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響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劉大響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文章來源:國資委黨建工作局 發布時間:2009-08-26
深切懷念我永遠的導師—吳大觀
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叫劉大響,是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1962年以來,我與吳老相處了近半個世紀,他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范令人敬仰,是我終生學習的楷模,我今天能夠為國家的航空發動機事業作出一點貢獻,能夠成長為一名院士,與吳老長期以來對我的關懷、指導和培養是分不開的。他是我一生中最敬仰、最親近、最知心的導師!他的諄諄教誨和革命精神影響著我的整個人生,永遠指引著我不斷前進。
1962年,我從北京航空學院分配到沈陽606所工作。當時吳老擔任技術副所長,他代表所領導和我談話,安排我到總體室工作。談話中,當他得知我患有嚴重的胃病,不得不中斷研究生的學習時,就十分關切地對我說:“你一定要多注意身體,千萬不要把身體搞垮了,航空發動機事業將來還要靠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挑重擔呢。如果有可能,爭取安排你出去療養一下。”
后來,所里果真安排我到大連小平島軍隊療養院療養。經過1個多月的休息和治療,困擾我多年的嚴重胃病得到了根治。在那個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對于一個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的年輕人來說,出去“療養”可是享受了“破格”的待遇。僅僅是第一次見面,吳老就記住了我這位普普通通的年輕人,并給予我莫大的關心。我心潮澎湃,仿佛遇到了自己的親人。雖然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但對那次談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從那時起,吳老就永久地進駐了我的心田,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吳老對青年一代技術人員的關愛。其實,吳老關心的何止是我一個人呢?
記得在606建所初期,當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糧食都是定量發放,少的可憐,副食供應嚴重不足。許多科技人員營養不良,發生浮腫。吳老對科研人員的生活十分牽掛。他和其他領導一起積極想辦法,從黑龍江的部隊搞了些黃豆,以補充大家的營養。因為這件事,很多同志稱技術干部為“黃豆干部”。還有一次,所黨委為了表達對科研人員的關心,專門搞了一個“尖子宴會”。吳老親自點了32名技術骨干,用豬肉燉土豆等簡單的四個菜來犒勞大家。這要是在現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但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卻是一個了不起的舉動,讓廣大科技人員深切地感受到所領導對大家的關心。自那以后,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不管遇到多大困難,我們這些技術人員總是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研制中。
吳老關心和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他把育才舉賢、培養人才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一生提攜后人,桃李天下。他潛心研究國外發動機前沿技術資料,親自翻譯和編輯,提供給研發人員學習參考。他經常親自為技術人員教授英語和業務知識。他關心科研人員的生活,時常用自己的工資幫助生活困難的同志。吳老一生,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領軍人物,許多人已成為發動機廠所的技術領導和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長為“院士”。他對同志的關愛、對年輕人的提攜、處處為航空發動機事業的未來著想,讓我由衷敬佩,一直教育和激勵著我也要象他那樣關心和支持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后來人”。
1965年初,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所里決定派一個四人小組到空軍某師“蹲點”,幫助“殲七”飛機改裝,由我擔任組長。當時我還不到28歲,參加工作才剛滿3年。得知所里的這個決定后,我坐臥不安,感到壓力很大,擔心完成不好任務。正在我顧慮重重時,吳老主動找到我說:“大響啊,這次所里派你帶隊去部隊,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鍛煉機會,這次任務很重,但所里相信你們能干好。你們要虛心向部隊同志學習,多了解他們對發動機的改進建議,有什么困難可以隨時找我。”吳老的熱情鼓勵打消了我的顧慮,增強了我完成任務的信心。
在部隊7個月的工作中,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就想到了吳老的鼓勵,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就想到了吳老的囑托。在“蹲點”期間,我們與部隊指戰員一起摸爬滾打,并寫出13份調研報告,全面匯報了我們的學習心得和部隊對渦噴-7發動機的改進建議。吳老看了這些調研報告后非常高興,他夸獎我們說:“這次任務完成得很好,看來,這七個月的苦你們沒有白吃。”并叫機關安排我在全所大會上作報告。于是,在1500多人參加的大會上,我作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個報告。在部隊鍛煉的這7個月,培養了我敢于面對困難、勇于在實踐中學習的良好作風,成為我幾十年科研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歷。
