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代表委員細數2017年宇航發射亮點
航天科技集團代表委員細數2017年宇航發射亮點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03-10
航天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每年“兩會”上,航天代表委員自然受到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今年,中國航天重大工程任務依然難度大、亮點多。關于中國航天全年宇航看點及未來幾年的重大部署,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代表委員們面對媒體,爆出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猛料”。
天舟嫦娥北斗都有大動作
全國政協委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下個月,我國首個“太空快遞員”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在海南發射升空。
天舟一號最重要的使命是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為天宮二號“太空加油”,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此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將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勝利完成“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二步”任務。
此外,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目前已進入整艙測試階段,預計2018年發射升空。
嫦娥五號是我國迄今研制的難度最大、任務最復雜的航天器,按計劃將于今年年底發射,完成探月“繞、落、回”的最后一步。
全國政協委員、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顧問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如果進展順利,整個過程將在1個月內完成,2017年內就能將2公斤的月球土壤“打包”回地球。“屆時,我國探月三期的目標將全部完成。”葉培建說。嫦娥四號也緊隨其后,計劃于2018年發射。
“我認為中國航天人不會放棄載人登月,但目前還需克服重型火箭研發等難關。而火星探測任務在方案上沒有‘卡脖子’的難點。”葉培建透露,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進入初樣研制階段,目前進展順利。
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今年也有大動作——計劃發射6至8顆北斗三號衛星,7月左右將發射首發星。按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有35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軌運行,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五院510所量子頻標事業部總經理崔敬忠說,北斗三號星載銣原子鐘現已全部實現國產化,技術指標亦有大幅提升,時間精確度每日誤差小于2納秒,導航定位精度優于1米。
2017年,我國還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16號)、實踐十八號、中星9A等共6顆通信衛星。同時,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我國0.5米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今年也將迎來兩顆新星。
火箭家族成員各有分工
2017年,我國宇航發射任務將再創歷史新高,“長征家族”運載火箭全年宇航發射計劃實施28次。
全國人大代表、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表示,自我國自主研制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成功助推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相繼首飛后,今年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迎來新的飛行任務,正式進入工程應用階段。
目前,長征七號順利通過出廠評審,即將運往文昌為發射天舟一號作準備。長征五號今年將執行包括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內的2次發射任務。未來,長五系列火箭還將承擔火星探測等多項國家重大航天任務。
“今年對于長三甲系列火箭來說依然是高密度發射年,這也是我們火箭目前的新常態。”全國政協委員、一院長三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長三甲系列火箭今年將實施數次北斗三號衛星的發射,除此之外還將承擔通信衛星和外星的發射任務。
面向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我國正在研制采用無毒無污染推進劑的運載火箭長征八號,預計其最快將于2018年首飛。
“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譚永華透露。此外,我國“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的預研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間就已開展,目前已取得一些關鍵性的突破。
包為民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隨著我國宇航發射任務快速增加,發射基礎設施也亟須提升,建議擴建更多發射塔架,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宇航發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