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發展的國家重點企業----2001年國家重點企業發展報告
不斷發展的國家重點企業----2001年國家重點企業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02-09-13
不斷發展的國家重點企業 ----2001年國家重點企業發展報告 2001年,國家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使國民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國家重點企業在“兼并破產”、“債轉股”、“技改貼息”等各項政策支持下,依靠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努力開拓市場,優化結構,克服了世界經濟不景氣帶來的不利影響,總體保持過去幾年良好的發展勢頭。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正逐步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脊梁。 一、總體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2001年,重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21783.3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實現營業收入38657.3億元,增長7.6%。冶金、機械(含汽車,下同)、輕工、電子等主要行業產銷增速均高于重點企業平均水平。 實現出口交貨值1921.2億元,增長7.8%。出口主要集中于電子、石油與化工、機械、冶金、紡織和船舶行業,合計1552.1億元,占重點企業出口交貨值的80.8%。出口交貨值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36戶,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出口交貨值在百億元以上。 實現利潤2300.6億元,同比基本持平。在重點企業所涉及的26個行業中,實現凈盈利的24個,比2000年增加2個。利潤主要集中在石油與化工、電信、電力、冶金、機械、煙草、輕工、電子、醫藥和交通行業,合計占重點企業利潤總額的94%。受國家擴大內需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的影響,冶金、煙草、電信、機械、電力行業中的重點企業效益較好,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下降、需求變化、市場競爭激烈和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原因,電子、石油與化工、交通、醫藥等行業重點企業利潤出現不同程度地下滑,其中,電子、石油與化工行業重點企業利潤降幅較大,分別下降37.1%和18.9%。 重點企業中有盈利企業428戶,占重點企業總數的83.6%,盈利額合計2443.9億元,增長7.2%。其中,盈利額超過1億元的企業181戶,占重點企業總數的35.4%,比2000年、1999年分別增加4戶和16戶。盈利主要集中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國家電力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廣東省電力集團公司、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和上海煙草(集團)公司等少數企業,盈利額合計占重點企業盈利額的六成以上。 重點企業中有虧損企業84戶,虧損面16.4%,主要分布在化工、電子、機械、輕工和紡織等行業。由于國際煤炭市場好轉,國內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總量調控、關井壓產力度加大,使煤炭產品出口增加、價格回升。煤炭行業重點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整體由2000年虧損1.7億元轉為盈利15.1億元。 重點企業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8.9,比全國工業高6.8。構成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七項指標中,資產負債率低于全國工業5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高于全國工業1.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全國工業多1.9萬元/人年;產銷率高于全國工業0.6個百分點。 二、大企業集團主導地位突出 大企業集團不僅在重點企業中的地位不斷上升,而且在全國和地區經濟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營業收入看,近幾年,前100位企業占重點企業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2001年,營業收入增長8.1%,實現利潤增長2.7%,增速明顯高于重點企業平均水平,表明重點企業中的優強企業發展較快。海爾集團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等大企業集團的營業收入、實現利潤、資產總額在重點企業中所占比重均逐年上升。 在國民經濟中,重點企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三年來,重點企業戶數在全國工業中所占比重僅為0.3%,但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和資產總額所占比重一直穩定在40%、50%和60%左右,對國民經濟支撐作用非常明顯。 重點企業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也發揮著龍頭作用。2001年,廣東41戶重點企業占該省工業企業戶數的0.2%,但營業收入、實現利潤和資產總額分別占全省工業的18.5%、21.5%和31%。吉林14戶重點企業占該省工業企業戶數的0.5%,三項指標分別占43.3%、34.7%和27.4%。一些大企業集團如上海寶鋼集團、廣東省電力集團公司、海爾集團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等為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 從生產經營狀況看,2001年,重點企業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增長幅度和效益狀況均好于世界500強平均水平。重點企業營業收入增長7.6%,而同時期世界500強營業收入下降0.4%。重點企業資產總額增長6.2%,比世界500強高0.2個百分點。在世界500強實現利潤降幅高達54.1%、減利企業超過一半的情況下,重點企業效益基本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增利企業比重高達62%,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高于世界500強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 從重點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情況看,2001年6戶入選世界500強的重點企業多數排名上升。其中,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國家電力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5戶企業排名分別上升49、22、17、14和2位。重點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地位已連續兩年穩步上升。 近幾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的上海寶鋼集團、海爾集團公司等大企業集團正在崛起。2001年,上海寶鋼集團盈利在全球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海爾集團公司在全球的營業收入已經突破600億元,增幅高達48.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名列亞洲最佳管理公司榜首。 部分重點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跨國經營初見成效。2001年,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福建實達電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海爾集團公司、TCL集團有限公司、春蘭集團、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海外營業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10%以上。福建實達電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浪潮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海外利潤所占比重已經分別達到20.5%和9.7%。 四、發展后勁逐漸增強 為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重點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2001年,共投入研發費用425.1億元,比2000年增長24.6%,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0.99%上升到1.13%,提高0.14個百分點。 研發費用比2000年增長的283戶,占55.3%。輕工、電子、航空、航天行業的研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較高,均在3%以上。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春蘭集團、東風汽車公司、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和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不僅研發投入多而且增長較快。研發投入增加使企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海爾集團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東風汽車公司等企業新產品產值增長均在14%以上,最高的達48.8%。2001年,海爾集團公司研發投入近40億元,在重點企業中居首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6.6%。研發投入增加為企業持續、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增添了后勁。 五、與世界優強企業差距明顯 盡管這幾年重點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部分企業發展迅速并且正在逼近世界500強,但是,與世界優強企業相比,在研發能力、管理水平、發展潛力、資產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等諸多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重點企業中還沒有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在規模上,2001年,重點企業營業收入合計僅相當于世界500強前兩名企業的營業收入之和。在勞動生產率方面,進入世界500強的國家電力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4戶企業按從業人員排名都在世界500強前10名以內,但按營業收入排名卻均在60位以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兩戶企業從業人員合計210.4萬人,是美國??松凸緩臉I人員的21.5倍,而營業收入合計卻僅是埃克森石油公司的42.7%。從行業結構看,進入世界500強的重點企業主要集中在電信、石油與化工等行政或自然壟斷行業,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而世界500強前10戶企業中就有5戶是制造業企業。 入世后,重點企業將逐漸在平等環境下與國際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大企業進行競爭,經營環境將發生很大變化,這使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重點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重點企業不僅要著眼于做大,更要立足于做優做強。應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增強戰略意識,不斷加強成本、資金和質量等薄弱環節的管理;加快人事、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形成有效地技術創新機制;精干主業,分離輔業,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業務;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制度、管理和技術創新。政府應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革項目審批制度,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步伐,健全對企業的監督機制;支持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和多渠道融資;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境外投資和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鼓勵企業跨國經營和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力度,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支持企業分離分流。(完) 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