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布局新基建⑩】中國華電:“新基建”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央企業布局新基建⑩】中國華電:“新基建”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文章來源: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4-26
【編者按】當下,“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詞。作為中國經濟“頂梁柱”的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主力軍優勢,用投資驅動和硬核科技領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以“新基建”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4月20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中央企業布局新基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一要求,為“新基建”按下快進鍵,彰顯著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心,也為企業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和紅利。
“新基建”洪流奔涌在即,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中國華電以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為目標,找準“新基建”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的切入口,明確新在何時、基在何處、建向何方,加大投入、厚植土壤,選好試點、“重倉”布局,讓“新基建”釋放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新在何時?“智能智慧”打造提質增效新名片
近期,各省份陸續發布了今年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的“新基建”項目也成為引領新一輪投資的亮點。在中國華電,對于“新基建”項目的謀篇布局早在多年前就已徐徐展開。
在中國華電燃煤智慧電廠試點工程——華電山東萊州公司,2007年一期項目開工建設時,便將“科技智能”的理念融入到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品質優秀發電企業”的具體實踐中;2012年投產發電時,它便是山東省和中國華電首個以百萬千瓦機組起步、首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的中國首座智能化生態電廠。海水淡化、封閉煤場、循環水尾能發電、鍋爐微油點火、干除渣、DCS+DEH一體化、應用AMS智能設備管理系統等“十大”亮點技術,使得該電廠的機組和裝備水平處在了電力科技的最前沿。
以創新提升項目核心競爭力,2016年,萊州二期籌建期間更是深入總結和吸取一期工程設計、基建、生產運營方面的經驗,全面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建設智能燃煤島、本質安全智能管控系統、“萊州移動平臺”App等系列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實現從“智能化”向“智慧化”的大跨步。
2019年,華電山東萊州二期2臺百萬千瓦機組實現“一年雙投”,是全國首個集“智能照明、智能吹灰、數字煤場、現場總線、GIL封閉線路、煙氣深度余熱利用”等尖端科技于一體的火電項目,代表了世界火電行業先進水平,也創下國內煤耗最低水平。
耀眼成績背后,我們看到了一個智慧電廠的成長步伐,更看到了中國華電用“新基建”點亮新時代的一個縮影。
在中國華電下屬的高端制造公司——南京國電南自自動化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輛輛智能物流小車在廠房之間穿梭,運輸物料。一只六軸的機械手正在篩選不同繼電器的啟動電壓,動作麻利。
“原先這是四個人干的活,現在一只機械手就全部搞定?!惫ぷ魅藛T介紹說,智能工廠全面投產后,總體生產效率將提高42.48%,可以減少當前的人力資源成本32%,質量一次通過率提高13.25%,能耗減低8%。
據悉,現在國電南自生產的全系列繼電保護產品都采取這樣的智能化生產線,每年有近3萬臺設備通過該生產線下線,這些智能化產品在港珠澳大橋配電工程、北京大興機場等國家重點項目中得到應用,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于高鐵、地鐵、特高壓輸電和數字化電廠、智慧交通等領域,同時也為“雷神山”和北京“小湯山”醫院安全供電提供了大量設備保障,為打贏疫情阻擊戰作出積極貢獻。
在華電煤業隆德煤礦——隨著采煤機緩緩啟動,割煤、拉架、推溜等一氣呵成,滾滾“烏金”通過傳送帶緩緩運至地面……在這里,中國華電首個自動化綜采工作面于2019年12月30調試成功,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中國華電煤礦開采進入智能化時代。
