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0-07-15
入夏后,洪水入侵南方多地,目前已造成全國27個省(區、市)3873萬人次受災。
在抗洪搶險救援的一線,央企始終沖在前面。平日里,他們是一群大國重器的建設者;災難面前,他們變身為救援保障先鋒。
一上午救出22名被困群眾
高考這天,安徽歙縣也面臨著一場“大考”。
7月7日凌晨,歙縣的天空如同被撕開了一個口子,暴雨傾盆而下。歙縣遭遇50年未遇的洪災。
歙縣地處皖南山區,汛期易出現山體滑坡。河水倒灌,阻斷了許多百姓撤離的路。距離歙縣14公里的北岸鎮里有一個古鎮,數十名村民被困。這天早晨,水漫過了村民們家的一樓,他們只能跑到二樓,等待救援。
沒過多久,他們等來了一艘皮劃艇。皮劃艇后面跟著王友明和他的三四名同事。他們把一根粗粗的麻繩系在腰上,一人推著皮劃艇前進,后方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有一人跟上,最后面,有人牢牢抓住繩子。
24歲的王友明是中鐵四局黃千高速公路項目組下屬工程隊的一名員工,今年4月,他們剛到歙縣,準備在這里建造一條通往浙江千島湖的高速公路。防汛期間,公司成立了32人的防洪應急小組,備好了挖機、鏟車等大型設備,每天定時在縣里巡邏。
7月7日一早,王友明一組到達歙縣北岸鎮五渡村時,發現當地一個古鎮水勢迅猛,必須趕緊救出困在屋子里的人。古鎮路徑彎曲,大型機械開不進去,他們在鎮子上臨時找了一艘皮劃艇救人。
水勢太大,阻斷了這里通往外界的路,救生衣送不過來。但時間不等人,熟悉水性的王友明和幾名隊員僅穿著施工用的反光背心,就下了水。
水很急,身高1米76的王友明感覺大部分時間胸口以下都泡在水里。腳下時深時淺,路兩旁還有小水溝,隊員們要扶著墻或抓住樹干往前移動,防止陷到水深的地方。水里還有樹枝和大大小小的家具,工程隊員要一只手抓緊繩子,另一只手隨時撥開飄過來的障礙物。
水位升到下巴時,他們看到一戶人家被困在二樓。他們把附近居民家的梯子架到二樓的窗口,讓村民爬上架子,再把架子抬到地勢低的地方。拿著梯子的隊員小心翼翼地靠近,時不時會嗆水……兩三個小時里,王友明他們來來回回救了幾戶人。
洪峰過境,五渡村通往北岸鎮鎮政府的路幾乎都被水淹沒。黃千高速公路項目組負責人劉盾站在鎮政府外面,看著無人機里傳回的實時畫面。
北岸鎮臨近杭瑞高速公路,臨近公路的一條幾百米長的街道上,水已經沒過了房屋的一樓,屋子里還有幾名被困的老人。
最終,他們一人駕駛鏟車,一個站在鏟斗里,把鏟斗升到二樓救出了被困群眾。一個上午,工程隊共解救出22名被困群眾。
水退去后,橫在路上的除了垃圾、樹枝,還有被沖出來的家電和汽車,那種場景在劉盾眼中就像剛打完仗一樣。往年,工程隊在汛期里的搶險救援主要以“導流”為主,用大型設備拓寬河道或者用機械把堵在橋身的樹枝和垃圾清理掉。但今年的雨量著實驚人,劉盾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被困。救援之后,他準備再增加一些機械設備,更重要的是多準備一些皮劃艇。
保障衢州高速公路暢通
在浙江衢州,中鐵五院集團浙江分院很早就投入了抗洪搶險工作中。
6月29日晚間,一場特大暴雨向衢州襲來。6月30日早上,浙江分院路橋所所長林祥接到了衢州市柯城區公路局打來的電話,告知他附近公路出現了險情。
柯城區北部以山區為主,那里有一條17公里的縣道——花木線,是連接衢州石梁鎮和七里鄉兩個鄉鎮的唯一道路。花木線6米多寬,一側靠山,一側靠河,有的路面受損嚴重。林祥和同事坐在車里,走走停停,車過不去,就要下車步行勘察。平日里半個多小時的車程,這一天走了兩三個小時。
