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海洋地震拖纜采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自主研發海洋地震拖纜采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2-04
1月29日,由中國海油旗下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服”)自主研發的“海亮”拖纜采集裝備(下稱“海亮”)和“海途”拖纜綜合導航系統(下稱“海途”),打破作業深度、道間距等技術限制,順利完成海上三維地震采集作業,填補了國內裝備技術空白。地震資料品質滿足行業標準,靈敏度、穩定性和一致性優于國外主流設備,標志著中國自主研發海洋地震拖纜采集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找油找氣,物探先行,在廣袤的大海深處尋找油氣資源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地震勘探,將人工激發的地震波穿過海水進入地層,從各巖石層反射回不同特性的反射波,被物探船采集裝備記錄并通過高性能計算機處理、分析、判斷地質情況,進而尋找可能含有油氣構造的過程。
“如果把地震勘探比作醫院CT檢查,采集裝備就好比一部對海底地層進行掃描的巨型CT機,封裝在電纜內部用于檢測地震波的檢波器就像高度靈敏的探測器,負責指揮和控制地震作業的綜合導航系統就像物探船的‘大腦中樞’。”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項目負責人黃龍君表示,不同的是,CT檢查尋找的是“病灶”,地震勘探尋找的是“寶藏”。
目前,“海亮”已突破進口設備22米作業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可不限水深實施深拖,能有效削弱干擾波的影響。“海亮”還形成了3.125米、6.25米、12.5米等多種道間距系列產品,大幅提高地震資料分辨率,可精細刻畫海底復雜地質構造。
作為“海亮”的“眼睛”,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檢波器一致性指標高于進口設備15%,讓這雙“火眼金睛”能看到更加清晰的地層“秘密”。“海途”的研發成功,則宣告了中國拖纜綜合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它的出現,為地震采集裝備裝上了“最強大腦”,在茫茫大海上,地震采集作業炮點預測和檢波器可以實現精準定位。預測精度小于0.3米,實時坐標解算精度小于3米,與進口同類技術水平相當。
據統計,自主研發海洋地震固體拖纜采集裝備技術已累計完成超過4000公里二維、500平方公里三維地震采集商業作業,并實現產品定型及產業化生產,具備研發、制造、服務的全產業鏈能力,建立了完整的產業化制造體系。其中,“海亮”水下固體電纜年制造能力達100公里,檢波器年制造能力達10萬支。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