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 央企共奮進?】中國海油:40年情緣見證“深圳速度”
【特區40年 央企共奮進?】中國海油:40年情緣見證“深圳速度”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9-03
編者按 40年前,黨和國家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這一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40年來,廣大中央企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緊抓發展機遇,以扎實舉措全面助力特區高質量發展,與特區共成長、共奮進。為全景展現中央企業助力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40年來砥礪奮進、跨越式發展的壯麗篇章,8月26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特區40年 央企共奮進”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40歲的“生日”,當晚,深圳全城亮燈為特區40周年“慶生”。
40年間,中國海油人見證了世人矚目的“深圳速度”;深圳特區也記錄下海油人奮斗的足跡。
南海油氣開發“生命線”
同樣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從20世紀80年代珠江口盆地勘探對外招標之初,海洋石油工業就與深圳的命運緊密相連。而深圳也因中國海油和眾多國外石油公司的進駐,發展成為頗具國際盛名的海洋石油基地。
40年來,南海東部海域上崛起了40個油氣田,創造了連續24年油氣年產量超千萬立方米油當量的紀錄,累計生產油氣超過3.2億立方米油當量。源源不斷的油氣資源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深圳特區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工業部根據對外合作開發南海油氣資源的需要,籌建珠江口盆地油氣勘探后勤基地。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對廣東沿海各地進行實地調查,看中了深圳蛇口半島的赤灣。
深圳赤灣石油基地
深圳赤灣港:3000米級深水姊妹船入列
多家國外石油公司也認為,蛇口半島靠近海上油氣勘探區域,岸線曲折,又有我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工業區作依托,具有建設深水港和石油后勤基地的良好條件。從那時開始,經過中國海油和合作方的不斷開墾,深圳成為維系南海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生命線”。
1990年9月,南海東部第一個油田惠州21-1投產,兩年后成為中國海上第一個年產百萬噸油田。
1996年,我國首個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投產。
清潔能源落戶大鵬灣
到20世紀90年代末,深圳已從一個小漁村迅速成長為大都市。歷史因緣際會,中國海油對清潔能源的戰略布局又與深圳緊密相連,從這里開始了一段新的歷程。
當時,中國海油牽頭組織東南沿海引進LNG(液化天然氣)項目規劃,以前瞻性眼光率先在我國發展LNG業務,首個試點項目就選在了深圳。
我國首個引進LNG項目——中國海油廣東大鵬LNG接收站
2006年6月28日,在美麗的深圳大鵬灣,由中國海油牽頭實施的我國首個進口LNG項目——廣東大鵬LNG項目正式投產。深圳也由此在廣東率先開啟大規模利用天然氣的序幕。
中國海油在深圳建成加油站、加氣站10余座,為深圳市民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圖為中國海油位于深圳龍崗的加油加氣合建站。
深圳鹽田港從40年前荒涼的灘涂,變為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四強的港口。圖為港口內的中國海油LNG加氣站為集裝箱貨車提供綠色動力。
當前,中國海油在深圳的LNG業務已廣泛延伸至LNG儲運接收、天然氣貿易、天然氣發電、城市燃氣和車船加氣等天然氣產業鏈的多個領域。
中國海油“蔚藍力量”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凈灘”活動,呵護深圳碧海藍天。
從儲罐再次氣化后的LNG沿著管道大動脈進入深圳市區,老百姓的廚房里騰起淡藍色的灶火,街道上輕聲駛過“喝飽”綠色燃料的公交車,燃氣發電廠沒有傳統印象中的大黑煙囪,沒有轟隆隆的噪音,晝夜不息地將電力和熱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清潔低碳的LNG產業惠及于民,成就如今隔三差五就刷爆朋友圈的“深圳藍”。
點擊圖片 直達專題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