花木線七八個地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山體滑坡,湍急的河流把水里一塊七八十公分的石頭打得直晃。10多處靠河邊的擋墻已經被沖毀。而擋墻被沖毀,公路里面的砂土就會被河水沖走,公路的里子“不保”,“面子”隨時可能被沖垮。
林祥和同事們站在受損擋墻附近勘察,發現6米寬的路面,有的路段一半的路基已經“空”了。更可怕的是上面隨時可能出現的山體滑坡。
路橋所必須邊勘察邊給出方案。“當時是要盡快保通搶通道路。”林祥說,出現險情的路段有的拉起了警戒線、設置路障;有的實在無法通行,就用大型機械把靠近山體一側的空地拓寬,保證臨時單車道的通行。從現場回來后,他們又加班加點討論后續的修復方案。
除了花木線,當天其他兩條縣道也出現了類似險情。72小時里,路橋所的工作人員一共調查水毀56處,提供應急方案56套。
“早在一個多月前,我們就作了準備。”5月底時,林祥他們發現今年入梅時間比過去早了十幾天,單位立刻成立了搶險救災小組,劃分片區,提前把各區的聯絡名單發給當地政府,增購了防護用品,做好了車輛保養,時刻準備應戰。
“我們甚至連貝雷橋的建造單位都聯系好了。”貝雷橋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搶險救災中的臨時鋼橋,可以快速在受損路面架起,保障車輛通行。林祥認為,只有把各種預案做在前面,才能保證險情出現后,最快時間處置避險。
搶通上饒半空中的“生命線”
7月1日早上6時38分,江西省德興市花橋西園小區——富家塢銅礦、白茅港光纜中斷,導致4個通訊基站掉站。32歲的李翔身子懸掛在半空中進行維修,腳下就是湍急的洪流。
李翔是中國聯通江西上饒德興運維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前一天,當地發布了暴雨橙色預警,市里中南部的鄉鎮出現了暴雨。故障點位于一條500多米寬的河流中央,水位上升后,沖斷了河流上方的兩根光纜。如果不能及時維修,會影響當地通訊。
被沖斷的光纜要換新,李翔需要拿著新光纜,用滑索從河的一頭滑到另一頭,完成新光纜的連接。平日里,從河邊上的桿子掛光纜到另一頭,需要有人從空中滑索完成,但汛期之下,水流的速度不同以往,加大了風險。
李翔戴好安全帽、穿上救生衣,小心翼翼向對岸滑去。遠處看,像極了戶外滑索的運動員,但在通訊維修的過程中,每滑動一段距離,就要把光纜接到鋼索上,必須手動控制滑輪前進的速度,不能滑得太快,每次只能往前移動一米多。
洪水已經把空中連接纜線的鋼索壓壞,纜線的中間部分已經下墜,成了離河面最近的點。
腳下流過的河水“嘩嘩”作響,把對講機里的聲音都蓋住了,李翔心里默念:“不要往下看。”用了兩個多小時,他終于完成了纜線連接。
中國聯通在德興市建設的物理基站共有200多個,今年入夏以來,當地已經維修了120多次。通訊網絡中斷一般因為基站纜線斷掉或是電桿被洪水沖倒,在路面上的基站比較容易維修,但德興市許多基站橫跨河流,給維修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在運維部主任李堅看來,最大的難點是水位過高,無法搶修。但水位降到什么位置最合適,更多的還要靠人在現場的判斷。
暴雨造成了通信基站停電退服、傳輸線路中斷、光纜損毀。半個多月來,中國聯通上饒市分公司的工作人員一直奔走在搶險保障一線。他們與時間賽跑,在暴雨中逆行,保障了這條通訊“生命線”的暢通。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