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和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張恩和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文章來源:國資委黨建工作局 發布時間:2009-08-26
用生命熔鑄航空動力
中航工業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 張恩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叫張恩和,是中航工業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
在吳老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與祖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緊緊相連,他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從起步、發展到壯大的歷史性跨越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他成就的偉業,將永遠載入中國航空工業的史冊。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動力裝置,被喻為飛機的“心臟”, 它要在高溫狀態下,連續長時間空中工作,它要以最輕的體重產生最大的推力,以獲得最大的載重,它必須有重復使用1萬小時的可靠壽命,任何一個細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機毀人亡。航空要發展,動力要先行。世界上能夠獨立研制導彈、核武器的國家有20多個,但是能夠獨立研制航空發動機的只有美、俄、英、法、中五個國家。早在30多年前,周總理就把航空發動機出現的技術質重問題比喻為飛機得了“心臟病”。吳老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航空工業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關鍵在于研制出先進的發動機,根治飛機的“心臟病”。他在一個日記本的扉頁上鄭重地寫下了這么一句話:“什么時候拿出我們的產品來獻給黨!” 這是吳老對航空發動機事業成功的深深渴望,這個堅定的信念伴隨他一生一世!
1961年8月,吳老作為航空發動機專家,任606所副所長,挑起了研究所技術工作的大梁。吳老審時度勢,提出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體制建設的思路,就是建立獨立自主的設計研究體系,建成設計、試驗和試制“三位一體”的研究所。
新建的研究所就象一張白紙,房無一間,地無一垅。辦公室借用410廠的裝配廠房,沒有辦公桌就用圖板代替,沒有椅子就借用食堂的長凳。100多人的隊伍,大多數沒見過航空發動機,更談不上開展研制,但他們心中充滿了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工作熱情。吳老帶領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學習專業知識,開展“技術練兵”,摸透發動機技術,努力增加技術儲備。
試驗研究是發動機研制的關鍵。吳老常說,發動機是設計出來的,但更是試驗出來的……當時,他向上級提議:研究所必須建設相當規模的試驗基地。國家批準后,吳老日夜為試驗基地建設操勞,一面抓試驗設備的設計工作;一面抓基礎工程建設,邊設計、邊施工。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建起了試驗器、試車臺、氣源站、變電站等基礎設施。1965年,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終于建成了!
現在,每當我們這些與吳老在一起生活戰斗過的老同志談論起當年建所的經歷,都深感吳老的遠見卓識。
航空工業建立初期,吳老心里始終有一個愿望:一定要為新中國研制出我們自己的噴氣發動機!
萬事開頭難,到底怎樣設計發動機?他苦苦思索,決定第一臺噴氣發動機從教練機起步。1957年3月,噴發1A發動機開始研制,調人手、找資料、建設備……眾多難題,錯綜復雜,最重要的是發動機研制必須進行零部件和整機試驗。為了設計制造試驗設備,便于測試技術人員學習電子技術,吳老把他從美國帶回的6個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拿出來,供他們拆裝練習。他帶領試制人員親自動手制作試驗器,解決了發動機的火焰筒和渦輪葉柵兩項最關鍵的試驗。經過吳老和廣大科研人員2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發動機于當年研制成功。
1958年7月26日,配裝了噴發1A發動機的殲教1飛機試飛成功。新生的“中國心”開始了跳動!8月5日,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元帥、空軍劉亞樓司令員親臨沈陽出席了萬人慶功大會。1958年9月,裝有噴發1A的兩架殲教1飛機到北京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
一年后,紅旗2發動機配裝高空高速殲擊機東風107開車成功,向國慶1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吳老和他的戰友們勇于開拓,艱難前行,在我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研制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吳老曾說:“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發動機研制要上水平、上臺階,必須要堅持自主創新!”吳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空心氣冷渦輪葉片是國際尖端技術,它保證發動機渦輪葉片在熔點以上溫度還能可靠工作。誰要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研制先進發動機的“金鑰匙”。當時國外剛剛開始應用這種葉片,而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和基礎。吳老和中航工業621所的老專家榮科下定了決心,要在研制的渦噴7甲發動機上,采用這一新技術。在協調會上,兩位老專家互相激將。吳老說,“設計難點很多,但我還是怕加工不出來!” 榮科激動地說:“如果你設計出來了,我們造不出來,就把我榮科的頭掛在你們所的門口!”吳老爽朗地笑了,拍案而起回應道:“如果我們設計不出來的話,就把我吳大觀的頭掛在你們所的門口!”關鍵時刻兩位專家的堅定決心,使我們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熱血沸騰,我們就是這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在1966年4月,裝上空心氣冷渦輪葉片的渦噴7甲發動機進行了臺架試車,當時,全體參試人員既興奮又緊張,試車現場鴉雀無聲,靜得大家都能聽到彼此的呼吸。隨著開車令下,發動機發出隆隆的轟鳴聲,起動成功了!發動機的性能一次達到設計指標!現場一片歡騰!吳老就是這樣帶領我們不斷向世界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高峰攀登!
