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企走出去用行動促進人文交流
人民日報:中企走出去用行動促進人文交流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8-08-10
“水泥、沙子、鉆頭……”已是晚上8點半,在孟加拉國南部的帕亞拉燃煤電站的一個工棚里,當地工人們正在用漢語朗讀著這些詞。記者循著朗讀聲走進去,只見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鐵皮屋宿舍里,沒有桌子和椅子,30多位年輕工人站著,圍在一個名叫“米蘭”的孟加拉工人身邊。每雙年輕而又粗糙的手上,都拿著一個小本和筆,他們邊讀邊記,頭發、鞋子和衣服上還粘著土屑、泥漿和水泥。
帕亞拉燃煤電站位于孟加拉國巴里薩爾省,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承建。米蘭是這個項目的工人代表,也是兼職翻譯,他的漢語是在工地上通過與中國工人交流自學的。學會之后,他在工棚里辦起了免費中文學習班,每晚下班后開班。米蘭的學生大部分是工地上的年輕人,還有米蘭的妹妹和家鄉幾個專門跟著米蘭學中文的小伙伴。他們跟著米蘭學漢語已經一年多了,希望學完后做翻譯。米蘭沒有教材,他讓工人們把一天中所見到的,還有跟中國人學到的一切,都寫到本上,每晚來匯報,米蘭給與指導,并集中學習日常詞匯。
同樣感人的情景還有很多。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斯里蘭卡第一家“安全體驗館”,讓放下鋤頭的農民進行體驗式學習,最終變成修建高速公路的熟練工人。
斯里蘭卡的斯漢班托特港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修建。當一期工程完工時,數萬當地百姓冒雨前來參觀。記者目之所及,全是人群和車輛,情景令人動容。
在馬爾代夫,很多民眾下班后要先到中馬友誼大橋的觀光臺,為的是回家前看一眼大橋的最新進展。
在尼泊爾,中國援建的武警學院,兩年內如期完工,而且是在經歷2015年大地震的情況下。尼泊爾人震驚中國的速度,對中國企業刮目相看。
在孟加拉國,在中國中鐵修建的棟派鐵路工地上,保安薩特利掙了錢后,拿著從家里帶來的土特產和水果“宴請”中方工作人員,感謝中企幫他提高了收入。為感激中國人修路,斯里蘭卡的老大爺從樹上砍下碩大的菠蘿蜜,讓他的兩個小孫子一人抱了一個,送到項目營地,請中國朋友們吃。在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公路的工地上,一名中國員工要回國休假,其他部門的幾個當地人以為他要回國,哭著來到辦公室說:“你別回去了,還是留下來吧。”
在采訪“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過程中,我聽到的、看到的類似故事,不勝枚舉。中國海外工程和海外投資項目落戶當地,中國建設者們以心換心,用實際行動贏得當地人對中國人的誠摯感情。無論是孟加拉國工人學漢語的熱忱,還是尼泊爾人對中國工程速度的驚嘆,或者馬爾代夫人對中馬友誼大橋的希冀,都表明中國技術和中國形象已經深深印入當地民眾的腦海里。
中企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當地贏得了好口碑。民心相通不斷產生強大的驅動力量,搭建起一座牢固的溝通和理解之橋。每一個工程都帶動、影響了當地很多人,中國企業身體力行,客觀上承載著促進人文交流、促進世界了解中國的使命。每一個項目都影響著沿途百姓們對中國的印象,也讓當地人直接感受到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當這種交流深入到文化層面時,便會激發一種與人分享的沖動。能夠交流的文化一定是有溫度的,不僅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在用行動講故事,更是在創造故事。(苑基榮)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