保量完成。”凌文說。
“智慧+”賦能
重組整合基礎上的國家能源集團,產業分布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從資產總量和市場版圖來看,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巨無霸企業。尤其是身處煤炭、電力傳統能源領域,創新賦能這艘萬億巨擘的快速變革至關重要,如何借助互聯網創新的力量將各個業務板塊觸角延伸至智慧生產、智慧管理,國家能源集團醞釀的一場巨變悄然來臨。
用空中無人機、水下機器人以及智能無人船等技術手段,開展庫區泥沙淤積以及高邊坡穩定監測;在涉及經濟運行方案制定、發電負荷調整、機組健康狀態監測等領域交由智能化系統進行管理決策……在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公司,智慧+生產、智慧+管理的創新應用正在深入開展。從2014年探索至今,企業已經成功將大渡河原有的20多個基層專業領域劃分為智慧工程、智慧電廠、智慧調度、智慧檢修四大單元,并建立了“一中樞、多中心、四單元”的頂層設計架構。
“智慧企業、智慧電廠從某些角度可以說是不斷調整企業的管理體系,以適應當前生產力的發展,讓企業在最高效狀態下運行。”時任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公司分管電力生產的副總經理周業榮表示。
大渡河公司率先在業界提出并推進智慧企業建設,已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智慧實踐經驗。以整合重組為契機,智慧管理、智慧生產已如燎原之勢,深度影響著國家能源集團的未來走向。
把握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運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正在加強統籌規劃和領導,全面深化智慧電廠、智慧礦山、智慧鐵路建設。
以智慧礦山為例,記者近日走進神東煤炭集團大柳塔煤礦區域調度指揮中心,近距離感知礦山管理的互聯網變革。寬幅的巨型顯示屏前,調度員通過點擊鍵盤,即對數十公里以外的礦井采煤機、局部通風機、配電點等集中遠程監控,隨時掌握工作面煤機運行情況及當班割煤刀數,通過實時視頻監控將運輸機機頭崗位工、馬蒂爾司機、控制臺崗位工“三崗合一”。
區域煤礦集中控制系統通過“五個一”,即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張網、一個標準和一張圖,降低了煤礦發生事故的概率,有效提升了煤礦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了礦井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將一體化運營的管理模式,植入國家能源集團龐大的產業結構版圖中,國家能源集團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了重組的階段性成果。通過構建“職能部門+產業平臺+服務中心”的管控體系,實現八大產業專業化管理,生產運營統一調度指揮,煤炭銷售及燃料統一管控,物資招標采購和財務金融統一協調。
協同整合的化學效應,正由此產生。未來,國家能源集團將重點研究謀劃好煤炭、電力、運輸、煤化工等上下游運營能力和規模協同,同一產業不同區域或不同公司間生產、運輸、市場等要素協同,加強各產業板塊之間技術、人才、物資、設備等資源協同,加強集中統一調度指揮,充分發揮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研究確定以市場為導向的集團內部交易和定價機制,確保集團整體效益最大化。
下一步,國家能源集團將按照規劃,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信息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為驅動力,布局智慧企業建設,推動集團在資源配置、業務運營、決策機制、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使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智能,經營管理更加精益高效,風險防控和業務決策能力大幅提升,并拓展能源行業新型生態經濟。
以“1169”戰略為引領,國家能源集團利用新的信息技術,以全面感知、全面數字、全面互聯、全面智能為主攻方向的整合戰役仍將繼續推進。未來,國家能源集團將繼續把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同時將其他產業板塊穩步提升,齊心協力,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奮進。(國資報告記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