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論” 央企實踐?】中交集團:生態環保成為核心競爭力
【“兩山論” 央企實踐?】中交集團:生態環保成為核心競爭力

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8-27
【編者按】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15年來,在“兩山論”的引領下,中央企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將企業生產經營與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在不斷實踐中續寫“兩山論”新篇章、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8月15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兩山理論’ 央企實踐”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兩山論”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對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子提出了明確要求。中交集團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模式,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增強在生態環保、流域治理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千年秀林”進入2.0時代
中交天航局實施的雄安第一標——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工程是雄安新區建設森林城市,實現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城市組團之間的重要生態緩沖區和生態福利空間共享區,形成以近自然林為主,景觀游憩相結合的生態景觀片林。
“這可不像普通的植樹,挖個坑把樹苗埋上土、澆上水就結束了。在雄安新區種下的每一棵樹,從選種到種植,都有嚴格的規范,還有專屬的‘身份證’,一點兒馬虎不得。”崔皓作為一名技術員,檢驗苗木質量、錄入大數據等是他的主要職責,也是他作為參與者的一份驕傲。
現場每棵苗木上都掛著一個帶有二維碼的鋁制小標牌,并統一朝著向北的方向,上面寫著“雄安森林”。這就是它們的專屬“出生證”“身份證”和“健康證”,二維碼鏈接著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通過掃碼可查詢苗木的樹種、規格、生長信息等,就連何時出圃、哪天種植、GPRS定位等信息都一一記錄在內,可以實現對苗木全生命過程監控。
“藍天、碧水、綠樹,藍綠交織,將來生活的最高標準就是生態好。雄安新區過去有一定的基礎,現在搞‘千年秀林’,將來這里一定是最宜居的地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登上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秀林驛站遠眺林區全貌,充分肯定新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績,并對后續建設提出了殷切希望。
對癥下藥治理烏梁素海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治理‘一湖兩海’要對癥下藥,切實抓好落實”。2019年4月,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總投資50.86億元。烏梁素海湖體密布蘆葦和水草,富營養化嚴重。工程要實現改善整個湖區水流條件和湖水富營養化狀態,抑制蘆葦和其他水生植物繼續蔓延,減緩其沼澤化進程,促進湖泊向良性發展,使烏梁素海達到V類水質標準,部分地區達到IV標準。中交三公局參與實施的項目共五大類15個重點項目。
在黃河幾字灣左上端,被譽為“塞外明珠”的總面積高達293平方公里的烏梁素海正在進行全方位的“綠色升級”。
烏梁素海中的蘆葦生長速度快,清理速度遠遠比不上生長速度。面對新問題和新挑戰,項目部組建疏浚考察組帶著學習和儲備人才兩項任務前往沿海省份進行調研。經過考察,絞吸式挖泥船正式投入施工。它采用RTK衛星搖桿定位,24小時智能化操作,通過前期測量錄入參數自動測算清理寬度、深度。以前,至少需要200臺挖掘機、400艘舶船才能按期完成施工;現在,僅需10條絞吸式挖泥船、30臺挖掘機、20艘舶船就可完成。絞吸船的加入,相比傳統作業形式,運輸成本更低,作業效率更高,也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同時,項目部因地制宜進行自主創新,更改絞刀頭作業方式,并加入蘆葦粉碎裝置,極大降低了水泵被堵塞的概率。
起初引進絞吸船時擔心會驚擾周圍鳥類棲息、影響繁殖,但是實際操作中發現絞吸船挖動底部淤泥帶起許多泥沙和營養物質,反而吸引了許多鳥類。項目部規劃建設了8個大小不一的人工島嶼,在清淤完成后,人工島嶼將會實現綠化,成為烏梁素海重要的觀光景點和鳥類棲息地。
大橋施工保護紅樹林
雷州灣上,碧波萬頃,吊機擎天;大橋兩側,紅樹搖曳,郁郁蔥蔥。中交一航局承建的廣東玉湛高速公路東海島特大橋跨越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紅樹林25種、鳥類194種、貝類130種、魚類139種。
在修建鋼棧橋、打灌注樁的同時,保護好周邊生態,談何容易。同時,由于紅樹林和200多畝生蠔養殖區連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工區面對的挑戰難上加難。
生態保護沒有條件可講,目標既已定下,工區上下總動員,連續數日研討,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環保方案。每天諸多臺機器在現場轟鳴作業,一個不留神,施工垃圾就有可能“溜”進保護區。機務部長馮兆斌通過用編織袋筑一座墻來阻隔垃圾與海水。施工垃圾的問題被解決,油污問題又引起馮兆斌的注意。為防止施工中油污擴散,他帶著徒弟胡楚翹挨個查看吊機是否漏油、搭設鋼棧橋的貝雷片有無銹蝕,連工人鞋底都不放過。他還在施工地周圍布滿吸油棉,在灌注樁鉆機、泥漿分離器等機械設備下面鋪設了兩層厚厚的土工布,牢牢把污染物封鎖在紅線內。項目部還配備專職“環境管理員”,每天定時定點巡查,做到萬無一失。至此,東海島特大橋輔助工程鋼棧橋正式開工。
雖然做足了準備工作,可是安全總監張泰銘還是放心不下,揚起的灰塵又成為他的“眼中釘”。為防止運輸車輛經過鋼棧橋揚起灰塵飄到海里影響紅樹林和養殖區,他組織協作單位自制“灑水車”,每天來回灑水確保現場干凈整潔。清除灰塵后,他又組織協作單位將土工布鋪開掛在搭設的鋼棧橋下部,相當于給施工雜物搭設了“防護網”。
保護措施有無成效,水質說了算。劉昊借助項目部與廣東海洋大學簽署的“校企共建”協議,邀請海洋大學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的成員,對紅樹林區域的水質HP、水質懸浮物、水質石油類、沉積物等20個項目進行分析,檢測報告顯示全部合格。
“你們干活我們放心!”喜歡“突襲”現場的湛江海洋漁業局督查人員,看到規范整潔的施工現場和“水質監測報告”后,對項目部的環保工作豎起了大拇指。
點擊圖片 直達專題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