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26
終年灰頭土臉的排土場“穿”上了綠意盎然的新衣裳;常年在井下與“黑金”打交道的采煤工人變成了植綠播綠的“生態使者”;曾經以黑、灰色為主基調的礦山出現越來越多的綠色地帶,“花園式礦山”的建設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公司路天礦業公司全力推進排土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進入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新階段。
灰色排土場變“綠毯”
暑氣和秋意并存的季節,工作人員一行驅車一路前行,直奔烏海能源公司路天礦業公司排土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現場。
駛進路天煤礦礦區,遠遠望去,6個距離地面垂直高度約四五十米的巨型排土場像一座座連綿的山丘,盤踞在井田附近。
汽車沿著1號排土場的盤“山”路向“山頂”行駛。山坡雖然高峻陡峭,但經過削坡覆土、毛石護坡和六棱磚固化,渣土已被密集的網格牢牢“抓”住,再加上植被的覆蓋,即便遇上刮風天,揚塵也無法趁勢“發威”。
登頂后,映入眼簾的是一馬平川的平整土地,一簇簇剛剛探出頭的小草為土地鋪上了一層毛茸茸的“綠毯”。縱橫交錯的滴灌管道織成一張覆蓋地表的水網,幾輛綠化灑水車正在進行補充噴水作業,為植物的生長輸送“生命之泉”。
驕陽照射下,水霧中出現幾道絢麗的彩虹,為這片綠色的土地錦上添花。
采“烏金”種“綠金”
“再給我幾根滴灌支管,注意固定好連接處,防止漏水。”“管道一定要緊貼著水平線敷設,這樣才能保證每一株苗苗都能喝上水。”排土場一側,綜放隊檢修班職工許朋朋一邊安裝滴灌管道,一邊提醒著工友操作注意事項。
不遠處,綜放隊生產班的19名采煤工人也正埋頭苦干。他們輕輕地掀起早期敷設的保水防沙地膜,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生怕碰傷長勢正旺的花草。
了解得知,在排土場治理工作現場埋頭作業的百余名“護草使者”都是煤礦一線職工。
許朋朋在綜放隊檢修班工作15年了,常年和井下采煤設備打交道。排土場治理工作開始后,他和工友們每天都來排土場參與環境修復治理工作。
“過去在井下采煤,周圍都是黑黑的。現在有機會在陽光下種草、澆水,周圍都是綠綠的。現在礦山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了,廣大職工很有干勁。”綜放隊生產班采煤職工李剛說。
放眼望去,排土場上、邊坡上、礦區道路旁,處處可見煤礦職工忙碌的身影。為了讓礦區多一些綠色,路天礦業公司全體職工干勁兒十足,今年已有11萬株樹苗在礦區和環境治理區“安家落戶”。
生態“傷疤”向綠色蛻變
宣傳展板上,排土場治理前的照片令大家心里一緊。明明是彩色照片,黑色和灰色卻成了主色調,高矮錯落的幾個排土場似乎張著黑乎乎的大口,吞噬著周邊世界的色彩,成為礦區的生態“傷疤”。
一時間,人們詫異于現在身處的地方是否真是礦區的排土場。路天礦業公司黨委副書記劉建軍仿佛看出大家的疑問,滿臉驕傲地說:“路天煤礦自1980年投產以來,一直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但同時,因長期露天開采、井工洗選排放,在礦區地面形成了多處排土場,造成揚塵和矸石堆積自燃,礦區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如今,經過3年的生態恢復治理,6個露天排土場的面貌煥然一新。該治理項目已成為海南區乃至我市地質環境治理與轉型發展的樣板。”
能讓昔日排土場變成茵茵綠毯,這其中一定有什么法寶。沒等提問,劉建軍便接著說:“為進一步探索治得住、長得好的礦區生態治理模式,烏海能源公司以老石旦煤礦矸石山為試點,開展礦區生態修復應用研究與示范研究,重點調查了烏海及周邊城市和地區本土化植物,篩選出近40種典型植被進行模擬及現場試種實驗,最終篩選出適宜烏海地區生態修復的12種花草投入烏海能源公司生態環境修復工作。1號排土場種植的就是這12種花草,有紫花苜蓿、黑麥草、波斯菊等。你看,這些花草已經破土出苗,進入養護階段,生態修復效果初步顯現。”
生態治理礦區換新顏
站在1號排土場頂部平臺向西側極目遠眺,在陽光照耀下,昔日的老排土場變成一片“藍海”,熠熠生輝。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讓生態治理后的老排土場產生了經濟效益。
生態恢復的第一步是消除原有地質災害隱患,恢復自然生態,接下來就能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
排土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完成后,路天礦業公司計劃投資3.415億元,利用排土場頂部面積約5.34平方公里空地,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我們將根據自身投入+引進投資的建設思路,依托先前的生態治理成果,實施生態林、公益林、250MW光伏發電等項目,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把礦區建設成礦山生態修復公園,實現光伏發電、生態修復觀光、綠色農業種植、林業草地培育、工業遺跡展覽一體化發展,打破排土場只投入無產出的困局,讓礦區也能產‘綠金’。”劉建軍對礦區的未來充滿憧憬。
路天礦業公司排土場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是烏海能源公司履行央企責任、強化生態治理的生動實踐。該公司正在用鐵的擔當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根本上、源頭上開展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和煦的陽光下,眺望不遠處的2號排土場,“同創生態文明,共建綠色礦山”的標語格外醒目,因為采礦導致的荒山禿嶺正悄悄地改變模樣……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