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之平行論壇三】薄滿輝: 持續創新是航旅縱橫發展的核心動力
【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之平行論壇三】薄滿輝: 持續創新是航旅縱橫發展的核心動力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8-04-24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重要主旨演講精神,4月21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華通訊社發起并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經濟參考報社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加盟協辦,以“新時代 新舉措 新作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近百位各界大咖齊聚一堂,為深化企業改革,持續擴大開放,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如何落實好十九大提出的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一重要部署?國有企業如何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進入新時代,用什么樣的新舉措、新作為來實現中國企業的企業夢中國夢?現摘錄論壇大咖們的精彩觀點,與大家分享。
在4月21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創新驅動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分論壇上,中航信移動公司總經理薄滿輝表示,航旅縱橫是中國航信發展歷史中第一個內部孵化項目,創造了公司歷史上很多個第一次。回顧航旅縱橫的發展歷程,用內部創業這個詞來描繪最為貼切。從業余時間由興趣驅動的一個開發嘗試,到項目組、公司化乃至已經擁有超過5000萬用戶的互聯網品牌,航旅縱橫走出了一段非典型的創業路徑。
薄滿輝介紹,目前,中航信移動科技有限公司圍繞航旅縱橫,構建了一個平均年齡不到27歲,工程師超過85%的技術基因濃厚的團隊,在實時計算、離線計算、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等技術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和積累,獲得蘋果全球年度精選APP、創新力百企業等獎項,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在幾乎沒有任何市場投入的情況下,用戶規模快速、持續攀升,被譽為國有企業長出的奇葩。
作為這樣一段創業路徑的親歷者,薄滿輝談了兩點體會:一是順應時代是航旅縱橫發展的堅實基礎。
他表示,互聯網+、雙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頂層設計,不僅使得創新創業深入人心,極大地激勵了技術人員在使命愿景下的行動自覺,同時也激發了傳統企業的求變意識,為企業的轉生升級指明了方向。航旅縱橫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新時代的脈搏才能快速成長。
二是持續創新是航旅縱橫發展的核心動力。航旅縱橫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堅持創新驅動,首次提出信息找人的服務模式,推出行程自動管理、前序航班、航班預警、電子登機牌、延誤猜一猜、電子驗訖等超過二十項市場首創功能,便捷出行能力達世界領先水平。
在技術方面率先在行業中大規模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建立了行業最大的實時計算引擎,實現了行業信息和服務的隨時在線,圖像、語義、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在我們的開發過程中,所有技術自主研發,自主可控,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不僅如此,在管理上也不斷進行創新探索,身體力行,幫助員工樹立創業心態,通過強化使命愿景讓大家深刻理解工作的意義,通過企業文化與黨建的緊密結合建立擔當、互助、創新、自勵的價值觀體系,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內生動力。
但作為為數不多的身處在數字經濟這一戰略新興領域的國有互聯網企業,薄滿輝指出,在發展的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的明顯的差異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企業的線性發展模式與戰略新興產業指數型發展要求不匹配。傳統企業經歷長期發展,大多已形成較為穩定線性增長的發展態勢。而互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不同,作為全新的增量市場,所有企業都必須經歷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創業式發展路徑,只有發展速度足夠快,保持指數型增長,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深處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注定要與傳統企業有較大不同,不能簡單復制或平移。
第二,戰略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要素與傳統企業不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主要有資源、資本和人才三者來構成,不同類型的企業三者占比有所不同。對于大多數國有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最為主要的來源是資源。但由于資源的價值發現過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處在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大都無法采用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而必須通過人才加資本來構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分配機制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壁壘,否則在戰略新興產業難以取得成功。
第三,戰略新興產業面臨的風險與傳統企業存在差異。大多互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馬太效應明顯,勝則贏者通吃,敗則一無所有是所有競爭者需要面對的常態。因此與傳統企業相比,身處在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更大,對決策風險的容忍偏好程度明顯不同。同時,由于大多數新興企業發展初期即使處于虧損的情況下也需要大量投入,與傳統企業追求中短期確定性收益的模式存在較大矛盾。
也正是因為上述幾點原因,雖然互聯網正在迅猛地向社會方方面面滲透,但國有企業在這些新興領域尚處于系統性缺位的態勢,甚至國有企業無法在互聯網、數字經濟等競爭性領域取得成功已經成為了社會普遍認知,在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眼中,國有企業不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僅難以吸引高素質新鮮血液,內部人才也在不斷快速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稱謂,更是一個與物理空間相對應的、全新的數字空間的概念,未來企業的經營不能僅僅要停留在傳統的物理空間范疇,必須向數字空間延展,否則將被迫陷入了用低維與高維競爭的不利局面。解決國有企業無法在互聯網領域有所作為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在此,薄滿輝希望多措并舉推動國有企業在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
一是堅定國有企業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共識。對于涉及大國重器、國家戰略發展方向領域,對于涉及國計民生或國家安全的基礎信息服務領域,對于必須向數字化等領域延伸以支撐其傳統核心業務模式的領域,國有企業或國有資本必須要有所作為。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向上述戰略新興方向發展。
二是賦予國有企業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參與市場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市值增長為基礎的激勵設計機制, 參考科研院所建立企業員工創新產品成果、知識產權、發明專利等轉化為股權的通路。
三是引導國有企業數據類新型生產要素資料在國有體系內流動,從超越企業的層面界定數據權屬,從國家層面統籌,避免資源要素局部弱化、僵化、固化,集中力量實現國有資本在數字經濟領域實現突破。
四是發揮國有企業資源的撬動作用。鼓勵國有企業開展內部創業,通過提供創業平臺與創業環境,集聚創新資源、減少創業成本、降低創業風險,實現國有資源與創業者的雙贏。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唐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