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的日與夜——中央企業搶險排澇戰斗側記
洞庭湖畔的日與夜——中央企業搶險排澇戰斗側記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4-07-12
連日來,華容洞庭湖大堤牽動著人們的心。
7月5日下午,湖南省華容縣團洲垸團北村附近的洞庭湖大堤被肆虐的洪水撕開,決口迅速擴大。
險情發生后,正在國外訪問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迅速部署,要求電網、通信、能源、建筑類中央企業按照應急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統籌安排,積極投入防汛救災搶險工作,要求有關中央企業發揮好專業救援隊伍的人員、裝備和技術優勢,勇于承擔搶險救援工作任務。
汛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戰場!經過50多小時晝夜奮戰,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成功合龍,積水排澇工作隨即展開。
救援、堵口、搶險、排澇,中央企業搶險救援力量迅速向決口匯集,以硬核實力履行初心使命,全力捍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洞庭湖畔的這場會戰,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整個夜晚,長長的大堤被燈光點亮
封堵堤壩決口,塊石必不可少。二百多米的決口,最少也需要填埋石渣料10萬方。
但洞庭湖大堤決口周邊區域幾乎沒有山石,數量如此之多的大型石料從哪里來,又如何運送到現場?
答案就在連日來洞庭湖大堤上來來往往的一輛輛運輸車上。
大堤上氣溫高達34、35攝氏度,紫外線強烈。到了夜晚,更有蚊蟲飛舞,但隨處看到的是安能、武警、公安、民兵、消防、民間救援隊奔波忙碌的身影。大家只為同一個目標——盡早封堵決口。
決口封堵作業決戰猶酣,300余名中國安能戰士仿佛堤壩之上的“永動機”:機械轟鳴不停、履帶轉動不停、石料傾倒不停……
“為了加快進度,從6日晚上起,我們增加水上拋投作業,采用大型駁船運輸大塊石,并在船上布置皮帶輸送機、駁船底開口進行拋投石料,平堵戧堤?!敝袊材芗夹g專家張軒莊說。整個夜晚,工程車輛的大燈、運輸物料的卡車尾燈、大功率應急照明燈點亮了長長的大堤。
“不分白天黑夜,頂著烈日酷暑,一仗接著一仗打?!敝袊材芸偣こ處煆埨麡s說,參戰人員都是剛剛完成平江抗洪搶險任務,還沒坐下來歇口氣,又第一時間趕赴華容。
作為本次救援任務的主力,中國安能充分發揮應急力量、技術、裝備、指揮優勢,承擔了處置方案編制、水下偵察勘測、現場指揮調度和決口封堵4大核心任務,歷經68小時連續作戰,累計封堵決口226米、填筑石料5.55萬立方米,于7月8日22時33分,提前13小時成功封堵合龍。
作為應急救援國家隊、專業隊,中國安能充分發揮先進裝備優勢,針對水流湍急、水下地形不明等復雜情況,引入多波束測深系統、水下測繪艇、激光照準儀、無人機照明系統等高科技救援裝備,形成了三維水下地形圖;并首次采用水上拋投、水陸并進的方式,是重大決口封堵戰法的一次創新和成功檢驗。
堵口的后方戰場,也在分秒必爭地忙碌著。
在距離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團北村30多公里外的一處采石場,負責爆破塊石的中國能建易普力公司人員24小時不間斷作業,高峰期每五分鐘就有一輛滿載40噸石塊的運輸車從這里發出,平均每天能為決口前線輸送7000到8000噸石料。
中國建材所屬湖南汨羅南方新材料、湖南臨澧南方新材料、湖南桃源南方新材料連夜調度,對礦區內儲備塊石進行統籌發運。4天內,22403噸塊石源源不斷運抵決口封堵現場。
大堤道路狹窄,一次只能進出一輛車,為有序投料,裝載塊石的運輸車在洞庭湖大堤上綿延數公里,司機吃住都在車上。每投料一次,司機一般要等待六七個小時。大家井然有序,無一人抱怨。
保護群眾,也要保護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險情當前,群眾轉移工作至關重要。然而,一位七十歲的村民卻拒絕轉移,這讓參與搶險救援的長沙市藍天救援隊隊員、中國建筑青年楊開城捏了把汗。經過了解發現,老人堅持的原因,源自被困的100頭家畜——那是老人活下去的希望。
“大爺,我們先帶你去安全的地方!請你放心!我們也一定會把你的家畜轉移到安全地帶!”在楊開城和隊友們的苦口婆心下,老人終于同意轉移。歷時三個多小時,他們最終實現了對老人的承諾,全力保障了老人的財產安全。
“謝謝你們,不僅救了我的命,更保住了我的100頭家畜呀!”老人雙手合十連聲感謝。
華容縣之前,楊開城還參與了長沙暴雨救援、平江防汛救災,和隊友們累計轉移受困群眾2000余人?!拔乙郧笆擒娙耍F在是央企職工,無論哪個身份,在危急時刻,我都必須沖在前?!睏铋_城說。
堅守崗位,也是守護我們的家鄉
33歲的楊文志家住岳陽華容縣團洲鄉團新村,他既是團洲鄉防汛巡堤隊隊員,也是中國電信裝維人員。
7月5日下午,得知堤壩管涌后,楊文志第一時間向中國電信湖南華容分公司上報險情。在得知決口即將擴大時,他毫不猶豫轉身向團洲垸內通信機房跑去,搶救設備,并就地成為搶險現場應急通信隊伍的一員。
