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進企業】中冶集團:精準扶貧 助力打造貴州美好“黔”景
【十九大精神進企業】中冶集團:精準扶貧 助力打造貴州美好“黔”景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8-04-08
地下千溝萬壑、溶洞遍布、巖土復雜,地上崇山峻嶺、河流環繞、山高谷深。在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區之一的貴州,大自然饋贈了獨絕的風景,也給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困擾。隨著貴州大交通戰略的規劃,遵義綏陽沉寂多年的芙蓉江,如今兩岸不再寂靜。
馬場鎮平寨村提升改造工程全貌
2018年4月4日,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十九大精神走進新國企”專家媒體團走進貴州,感受中冶集團在新時代發揮央企作用、助力貴州決戰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在貴州遵義至綏陽高速公路延伸線項目、在紫云至望謨高速公路、在三穗至施秉高速公路、在貴陽市軌道交通2號線二期工程、貴安新區櫻花園工程、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美麗鄉村項目、貴安新區VR小鎮項目……在一個個造福利民的交通市政工程現場和美麗鄉村,專家媒體一行近距離體會了中冶集團精品工程施工的艱辛及給當地村民帶來的機遇與發展。
科技助力 路連橋通
中冶集團綏正高速是山區高速公路,除綏陽縣城外,全線山高谷深、溝谷以“V”型峽谷為主,喀斯特地貌明顯,地形地質復雜,橋梁、隧道等大型構造物分布較廣,密度較大,全線橋梁單幅總長 36.3 千米,有 61 座,隧道單幅總長12.4千米,有8座,橋隧比超過 50%,部分地區橋隧比超過 75%。
綏正高速智能化梁場
在如此特殊的地質情況下,綏正高速采用了多項技術,保證施工質量,打造精品工程。據綏正高速相關負責任人介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綏正高速采用先進的天然場大地電磁法(EH4) 查明隧道位置及周邊可能存在的巖溶破碎帶、溶隙、溶腔、溶洞、暗河等地質缺陷體及其位置、規模、產狀和性質,為隧道施工提前采取安全措施提供了重要數據。在溶洞深且地質復雜處理難度大的情況下,以鋼護筒處理沖孔樁,同時,充分利用沖擊鉆的擴孔性能,使鋼護筒能順利下沉。
綏正高速公路建成了貴州省首座全封閉智能化預制梁場,不僅滿足了“工廠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要求,還為貴州省內交通工程領域內預制梁場建設的提質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4月3日,在滔滔芙蓉江上,在崇山峻嶺間,長度超過 900 米、主墩高達 113.37 米(約40層樓高)、施工難度極高的芙蓉江特大橋主墩封頂。
綏正高速項目綏陽縣指揮部副指揮長楊遠華說:“綏正高速通車后,時間空間距離縮短了,降低了交通運輸成本,提升了運輸效率,屆時,綏陽、道真、務川、正安四縣前往遵義市中心兩城區無需繞行道,縮短距離約64公里,節約行程1個小時,極大縮短了中心城區與北部四縣的距離,同時也進一步拉近了遵義與重慶東部地區的空間距離。”
生態為本 護山保水
為深入踐行貴州省“大生態”的戰略行動,中冶集團綏正高速在建設過程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沿線的生態環境,致力于將其打造成一條綠色環保之路。
施工人員向采訪團介紹植被混凝土綠色邊坡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綏正高速所有隧道施工均使用“零開挖”工藝,不濫開、不濫挖,洞口開挖的合理優化向保護生態傾斜,最大限度保持隧道洞口的自然景觀。同時,綏正高速更加注重渣土的處理。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取土場和棄土場的占地;橋梁下部施工完畢后,及時清理棄渣,并覆土進行綠化;取土場和棄土場施工完畢后,及時進行排水施工,避免泥石流發生,并及時綠化固土。“三集中”的建設原則,使攪拌站、鋼筋加工廠、預制場集中生產,減少了土地使用。
在岸坡陡峻的綏正高速沿線,最有特點的是正冒著嫩綠小草的防護邊坡。在條件允許的邊坡,綏正高速使用了植被混凝土,混凝土里含有波斯菊、紫茉莉、金雞菊、虞美人、百日草、黃槐等10 多種花草灌木。
綏正高速項目施工人員介紹:“在中冶交通綏正高速公路項目施工中,植被混凝土的施工面積達10萬平方米,與框架梁邊坡防護相比,直接節約成本200多萬元。同時,工人們也不必在陡峭的邊坡上運送石料,降低了安全風險,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
精準扶貧 擔當盡責
近年來,中冶集團在貴州以鄉村旅游、特色小鎮、鄉村生態治理及人居環境提升等為特色,打造了貴安新區VR小鎮、馬場鎮平寨村提升改造工程,以及正在建設的貴安新區玲瓏水鄉·櫻花風景區等美麗鄉村項目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入開展精準扶貧。
專家媒體采訪團在櫻花園項目現場采訪受惠村民
據介紹,貴安新區櫻花園項目是中冶集團中國五冶在貴安新區的一大力作,包含貴州平壩農場生態環境整治暨紅楓湖水源保護工程、貴安新區高峰鎮玲瓏片區環境整治工程、貴州玲瓏水鄉?櫻花風景區周邊旅游道路及配套設施三個項目。2018年櫻花季春風行動中,中冶集團共搭建扶貧攤位260余個,帶動180余戶貧困戶經營,帶動200余人就業。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德江縣是中冶集團定點幫扶單位,中冶集團多次組織扶貧專題調研,先后兩批派出6人赴定點扶貧縣擔任副縣長和駐村第一書記,直接投資用于解決“三缺”問題逾740萬元。
中冶集團通過“造血式扶貧和合作開發”模式推動扶貧工作,形成了“集團+子企業”同步扶貧的工作模式和特色,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冶特色的精準扶貧道路。
平寨村好客來農家負責人羅倩說:“我是貴安新區的一名普通百姓,美麗鄉村建設單位中冶集團拉動了旅游發展,使我們農民成為美麗鄉村的主人。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平寨村打造成美麗鄉村后,我就回來在平寨村附近開了一家農家樂,這幾年,生意越來越好。以前工作一年只能攢5萬元左右,現在我一年的收入是十多萬,美麗鄉村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范可)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