該工程于2018年下半年啟動,歷時一年建設完成。作為華電集團首個數字礦山及自動化綜采工作面示范礦井,可以實現記憶自動割煤、遠程一鍵順序啟停、全程視頻監控、井上下語音對講、自動跟機移架、自動補液、自動割煤等功能,為企業內外其他礦井建設數字礦山提供了借鑒。
捷報頻傳,令人振奮;智能智慧,未來可期。在從自動化到智能化、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道路上,中國華電理念在轉變、技術在突破、水平在提升,一幅安全、規范、便捷、高效的宏偉藍圖正在加速繪就。
基在何處?“大基地”對接國家能源大布局
水電是全球公認最安全、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的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水能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民生也有著重大意義。
我國水電總裝機3.5億千瓦,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66%,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可再生能源主力軍。但在我國,水能資源開發率不到60%,其中中東部開發條件較好的水電基本開發完畢,未開發水電主要集中在西藏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區。這些地區也成為未來能源結構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
華電金上公司負責開發的金沙江上游(簡稱“金上”)川藏段梯級電站位于四川與西藏交界區域,共規劃8級水電站,總裝機近1000萬千瓦,是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大項目。近期,該公司搶抓“新基建”歷史機遇,提出宏偉目標:將投資近3000億元,在金上川藏段建設1000萬千瓦水電、2000萬千瓦的風光電,形成一個水風光多能互補、總裝機3000萬千瓦的大型新時代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據業內人士介紹,水電和風光電,在時空上具有天然的互補性,國內外水風光互補開發已有不少成功經驗,但像金上川藏段這樣在大型流域水電規劃建設之初就同步規劃配套風光電項目,在業內尚屬首創。其順利開發,對后續類似大型項目開發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也對我國水電可持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和兌現《巴黎協定》減排承諾有重要意義。
自2006年掛牌成立至今,華電金上公司堅定不移、科學有序推進金上川藏段水電開發。目前在建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619萬千瓦,蘇洼龍電站首臺機組座環蝸殼已開始澆筑回填混凝土,葉巴灘電站地下廠房各洞室啟動開挖支護,拉哇電站導流洞開始施工,巴塘電站導流洞開挖完成70%。首批330萬千瓦光伏項目也正在開展項目備案,將根據送出工程建設情況,適時開工建設。
按計劃,巴塘電站將于2020年截流,蘇洼龍電站將于2021年投產發電,其余電站將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陸續投產發電。
如果說華電金上公司正走在“新基建”的大路上,那么,這條大路上也可以看到該公司精準扶貧的身影。
據了解,金上川藏段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中,可帶動相關產業增加產值超過7000億元。目前4個電站建設中已大幅改善了地方基礎設施,并通過定點幫扶、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和參工參建,為當地創造產值近3億元,提供了上千個就業機會。金上公司對口幫扶7個縣的8個村已全部退出貧困村序列,“新基建”與“扶貧”結合的基本發展脈絡成效斐然。
除了扶貧減貧外,該項目在防災減災、水資源調節等多個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可圈可點。建設期間,華電金上公司組織電站設計單位,配合中科院、水電總院等機構,對金上不良地質體全面開展調查摸底,通過大壩攔蓄和建設中采取工程減災措施,金上干流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的現象將得到根本好轉。
在生態環保方面,華電金上公司在項目開發之初就提出“綠色金上”創建目標,在流域水電規劃階段,從流域層面統籌規劃環保工作,三分之一的天然河段得到保護;在建設過程中,同步采取水土保持、“三廢”治理、植被恢復、魚類增殖放流等措施,目前已建成兩個魚類增殖站,放流珍稀魚苗70余萬尾。這些措施在各行業中領先,在國際上也處于先進水平。目前開工建設的4級電站,在環保上的投入接近35億元。
穩增長、惠民生、建設生態文明,在大型新時代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設過程中,華電金上公司正以新擔當展現著新作為,在國家能源大布局中展現著央企力量、華電力量。
建向何方?新能源開拓結構轉型新路徑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調整,能源治理體系加速重構,新一輪的能源革命已蓬勃興起。這期間,中國華電以研究落實國家戰略、風光電、綜合能源服務、資本運作等戰略轉型重點,聚焦一流企業創建,對重點工作和措施進行了細化分解,形成了一張以轉型發展助推企業創一流的路線圖。
