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央企力量】華僑城:農旅融合 賦能美麗鄉村
【脫貧攻堅 央企力量】華僑城:農旅融合 賦能美麗鄉村

文章來源: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10-23
編者按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各中央企業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將精準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高度重視,投入大量人財物,創新方式方法,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國資委網站推出“脫貧攻堅 央企力量”系列報道,聚焦各中央企業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為和成效,展示央企責任與擔當。敬請關注。
“沒想到家門口也能掙錢。”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三門塘的謝老漢,曾經常年與兒子輾轉在外打工。去年,他回到老家開起了餐廳,沒有奔波苦,腰包也能鼓。
天柱三門塘村民俗·石欄伴嫁
謝老漢所在的三門塘景區,是天柱縣脫貧攻堅的重點項目。近年來,央企華僑城集團以協同幫扶的方式,逐步健全了景區的運營機制,完善了旅游服務中心、商業街、木棧道、污水處理場等配套基礎設施,促進游客量逐年增長。不少像謝老漢這樣的當地群眾開始返鄉,吃上了“旅游飯”。
“華僑城的主營業務是文旅產業,這種經商業模式能夠有效解決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說。
實際上,三門塘只是一個縮影。從貴州發散開去,華僑城在云南、海南、西藏、廣東、四川等地,均有文旅扶貧的項目落地,一卷央企助力扶貧攻堅的瑰麗畫卷,正在眼前徐徐展開。
因地制宜 村民吃上“旅游飯”
陽春四月的中廖村黎家小院里,黎族阿姐阿妹穿著精致的民族服飾,與游客一起載歌載舞……作為三亞美麗鄉村建設的“領頭羊”,這里早已名聲在外,一年四季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自從2017年華僑城集團旗下海南集團與三亞中廖村正式合作,當地村民就吃上了“旅游飯”。“在入團之前,我們都是家庭婦女,現在村里建設的好,跳著自己喜歡的舞蹈,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當地演藝團成員之一黃菊金開心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華僑城利用自身特長,充分挖掘當地資源,以“村民原汁原味的表演”為最大亮點,走出一條主打“文化牌”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當地村民“變身”為專業表演者;傳統的灼叭、椰胡等樂器有了新的觀眾;古老的黎家樂譜也有了傳承人,村民的收入得到顯著提高。
海南三亞中廖村,村民正在家門口為游客展示黎族文化
更重要的是,華僑城對中廖村的改造,一直本著尊重鄉村肌理的原則,一方面保留其好山好水好景,另一方面進行現代化的重塑,利用村中花海、民居、景觀臺等公共空間,將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舞臺化和藝術化,策劃了一系列與鄉村契合,演員和游客高度互動的黎族特色歌舞表演。
現在看來,經過改造的中廖村具備了“吃、住、行、娛”一站式的接待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贏得了游客和廣大村民的一致肯定。
同樣地,在距離華僑城總部1400公里之外的云南紅河谷元陽縣南沙鎮水塘村,華僑城集團旗下的文投集團打造了5000多畝的種植基地,不僅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成為當地農民津津樂道的特色農業轉型項目。
從荒山荒地到“熱帶水果+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園田園綜合體,華僑城引進適合當地水土的優質熱帶水果進行培育,打造稀奇水果植物王國,創造了“熱帶水果+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園田園新模式。
同時,該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幫助建檔立卡戶就業,促進收入穩定,項目為元陽縣的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未來,華僑城集團還將繼續追加投入,以產業扶貧基地帶動紅河干熱河谷的水果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掛鉤貧困戶脫貧致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踐行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華僑城不斷輸出自身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把準全域旅游的大脈搏,開拓鄉村旅游全產業鏈,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農旅融合 文化賦能鄉村
近年來,華僑城集團在緊跟國家戰略的前提下,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
2016年,華僑城集團就曾提出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為支撐、以人民為中心,共筑100個美麗鄉村的建設藍圖。
成都安仁古鎮美麗鄉村·南岸美村村景
從近兩年發展來看,其“文化+旅游+城鎮化”的創新發展模式下的特色小鎮,的確打造的有聲有色、引人矚目,從京西的齋堂小鎮,到杭州塘棲古鎮,從四川的安仁、黃龍溪、洛帶等古鎮,再到深圳的甘坑新鎮、光明小鎮、大鵬所城、鳳凰古鎮,還有海南和云南的古村落等等。
華僑城遍布全國的數十個特色小鎮和文旅項目齊頭并進,充分結合地域文化及產業特色,打造出了一套獨特的小鎮成長模式和運營生態。
“既讓人感受到鄉野的氣息、文化的滋養,又能讓人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這便是華僑城集團所崇尚的。”華僑城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未來該集團仍將繼續緊跟國家戰略,持續推動“100個美麗鄉村計劃”落地實施,創造20萬個創業和就業崗位,與城鎮居民共同創業、共同富裕。
在幫扶的過程中,一個生動的實踐是:2017年6月,深圳市坪山區政府、汕尾市陸河縣政府與華僑城集團三方聯動,在廣東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歐田村硁子里打造新型的鄉村文旅產業,整合提煉當地文化資源,構建鄉村田園客家文化旅游綜合體。
當下在螺溪谷的農禮鋪子里,游客絡繹不絕,這里已經成為各類新鮮農創產品的“棲息地”。從鮮花種植、蜂農養蜂到蜂蜜釀造,華僑城發力幫助陸河縣的鄉村青年就業、創業,拓展本土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帶動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在附近民宿工作,一個月有個兩三千的固定收入,家里養殖的農產品拿到螺溪谷平臺上賣,還能再賺點。”一位當地村民介紹說。本地的貧困戶還可以通過入股分工、農產品加工貿易、旅游服務等方式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放眼望去,青梅煮酒、擂茶會館、農禮小鋪、四季果蔬采摘、客家田園風情民宿……如今的螺溪谷已經舊貌換新顏。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而華僑城集團“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契合,華僑城所打造的全域旅游,正是探索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嘗試。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