在搶險現場,中國電信帶來了一系列“黑科技”裝備:布設應急通信車,開通應急通信基站,讓決口封堵現場能夠實時與外界取得聯系;開通天通智能調度平臺,實現災區“一張圖”可視化指揮調度,確保精準、實時掌握華容縣及周邊地區衛星電話使用情況,提升應急指揮處突效率;通過處理哨兵、高分系列衛星遙感數據并生成SAR影像對湖南岳陽市湖泊、河流進行持續監測,時刻關注汛期內水面變化情況;網絡監控部門24小時監測衛星網絡運行,確保衛星通信資源隨需調度,確保緊急情況時的快速響應……
通信基站需要24小時值守發電,為了確保通信暢通,楊文志和隊員們全力以赴,吃住在堤。“我家的房子和稻田就在身后不遠,但已經完全看不見蹤影?!奔亦l受災讓楊文志夜不能寐,堅守崗位更是職責所在。
1996年,團洲垸曾發生決口,給年僅5歲的楊文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拔耶敃r就在這個大堤等待救援,現在終于輪到我為家鄉做點什么了?!笔⑾牡亩赐ズ舷x鳴鳥唱,但對于在大堤上工作生活的搶險人員來說,卻是蚊蟲叮咬、陽光暴曬,但他們從不喊累。
“我家有母親、老婆和兩個孩子,他們在沖鋒舟接走后,我只通過手機視頻見過面。”楊文志說,目前家人已經被安頓在岳母家,他通過自己架設的通信設施,得知家人平安抵達的消息后,那顆懸著的心已經放下。
增援排澇,僅用十分鐘便登車出發
“一二、一二……起!”在團洲垸團東排水點,臉龐胳膊已被曬得爆皮、雙眼熬得通紅的中國鐵建旗下中鐵十七局陳政琦和隊友們正緊咬牙關,從齊胸深的積水和淤泥中,抬起近半米粗的排水管。瞬間,洶涌的水流撐起了水管,奔流向堤外的洞庭湖。
陳政琦(右一)和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十七局太原隊隊友一起放置水泵
7月8日22時,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大堤決口封堵完成,抗洪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與此同時,團洲垸內滯留有約2.1億立方米水量,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險情仍未解除。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組織部署,從多省份調派排澇力量實施跨省區增援,執行積水排澇任務。
7月8日18時33分,作為全國8支國家級專業隧道搶險救援隊之一的中鐵十七局搶險救援隊接到指令,火速集結35名隊員,出動指揮車、排水車等10臺套大型救援設備,連夜從太原基地出發,驅車1040公里趕赴湖南岳陽華容縣團洲鄉團東村執行搶險任務,成為國家調派排澇力量跨省增援中第一支進入湖南的外省專業救援隊。
從接警到出發,僅用時17分鐘。
出發前集合
同樣的“基建狂魔”,同樣的“中國速度”——7月10日9點40分,在接到出警指令后,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二局共出動隊員61名,救援車輛16輛,攜帶救援裝備151臺(套),僅用10分鐘,便登車出發。
救援裝備裝車
對于許多搶險救援人員來說,這次的經歷尤其難忘。
7月10日,是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中煤榆林隊員工杭江濤28歲生日。與以往生日不同,今年他的生日是在冒雨驅車、日夜兼程趕赴湖南排澇救援的路途中度過的。奔襲1300多公里,他與20名隊員次日到達后,便即刻展開排澇工作。
今年30歲的董清卓,是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的一名青年隊員。接到馳援華容團洲垸排澇指令時,他剛剛結束在廣西桂林、貴州鎮遠的抗洪搶險任務,從一線返回貴陽。這時,他的衣服洗了還沒晾干,也正是這時候,董清卓的妻子病重住院。面對肩上的責任,董清卓安盡力安頓好家中事務后,仍然選擇奔赴排澇搶險一線。“我們救援隊一不怕苦,二不怕臟,只想爭分奪秒完成排澇任務,早點恢復洞庭湖畔的美麗家園?!倍遄空f。
華容縣星夜排澇
科技救援,裝備“利器”提升救災硬實力
科技裝備“利器”是提升排澇效率的有力保障。
“結合本次排澇任務,我們出動了3輛排水車,包括迪沃4000型2輛、迪沃2050型1輛,排水能力超過1萬立方米每小時,排澇能力目前處于業界第一梯隊,在本次救援隊伍中位居前列。”陳政琦說。
“排水車搭載便攜式水泵,重量輕、便捷、易于安裝,1人就可以下水操作,較傳統水泵節約一半下水時間。”聊到救援裝備特性,他如數家珍。
此次救援,新興際華集團派出的5000立方米排澇車、3000立方米吊臂式大流量遠程供排水車、自卸式加油車等裝備,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排澇現場道路較窄、車輛較多,交通擁擠,排澇設備油料補給極為不便時,新興際華隊攜帶的自主研發自卸式加油車,最大燃油容量可達3000升,猶如一個移動加油站,為現場各類裝備提供移動式加油服務。
自卸式加油車
吊臂式大流量遠程供排水車,每小時可排澇3000立方米,供排水距離大于6000米,直臂吊最大額定起重量4000公斤,直臂有效工作半徑17米,最遠端最大額定起重量500公斤。當受地形影響無法開展作業時,作為既可實現遠程供水、排澇又可執行起重作業的救援裝備,它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吊臂式大流量遠程供排水車
上下同心、眾志成城,戰勝困難、守護家園。
愿所有馳援一線的人,都能早日平安歸來!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