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國企新聲】全國政協委員石柯:充分發揮轉制科研院所作用 提升我國制造業強基補鏈水平
【兩會國企新聲】全國政協委員石柯:充分發揮轉制科研院所作用 提升我國制造業強基補鏈水平

文章來源: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3-10
強基補鏈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轉制科研院所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底蘊,是產業鏈與創新鏈對接的重要環節。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有力推動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工程院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在26類代表性制造業產業中,仍有15類產業與世界制造強國差距大或差距巨大,“中國制造”整體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原創性、顛覆性、變革性技術成果不多;二是工業基礎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三是技術創新鏈的重要環節出現斷裂,轉制科研院所在原有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和為企業服務的功能嚴重弱化。
今后一個時期,迫切需要更好發揮轉制科研院所行業服務作用,提升我國制造業強基補鏈水平。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國機集團原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石柯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重構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體系。強化科技體系布局頂層設計,依托具有良好研究基礎和體系布局的裝備制造骨干企業,設立國家產業技術研究院,以項目、資本為紐帶,或通過采用認定、掛牌、長期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轉制科研院所的行業研究資源與功能,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基礎共性技術研發等公益性產業創新活動,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在經費支撐方面,參照國外成熟經驗模式,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由國家財政、研究單位、用戶企業共同投入的機制,保障研究工作穩定運行。
二是適度適量賦予一批轉制科研院所公益屬性。組織專門機構遴選、認定一批真正具備共性技術研究與提供能力的轉制科研院所,在整體維持科技型企業屬性的前提下,對其中承擔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的研發團隊、儀器設備、科研平臺等資源,模擬獨立實體,并賦予其公益屬性,參照事業單位給予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同時建立以產業服務貢獻度為導向的監管考核機制。最大限度發揮和利用好轉制科研院所現有的產業基礎創新資源,既有效填補技術創新鏈“真空地帶”,又避免資源重復投入。
三是加快培養高水平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隊伍。加快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步伐,在轉制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勵方面給予更加靈活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合理授權放權,減少不必要的限制條件,改善研究人員轉型或流失造成人才瓶頸的局面。在合理范圍內賦予轉制科研院所工資總額核定自主權,探索嘗試由轉制科研院所主導建立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培養壯大技術創新人才隊伍,為提升我國制造業強基補鏈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