這張路線圖上,有華電甘肅公司——中國華電唯一一家裝機全部為清潔能源的區域公司。一直以來,華電甘肅公司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要求,按照基地式、規?;_發思路,提出“向環保要效益,以效益促環保”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向社會提供安全、經濟、綠色、低碳的電力供應?,F裝機容量210萬千瓦,其中風電175萬千瓦,光伏35萬千瓦,發電裝機容量占區域新能源總量的11.6%,以清潔能源一體化覆蓋網格形成了“清潔低碳、風光并濟”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甘肅省清潔能源資源富集,既有資源優勢,也有產業基礎;既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也有較好的通道輸送能力,具備規?;_發、高質量發展的條件?;谶@種優勢,2020年,華電甘肅公司主動銜接東方電氣、西南電力設計院等單位,以成熟項目的落地為重點,依托特高壓外送通道,謀劃隴東、隴中和河西“三大區域”“五大基地”戰略部署,以此統籌區域內風、光、水、火、儲能、抽蓄、光熱等優勢資源,形成風光互補、多能互濟發電體系,構建產業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全力打造新能源企業標桿。
這張路線圖上,有華電內蒙古公司。該公司目前正在建設的蘇尼特左旗10萬千瓦、正藍旗10萬千瓦和正鑲白旗10萬千瓦特高壓外送風電項目均屬于國家能源局規劃的12條重點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風電項目。依托項目建設,將有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擴大地方就業,構建良性的政企關系、企民關系。
此外,華電內蒙古公司牢牢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貫穿項目建設的始終,注重企業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注重項目建設區域植被恢復,統籌兼顧處理好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項目建成后也將有效地利用當地豐富的風資源,對防止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起到積極作用,對減少內蒙古東部地區棄風棄光,保障區域電力供應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張路線圖上,有華電山西公司。2019年,華電山西公司平魯風電、五寨風電、澤州二期、應縣風電、定襄風電五大風電項目按期開工建設,成為中國華電2019年開工決策批復新能源項目最多的區域,2020年五大風電項目按期投產后,該公司管理場站將增至12個場站125.38萬千瓦,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在晉落地作出積極貢獻。
2020年3月3日,《朔州新能源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功簽訂,華電山西公司在朔平魯區200萬千瓦平價光伏示范基地建設全面啟動,建成后,該項目首年滿發小時數約為1650小時,預計年發電量32億千瓦時。
這張路線圖上,中國華電還把“數字化轉型”和“兩化”融合作為有力抓手,賦予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加速的新動能。
作為“兩化”融合的試點單位,華電甘肅公司擁有甘肅省唯一一家獲得省能監辦和省電力調度中心共同批準的新能源遠程監控中心,通過云檢修平臺、紅外無人機組件檢測、遠程診斷平臺、風功率預測系統等一系列“黑科技”的運用,有效提升生產運行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每萬千瓦“兩個細則”考核分低于全省新能源平均值6.7分,常年位于區域指標前列。
華電山西華魏光伏電站創新開展“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項目,利用“機器視覺、圖像識別技術、SLAM算法、大數據”思維模式代替人工巡檢,提高巡線效率,自動定位故障點,及時診斷、分析、指導維護維修,大大縮短設備停運時間,減少電量損失。
先進又精準的遠程控制中心、“高來高去”的智能巡檢無人機、高清全覆蓋的視頻監控網絡……在新能源建設與運營的過程中,中國華電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在提高發展質量上,用科技賦能新能源,為電源結構布局的加快優化開足馬力。
這些都是中國華電“新基建”中的一幕幕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華電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產業、開拓新路徑,把“新基建”概念高效地“精準滴灌”至企業生產發展的方方面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華電也將踏著新的節拍,用新成就助力我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用“新基建”托舉起一個更加廣闊的未來。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