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首個鋼吊箱成功下放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首個鋼吊箱成功下放

文章來源: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07-05
7月4日,經過約10小時的精心施工組織,廣東省交通集團在建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首個巨型鋼吊箱成功下放到位,為年底完成承臺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據了解,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主孔跨徑達到1666米,為世界最大跨徑海中懸索橋;主塔高270米,通航凈高76.5米,橋面高達90米,相當于30層樓的高度,建成后將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橋。
鋼吊箱就好比是承臺的“盔甲”。由于承臺頂面位于施工水域常水位以下,通過下放到位的鋼吊箱經抽水等措施后可為承臺形成干施工環境,實現海上施工陸域化。其次,伶仃洋大橋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匯區,海洋環境腐蝕嚴重,鋼吊箱可有效阻隔海水與橋梁結構接觸,提高承臺及橋梁的耐久性;同時,鋼吊箱作為橋塔永久防撞措施,可避免承臺及橋塔在運營期間遭受船舶直接撞擊所造成的損害,為大橋后期運營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伶仃洋大橋橋址位于臺風多發區,海面風浪大,施工環境惡劣,鋼吊箱運輸和下放需找到合適的氣象窗口期及海潮位;同時,為保證鋼吊箱的下放精度,需對大橋跨越的伶仃航道過往船只作限速處理,協調部門及單位眾多,對項目的施工組織、協調管理、風險管控等多方面均提出了嚴苛要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橋梁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陳炳耀解釋,整個鋼吊箱施工涉及制作、拼裝、海上運輸、起吊、下放等環節,“天時、地利有了,是否能成功下放就是考驗‘人和’——即現場配合的時候了。”
鋼吊箱歷經7小時海上運輸順利運抵橋址后,在風速和潮位較低的作業氣象及潮位窗口期下,現場便組織大型浮吊把鋼吊箱從運輸船甲板上起吊并平移至索塔樁基正上方,正式開始下放。
為了保證鋼吊箱運輸船能穿越珠江口的多條繁忙航道,安全抵達橋址,廣東海事局深中辦、施工、監理各方通力合作,“海陸空”全程立體護航,為鋼吊箱成功下放提供了強力支撐。下一步,伶仃洋大橋東索塔將進行承臺封底混凝土澆筑及鋼吊箱內抽水工作,把承臺施工環境轉為封閉干環境后,將開始承臺主體工程施工,預計年底完成。
目前,深中通道項目工程進展順利。橋梁工程方面,中山大橋已完成樁基施工,正在進行承臺施工;陸域引橋等施工有序推進中。島隧工程方面,東西人工島正按計劃推進中,沉管隧道首個管節鋼殼已順利出運至珠海牛頭島沉管預制智慧工廠,預計7月底進行澆筑。設備制造方面,碎石鋪設整平設備及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等預計下半年將到達項目建設現場進行調試,為實現首個管節安放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