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3時,國資委下屬中國烹飪協會廚師抗震救援隊一行15人在協會秘書長馮恩援率領下完成任務,勝利返回北京。國資委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楊建一、直屬機關紀委副書記劉會亞、空軍后勤部軍需部部長劉秀軍、中國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楊柳、各派出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多家媒體的記者到南苑機場迎接。
|
|
|
順利返京 |
|
支援團隊合影 |
救援隊由來自北京大學、天津集賢大酒店、天然居、大董烤鴨店的廚師組成,在7天時間里,他們克服困難,為空軍救災部隊、災區群眾做飯、配餐、分發食品、提供烹飪指導,發揮了積極作用,將餐飲行業的一片愛心帶給災區人民和抗震救災的子弟兵。
附:
中國烹飪協會廚師救援隊抗震救災紀實
5月13日,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空軍后勤部軍需部部長劉秀軍在地震發生后立即趕赴四川災區,組織當地軍民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同時,中國烹飪協會黨支部領導與劉秀軍保持密切聯系,第一時間掌握一線的需求,及時調整救災方案。
5月14日,中國烹飪協會召集部分參與過救災工作的在京老同志,就餐飲企業在地震災害中如何自救和怎樣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進行了緊急座談,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議,對災區餐飲服務提供有力的指導。
5月21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出《關于組織災區餐飲業盡快恢復生產提供服務的緊急倡議》,要求受災地區的餐飲企業在災區人民生活救助物資緊缺、日常飲食難以保障的情況下努力克服困難,加緊自救,恢復生產,為群眾生活提供便利;同時希望全國各地的相關行業組織與餐飲企業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繼續向災區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盡可能給予災區餐飲企業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恢復生產與服務。倡議發出后,重慶和北京地區分別派出百人以上的餐飲救援隊,帶著食材和炊具趕往災區一線,為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提供餐飲服務。
|
|
|
空后后勤部軍需部部長、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劉秀軍現場指揮 |
|
戰地炊事車 |
5月28日,在得知災區當地救援人員飲食物資困乏和技術人員緊缺的情況后,中國烹飪協會黨支部當即決定,立即組織廚師救援隊,盡快開赴災區。經過連夜的緊張籌備,由中國烹協秘書長、工會主席馮恩援擔任領隊,由中國烹飪大師任技術顧問,北京大學餐飲中心、北京大董烤鴨店、天津集賢大酒店、河北天然居等企業派出的專業廚師和面點師等14人,共同組成的中國烹飪協會廚師救援隊,攜帶著由深圳香噴噴食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捐助的80箱速凍食品奔赴災區。
5月29日凌晨,救援隊到達災區。
5月30日,中國烹協廚師抗震救援隊按照救災部隊領導的安排,兵分兩路,一路由馮恩援秘書長率領,抵達綿竹漢旺鎮,為在此地進行救災工作的千名空降兵烹制午餐。救援隊與部隊炊事兵們一同,在野地里因陋就簡進行烹飪,為戰士們制作了紅燒肉、炒洋蔥,并利用帶去的原料烹制了燴魚丸。另一路由中國烹飪大師李連群帶領,進入什邡洛水鎮,為空降兵“黃繼光團”的600多名官兵烹制午餐。 下午,救援隊兩路人馬匯合,進入綿竹市體育場。暫時棲身于體育場內的數千名群眾,飲食由空軍某導彈部隊提供,炊事工作量非常大。救援隊到達后,立即與部隊的炊事兵一同投入到趕制晚餐的烹飪工作中。
|
|
|
忙碌的加工現場 |
|
露天加工 |
5月31日,中國烹協廚師抗震救援隊進入位于新都的“成都餐飲業愛心食堂”,參加為災民烹制飯菜的工作。“成都餐飲業愛心食堂”是由成都餐飲業同業公會發起組織,有巴國布衣、大蓉和、三只耳等多家知名餐飲企業參與的賑災機構,在空置廠房臨時搭建的中心廚房,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其所使用的烹飪器具設備以及烹飪原料,大多為參與企業和社會各界捐助,也包括一些相關企業捐助的食品,如金龍魚的花生油、安琪酵母的面粉。在這里進行烹飪工作的,約有280多名志愿者,除了部分餐飲企業廚師,還有很多社會各界志愿者,其中年齡最小的僅7歲,最大的75歲。
|
|
|
烹飪大師扛大米 |
|
為群眾發放食物 |
“愛心食堂”每天烹制中晚兩餐,數量約為15000份,31日所用的原料,約有豬肉1噸,黃瓜、茄子、苦瓜2.5噸,原料在中心廚房經刀工成形、作初步的熟處理后,即密封包裝,分運災區的十多個救助點,在救助點烹調后,與米飯、饅頭等主食一同免費分發給災民。由于中心廚房有臨時搭建的活動冷庫,半成品密封包裝,到救助點再經加熱烹調,因此食物衛生有了可靠保障。據悉,政府部門已決定調撥60噸豬肉等原料給“愛心食堂”。
6月1—3日,中國烹協廚師抗震救援隊將開赴都江堰災區一線,繼續進行愛心救助工作。
6月4日,返回北京。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