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云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吳曉云在吳大觀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

文章來源:國資委黨建工作局 發布時間:2009-08-26
精神遺產是父親留給我的最大財富
吳大觀同志的女兒 吳曉云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是吳大觀的女兒吳曉云。
在我的心目中,父親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頭兒,就像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無論社會給他添加多少光環,他也只是女兒心中那個最親近的人,那個永遠值得女兒惦念的父親。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的生活一直是樸素而節儉的。父親的衣柜里,最好的衣服是一件藍灰色的滌卡中山裝。這件衣服是60年代買的,滌卡衣服非常耐穿,也是當時上好的料子。這件滌卡中山裝,父親一直很鐘愛,每逢重要的場合,比如去人大、政協開會,到集團公司總部去講黨課,父親都會穿上它,一穿就是40年,洗得發白了都舍不得扔。父親去世后,母親就把這件衣服洗干凈珍藏起來,每當我們看到這件發白的中山裝,眼前就浮現出父親慈祥的笑容。
父親早年出國的時候,經常穿西服,而最新的一身西服是1980年去英國做試驗的時候買的。但今年年初,父親突然提出要借我愛人的西服穿,他說:“記者要來采訪我,我要尊重記者,我的西服太瘦了。”我們想給他買件新的,被他阻止了。最后,父親就是穿著這身借來的西服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沒給父親買件新西服,成了我終生的遺憾。
父親對生活的要求是最簡單的。但每逢國家遇到地震、大旱、洪澇等自然災害,他總是踴躍捐款。周圍哪個鄰居有困難,哪個同事有難處,他也慷慨解囊。父親常說,中國的貧困人口還有1400萬,雖然自己的捐助微不足道,但也是一點心意,積少成多,表達心意的人多了,就可以發揮作用,在關鍵的時候還可以救命。
2002年的一天早晨,我家的保姆突然頭疼得厲害,當時只有80多歲的父母在家。父親親自把小保姆送到醫院,忙前忙后地帶她去檢查,檢查后才發現是急性腦出血,需要馬上手術。父親立即交納手術費、辦理手續……手術很成功。醫生說:“多虧搶救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樂于行善濟困的人,他一生幫助了多少人,我也不知道。這些年來,常有父親的老同事打來電話,感謝父親三四十年前的幫助。就在前幾天,母親還接到一個電話,是當年在沈陽工作的同事打來的。30多年過去了,他還一直記著,這次看到了有關父親的報道,他又打聽了很多人,才問到我家里的電話。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是父親的人生信條,也是我們全家的人生準則。他一生交納的黨費和各種捐款達30多萬元,占他工資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父親的腦海里,“共產黨員”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他不但自己信仰堅定,還影響了我們全家的政治追求。父親經常對我們說,在他報國無門的時候,是地下黨把他帶上了一條光明的道路,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父親對我的要求也很嚴格,我剛滿18歲,父親就對我說,你一定要努力,爭取早日入黨。
即使是在“文革”期間,父親被打成了“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和“特務”,關進了牛棚,飽受折磨,但他還是說:“這些人不代表共產黨,能夠建立一個新中國的共產黨,也一定能夠走出歷史的陰影,我的信仰沒有錯。”父親愛黨愛國的情懷,深深地感動著家里的每一個人。在他的感染下,母親在70歲那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今年2月,父親在最后住院前對母親說:“我有三句話留給你。”母親說:“你說吧,我照辦。”父親一字一句地說:“第一,我死后一切從簡;第二,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第三,拿出10萬元,幫我繳最后一次黨費。”父親去世后,母親遵照父親的遺愿,將這筆積蓄交給了組織。當中組部的領導把父親的最后一張“大額黨費”收據送到母親手上時,父親的心愿實現了,我流淚了,我真切的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感受到我們黨的偉大和力量。
父親干了一輩子的航空發動機,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始終能夠奮力前行,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母親的大力支持。
父親同母親在66年的風風雨雨中,互相珍惜、互相攙扶著相濡以沫地走過了漫漫人生路。“文革”期間,母親也受到牽連,落下了冬天咳嗽的毛病,得知吃梨可以治咳嗽,父親就每天親手削一個梨,切成小塊,給母親吃。母親吃的時候,有時父親就坐在母親的身邊,微笑著看著她。多少年過去了,只要父親在家,他都會這樣做,從不間斷。在父親的精心呵護下,母親冬天咳嗽的老毛病,居然一天天好轉了。父母親的相互體貼,讓我們真正地體會到了什么叫“相敬如賓”,什么叫“患難與共”。
去年九月,單位組織老干部體檢。父親自己去取回體檢報告,其實那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身患癌癥,卻像沒事一樣悄悄把報告藏了起來。家人問他體檢結果,他總是說,挺好的。父親是怕母親擔心啊。
但從那以后,父親閑著的時候經常會問:“為什么法律不允許安樂死呢?浪費啊!”母親知道,他是不想浪費國家的醫藥費,不愿意給組織添麻煩。
父親住院后,每天都要和母親通三次電話。母親多次想去看他,每次他都會極力地用輕松的語氣說:“我沒事,很好,你別來。”癌癥晚期,父親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他寧愿自己一個人扛起來,從不在家人及醫生、護士面前叫苦。父親去世前5天,母親去醫院看望他,父親正好睡著了,母親就靜靜地坐在床邊,看著父親,輕聲說:“我等著你啊,你早點回來!”
可是,父親還是走了,他走得很匆忙,走得很眷戀,走得又有些遺憾。
父親一輩子都過得很緊張、很忙碌。總是每天早上七點鐘出門上班,晚上十點鐘以后才下班回家。從沈陽到西安,從西安到北京,直到他89歲離休前,一直都是這樣。父親每天早出晚歸,為了不給辦公樓值班人員添麻煩,還要了一把大門鑰匙帶在身邊。
小時候常聽父親說時間不夠用,當我寫完作業都睡覺了,還不見父親回家。有一天我問父親:“大人又沒有那么多作業,你為什么老是晚上去上班啊?”父親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說:“咱們國家的航空發動機才剛剛起步,爸爸有很多事情要做,時間不夠用啊。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父親是家中的長子,對我爺爺奶奶很孝順。那年我奶奶病危,姑姑給父親發電報,讓他速速回家,當時正趕上某發動機研制的關鍵時期,為了不耽誤工作,父親忍痛向組織申請暫不回家,做完試驗再回。最后,82歲的奶奶最終沒有等到和父親見上最后一面。噩耗傳來,父親捧著奶奶的遺像,失聲痛哭……他內心該是多么遺憾和內疚。
父親為他心愛的航空發動機事業,奉獻了畢生的時間和精力,當同齡的老人帶著兒孫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他還在忘我地工作。記得我女兒毛毛六歲時,有一次父親帶她去放風箏,到了吃晚飯的時候,父親就招呼毛毛回家,因為晚飯后父親還要去工作。年幼的毛毛不懂事,哭鬧著要多玩一會兒,父親對她說:“好孫女,等外公將來不工作了,一定帶你玩個夠。”然而,毛毛已經三十多歲了,卻再也沒有等到這一天……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人,他活了93歲,用一輩子的人生教育了我們,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要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他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
父親走了,雖然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遺產,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已經成為我們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我們將百倍珍惜黨和國家給予父親的崇高榮譽,用他的精神激勵和教育好下一代,再下一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