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央企在行動⑧】鞍鋼:沸騰的群山染新綠
【責任央企在行動⑧】鞍鋼:沸騰的群山染新綠

文章來源: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5-22
編者按 當前,疫情之下,央企正勇挑大梁,發揮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同時自覺履行責任央企的擔當,與社會各界一起攜手共克時艱。近期,多家央企發布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從環境保護、協調共贏、脫貧攻堅、一帶一路等方面向社會民眾及利益相關方披露“硬核數據”及特色案例,多角度立體展示央企在履行社會責任上的生動實踐。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責任央企在行動”系列報道,今天為您帶來第8篇——《鞍鋼:沸騰的群山染新綠》。
初夏時節,萬物崢嶸。走在鞍鋼集團礦業公司(以下簡稱“鞍鋼礦業”)排巖場的路上,回眸百里礦山,成片的白楊林泛出了綠意,桃樹、紫穗槐、櫻桃樹長勢喜人,為礦山涂抹上一層新綠。偶爾還會碰到野兔、野雞、喜鵲在林間出沒,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近幾年,鞍鋼礦業加大綠色投入,一個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礦山呈現在眼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保障。作為資源型企業,鞍鋼礦業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己任,把優化節能工藝、節能減排、資源充分利用和礦山生態恢復納入該公司的總體發展戰略和具體規劃之中,努力建設綠色低碳礦山企業。
確立節能清潔生產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礦山是一個資源型企業,過去走的是一條“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路子,這種以犧牲未來保當前發展的模式,不可能持久地進行下去。面對經濟新常態,鞍鋼礦業以推進礦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創新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建設綠色低碳礦山企業。
根據國家環保治理要求和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的管理目標,以及中國礦業聯合會綠色礦業公約,鞍鋼礦業把節能減排、資源充分利用和礦山生態恢復納入公司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制定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山建設規劃,堅持“科技、綠色、人文”的發展理念,實現“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技術創新常態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六化”總體目標,把各礦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企地和諧、職工幸福、可持續”的新型企業,形成了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和諧發展四個實施性規劃,進而制定了詳細的年度計劃,安排了時間進度表,使這項事關打造百年礦山的重要工作落到了實處。
鞍鋼礦業按照“六化”要求,確定了“十二五”期間推進清潔生產的具體目標,同時,實現工業廢氣、廢水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執行率100%,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為零。
在建設節能綠色生態礦山企業過程中,鞍鋼礦業從上到下成立了節能減排委員會,在生產服務中心成立了綠化服務區,組建了一支300余人的專業化隊伍,專門從事復墾綠化工作,修訂和完善了《礦業公司環境管理辦法》《礦業公司能源考核辦法》《礦業公司固體排放物辦法》《礦業公司能源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形成了保證推進清潔生產的制度體系。
注重管理推動,加強綠色低碳礦山企業建設
近年來,鞍鋼礦業把節能工作放在戰略高度,落實了一系列工藝節能改造措施。“十五”以前,鞍鋼礦業的工藝裝備基本上都是20世紀60年代投入使用的,設備型號小、流程長、能耗高、效率低。近年來,鞍鋼礦業在老企業改造和新礦山建設過程中,推進效率變革。
如今在礦山,設備型號老、流程長、能耗高、效率低的生產設備早已經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率智能化生產設備。以燒結工序為例,該公司一臺360平方米現代化燒結機在采用先進冷礦燒結工藝的基礎上,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工藝技術改造,打造“藍天”工程,先后實施了燒結機煙氣脫硫工程改造與燒結機尾整粒系統工藝除塵改造,實現了燒結生產線煙氣與粉塵的達標排放,使現場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2010年以來,鞍鋼礦業實施了工業照明改造、高能耗電機更新、低效率膠泵更新、鉆機變頻調速裝置改造、球磨機多段泵安裝變頻器、利用太陽能裝置替代加熱設備等節能項目,實現年節電2840萬千瓦時,節約動力煤6100噸,創效2100多萬元;提高能源科學管控力度,落實多項管理措施;建立全員能源管理目標體系,層層分解指標,落實管理責任,完善獎懲機制,培育節約、綠色、環保的企業文化;開展對標挖潛,重點在公司內部圍繞提高設備效率,優化生產模式、減少能源流失等內容開展全方位對標,普遍提高整體能源管控水平,同時在國內同行業內開展指標對標,分析原因、完善措施,縮小與先進指標差距;夯實能源基礎管理,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實現“以爆代破、以破代磨” 低能耗生產組織管理方式。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之一,選礦生產對水資源的消耗非常大,選礦污水的排放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礦山堅持清潔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年來,該公司在實施生產工藝改造的過程中,開展技術攻關,在所屬選礦廠建立起完備的污水處理系統,實現生產用水廠內循環利用,達到污水零排放,極大地改善周邊環境,節約大量水資源。目前,鞍鋼礦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達到96%以上。
發展循環經濟,依托技術進步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
鞍鋼礦業鐵礦石資源中低品位礦和極貧礦資源數量巨大。過去受選礦技術落后和加工成本高的條件制約,這些資源都被作為巖石舍棄,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并使礦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該公司堅持“廢棄物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形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化”的循環利用模式,對資源進行充分回收利用。針對排巖過程中夾帶礦石,該公司在主要排巖場建設巖石干選系統,實現在線回收鐵礦石,每年相當于少排廢棄礦石600萬噸以上。
由于近百年的開采活動,鞍鋼各礦區周邊形成了占地2094公頃的排巖場和1669公頃的尾礦壩,這是形成揚塵的主要污染源。近年來,鞍鋼礦業針對礦區生態修復客土短缺、水土流失、植物成活率低等難題,開發出鐵尾礦(廢石)-修復劑-微生物-植物協同生態修復技術等技術,建立了礦區生態修復與綠化復墾技術體系,完成大規模推廣應用,實現固肥、保水、防流失技術的綠色化、經濟化、通用化和長效化。
在鞍鋼礦業,昔日塵土飛揚的排巖場、尾礦庫成為風光秀麗的多功能生態園。該公司先后完成生態恢復面積約2220萬㎡,種植喬木1100萬株,灌木1580萬株,被評為全國踐行生態文明優秀企業,所屬全部鐵礦山被確定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鞍鋼礦業注重技術標準的研發和設計工作,運用技術標準來整體提升節能綠色礦山的建設水平,研究和發掘礦產資源技術創新中的新技術、新方法,采礦、選礦、燒結和球團生產的新工藝、新設備,礦產資源的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和研制,形成集研究、開發、生產、標準制定有效互動的創新體系。由鞍鋼礦業負責起草的《鐵礦石硅含量的測定重量法》和《鐵礦石硫含量的測定燃燒碘量法》2項國家標準,通過了國家鐵礦石與直接還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審定。新標準將取代沿用幾十年的舊標準,在技術方法和內容上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對于規范我國冶金礦山企業生產,提升資源利用率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鞍鋼礦業共制定了33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受國家工信部和行業協會的委托,擔任中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組長單位,牽頭繪制未來10年中國鐵礦山發展藍圖,引領中國鐵礦山共建節能綠色礦山。
近年來,鞍鋼礦業在節能減排、資源充分利用和礦山生態恢復上成效顯著,形成了節能、清潔、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前,鞍鋼礦業已成為集勘探、采礦、選礦、民爆工程、礦山設備制造、資源綜合利用、貿易、工藝研發設計、礦業工程為一體的我國鐵礦行業唯一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特大型企業。
點擊鏈接 直達專題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