在我的記憶里,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那是1965年,為進一步開展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制工作,吳老同幾位專家一起,向當時主管國防科技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元帥提出建議,希望建設我國自己的高空臺,得到了聶帥的大力支持。高空臺是模擬飛機空中飛行狀態進行發動機試驗的地面試驗設備,世界上所有的發動機都必須經過大量的高空模擬試驗才能定型生產,才能保障飛行員和乘客的安全,它是一個國家自行研制發動機必不可少的重要大型設備。但其關鍵技術當時西方和俄羅斯都對我國進行全面封鎖。吳老大聲疾呼,一定要盡早建成我國自己的高空臺。1980年,我國按引進專利生產的斯貝發動機,需要送到英國去進行高空模擬試驗,國家派時任430廠技術副廠長的吳老帶隊。吳老喜出望外,終于有機會學習外國高空臺建設的經驗了!在確定出國人員名單時,吳老認為,高空臺對于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制有著重大的意義,就主動提出從430廠拿出5個出國名額給624所,由624所選調5名同志隨同他們一起到英國參加高空臺考核試驗,并指定我擔任組長。當時剛剛改革開放,能夠出國學習的機會非常少,機會難得。把自己廠里的出國指標分給別的單位,有些同志認為吳老是“胳膊肘往外拐”。但吳老站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上,為了我國高空臺技術的突破和發展,力排眾議,堅持正確主張。他特別囑咐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既要完成斯貝發動機的考核試驗,更要學習好英國先進的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回國后將我國自己的高空臺建設好,調試好。”
在英國羅羅公司工作期間,64歲的吳老不顧年高體弱,帶領20多名技術人員,連續奮戰6個多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時中英雙方人員每天兩班倒,而吳老卻經常連軸轉,從早上九點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吳老這種不畏疲勞、忘我工作的精神,不僅深深地感動了隨行的中方人員,而且也讓英國的同行欽佩不已。回國后,他又立即組織我們編寫技術總結,出版了約150萬字的“三大冊”報告,這些資料對我國高空臺的建設,特別是對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和調試試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經過近30年的努力,1995年,被譽為“亞洲第一臺”的高空臺順利通過了國家的驗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空臺的五個國家之一。高空臺的建設成功,長了我們中國人的志氣,加快了我國追趕世界航空發動機先進水平的步伐,書寫了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輝煌篇章!
2000年,我調任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很幸運再次來到吳老身邊工作,我們倆的辦公室緊挨著,有了更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每當我們談到發動機型號、預研取得重要進展時,吳老總是興奮不已。是啊,一個一生只為著一個理想、一個目標、一個事業奮力拼搏的人,是多么高興他所追求的事業取得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記得有一次,當我向吳老匯報總裝備部和原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布了“航空發動機發展綱要”和準備用幾大措施來支撐“綱要”的實現時,他連連說:“這樣好,這樣太好啦,發動機這一下有希望了,我們終于迎來了發動機的春天。”他高興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起來。
2009年2月18日,吳老因癌癥晚期住院。在他去世前十天,我再次到病房去看望他。當時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雙眼緊閉,聽到我來了,他掙扎著睜開眼睛,緊緊抓住我的手讓我坐在他的身邊。他沒有談自己個人的任何事情,而是用盡全身力氣,斷斷續續地對我說:
航空發動機太難了!過去認識不夠。
一定要吸取歷史教訓,按科學規律辦事!
一定要加強預先研究!
一定要講真話,不要怕!
一定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國的發動機搞上去!
吳老的話音雖然很輕,但卻象千鈞重錘擊打著我的心。我真切地感受到,吳老對這“四個一定要”看得比他的生命還重要,這是他用一輩子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他為之經受了多少挫折和苦痛!耗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要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把自己在航空發動機探索之路上獲取的“智慧和所得”留傳下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眼前這個老人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起來!
熱淚從這個白發蒼蒼、面容消瘦的老人的眼眶里流淌了下來,他的嘴巴又張了張,雖然沒有聲音,但我知道他還是想重復這四句話。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淚水從我的眼中奪眶而出,我擔心自己哭出聲來,趕緊對他說:“吳老,您放心吧,請您安心養病,我們一定會牢記您的囑咐!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沒想到,這一次竟成為我見到吳老的最后一面!
吳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他是我永遠的導師。吳老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