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對國資管理體制改革重難點的把握
深化對國資管理體制改革重難點的把握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1999-08-10
深化對國資管理體制改革重難點的把握
國家經貿委研究室主任 季曉南
在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舉辦“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珠海論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其意義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學習和貫徹十六大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黨的十六大在論述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時,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什么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進行論述,我理解,只有解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才能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更好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十六大提出了兩個“必須毫不動搖”和“一個統一于”的重要論斷,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十六大在論述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時用詞是不一樣的。講到國有經濟時,強調的是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講到集體經濟時,強調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講到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強調的是它對全面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國有經濟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國有企業體現出來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構建符合基本經濟制度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政企分開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解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國有經濟的關鍵性作用就難以發揮,基本經濟制度也難以完善。正因為如此,十六大將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提到了全黨的面前,也表明我們對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認識在深化。
第二,有利于加深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重點、難點問題的認識和把握。
從199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的原則,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的合理形式和途徑”以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探索已近10年,其間,國有資產法歷經多稿,沒能出臺,反映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黨的十六大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明確了幾個重大問題:一是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在政府層面上實現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管理職能的分離,從根本上理順了政企關系,二是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的職責,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三是實現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構建國有資產管理的責任主體,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十六大的這些論述,表明我們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問題上,認識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也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但如何實現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做到既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有利于政企分開,搞活國有企業,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理順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其它部門的關系,也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參加這次珠海論壇的既有國內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也有在這個問題有成功實踐的省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通過發言和討論,相信會對解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些難點問題產生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于地方政府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機制。
十六大提出了設立三級政府(一個中央政府和省、市兩級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要求。珠海市作為一級地方政府,從1999年6月以來,結合本地實際,借鑒兄弟省市經驗,在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重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國有資產的質量和控制力明顯增強,以不足全市15%的經濟總量創造出20%以上的利潤。珠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局編著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一書,對珠海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分析,特別是對產權管理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經營管理制度、薪酬激勵制度、監督約束制度和黨建工作制度的系統闡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性。
珠海特區作為一級地方政府,他們的探索和成果,對構建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