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五院總裝環境部完成天舟一號全流程數字化總裝研制
航天科技五院總裝環境部完成天舟一號全流程數字化總裝研制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04-26
天舟一號是我國研制的第一艘貨運飛船,承擔著為空間站進行在軌推進劑補加、上行貨物運輸、下行物資消殞等重要任務,備受世人矚目。
這艘飛船全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可搭載6噸的上行貨物,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家伙”。那么“大家伙”如何裝好呢?
與其他航天器不同,天舟一號是首個應用數字化總裝的型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選擇貨運飛船作為試點型號,進行全流程數字化總裝研制。
這個過程中,總裝研制隊伍克服了傳統二維圖紙慣性約束、相關標準規范缺失、跨專業跨部門協調等各種困難,秉承著探索性前行、邊應用邊優化的原則,順利完成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北京地區總裝工作。
之后,天舟一號采用海上運輸的方式到達海南文昌發射場。
為了讓天舟一號有一個舒適愉悅的海上漂流體驗,研制團隊做了充分準備。從編制運輸工藝規程到優化裝載方案,從準備海運環境防護工裝到運輸路線探索,研制團隊力求將海運工作精細化、標準化和專業化。
天舟一號總裝接口多、技術狀態復雜、艙內操作空間狹小、人員進艙操作風險大,需要研制大量的輔助工裝。其中,以敏捷工裝居多。
為更好地把控工裝研制質量,總裝工藝率先嘗試了關鍵工裝的“自研模式”,完成了關鍵工裝從“提技術要求”到“詳細方案設計、圖紙下廠”的轉變,相繼設計了貨物安裝支持系統、貨運飛船垂直進艙工裝、密封面保護工裝等系列敏捷工裝群。
隨著五院大力推行三維數字化研制,作為航天器地面機械支持設備的抓總研制單位,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結合現有的三維協同仿真中心和工藝裝備規劃總體能力,首次完成了基于三維仿真的地面機械支持設備配套規劃工作。
以貨運飛船工藝研制流程為基礎,總裝與環境工程部對天舟一號16種典型工藝裝備進行了虛擬驗證。
從總裝開始至電測為止,虛擬仿真技術覆蓋天舟一號經歷的所有工況,展示了各工況對地面支持設備需求及各套工裝配合使用情況。
虛擬仿真為后續地面機械支持設備的研制工作提供了關鍵的指導依據,實現了航天器工藝裝備研制與數字化總裝的無縫銜接,為后續型號工裝的研制與應用開創了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天舟一號飛天前,還有一小段時間是站立在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這個時候,垂直進入天舟一號完成后續工作是整個發射場總裝工作的重頭戲。
首先,總裝人員在船箭垂直狀態下拆除天舟一號重約17公斤的側操作口蓋,再將一臺位于側操作口附近重達20公斤的倒掛式設備拆除。隨后,操作人員依次通過整流罩操作口、貨運飛船操作口進入“大家伙”的肚子里。
操作人員進艙的任務是安裝多個很重的貨包,其中就包括一個新鮮果蔬貨包。進艙并安裝貨包,這一系列動作是非常復雜的。操作人員使盡“洪荒之力”,為的就是將來能將新鮮瓜果捎給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航天員。
作為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總裝過程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創新。這些創新凝結著航天人的智慧與汗水,將使天舟一號更加自信地遨游太空,完成它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