經過18年的研制,渦噴7甲發動機實現設計定型,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發動機從仿制到改進改型的成功跨越。渦噴7甲發動機同殲8飛機一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不僅大量裝備我國空軍,還出口到國外,揚我軍威,壯我國威,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渦扇6發動機是吳老一生中,主持研制的一個重要型號。1964年,當世界上第一臺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剛剛開始研制的時候,他就帶領科研人員追蹤這項世界航空發動機先進技術。吳老下定決心,要干就要干最先進的。但我們的經驗不足!技術儲備不多!國內的材料、工藝水平不高!
吳老常常要求我們這些設計員:“大家一定要多計算、多分析比較,認真論證,選一個既先進又能落實的方案。”在方案論證過程中,性能參數需要大量的計算,當時我們還沒有電子計算機,全靠拉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工作量非常大,幾個星期才完成一個方案的計算。在論證的關鍵時刻,吳老主持召開所技術委員會會議,在30多種方案中選擇確定了一種方案。為確保研制方案滿足部隊的實戰需求,吳老派出兩個調研組赴空軍部隊調研,及時對方案進行調整,確立了最佳設計方案。
“文革”開始,吳老被迫中斷了他心愛的航空發動機研制。他被“解放”出來后,沒來得及為自己的身體療傷,就立即投入到渦扇6發動機的試驗工作之中。由于那時供電不足,而我們的試驗用電量又非常大,為了避開白天用電高峰,吳老和我們這些年輕人一樣,常常在深夜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到距離市區近30公里的試驗基地做試驗,雖然坐在敞篷卡車里,呵氣成霜,但吳老卻始終面帶欣慰的笑容。
渦扇6發動機的研制為日后我國昆侖、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技術儲備,積累了豐富的研制經驗。
晚年的吳老,仍然不改他對航空發動機的癡情。1983年,國家在論證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戰飛機時,圍繞是引進國外發動機,還是自行研制的問題,當時意見分歧很大,不少人極力主張引進國外成熟的發動機。在這決定太行發動機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吳老大聲疾呼:“我們一定要走出一條中國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的道路。否則,就會永遠受制于人,戰機就會永遠沒有中國心!” 以吳老為首的九位專家聯名上書鄧小平同志,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太行發動機得以立項。他的高瞻遠矚,為新型航空發動機確定了研制的發展方向。1993年,太行發動機研制的一項重要試驗一次性達標,吳老在北京聽到消息后,激動地說:“這是最好聽、最好聽的消息呀!我興奮得一夜都沒睡著。這證明我們有這個能力,太行發動機大有希望!”
太行發動機經過18年的磨礪,終成大器。2006年初,我到北京出差看望吳老,把太行發動機研制成功的消息告訴了他。吳老激動得老淚縱橫,他久久地握著我的手說,我們終于有自己的第三代發動機了……
幾十年來,在吳老的帶領下,我國建立了日趨完善的研制體系,培養了一支過硬的科研人才隊伍;先后組織了噴發1A、紅旗2、渦噴7甲、渦扇5、渦扇6發動機的研制及斯貝發動機的專利生產,編制了發動機通用規范,吳老用一生在中國航空發動機史上,書寫了昨天、贏得了今天、奠定了明天。航空事業薪火相傳,吳老精神光澤后人。讓我們沿著吳老的光輝足跡繼續前行,不斷奪取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事業的新勝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