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3-14
載人空間站如何建成?新一代載人火箭、重型火箭、可回收火箭等進展如何?近日,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了相關規劃與進展。
中國空間站將轉入建造階段
“當前,中國空間站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進入建造階段。”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趙小津說,五院航天人正為此全力以赴拼搏,凝神聚力奮斗。
圖為五院總環部員工進行神舟飛船總裝工作。
“空間站建造階段將依次發射天舟四號、神舟十四號、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以及天舟五號和神舟十五號6個航天器,在有人狀態下完成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轉位,最終完成T字構型空間站的建造;建造完成后,對功能性能進行在軌測試,然后轉入運營階段。”趙小津說。
趙小津透露,中國空間站建造完成后,將持續開展航天員駐留以及多領域空間科學和技術實(試)驗,艙內活動空間將超過110立方米,提供6個睡眠區和2個衛生區,可實現長期3人、短期6人駐留。
此外,中國空間站還將配置核心艙節點艙和問天實驗艙氣閘艙2個航天員出艙艙口,以及夢天實驗艙氣閘艙1個貨物氣閘艙;配置1個大機械臂和1個小機械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保障航天員和貨物出艙,艙外載荷安裝、照料等任務。
新一代運載火箭值得期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席總師姜杰介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當前正處于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將有望使我國具備2030年前載人登陸月球的能力,并為后續月球科考與開發、深空探測及空間資源利用打下基礎。
在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研制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制團隊探索了高效的運載火箭研發制造模式,打造了安全可靠、性能先進的載人運載火箭系列,同時滿足載人月球探測及近地空間站后期運營需求。
2月27日,長征八號火箭“一箭22星”成功發射,創造了中國火箭“一箭多星”新紀錄,這也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在商業航天領域取得的新突破。
近年來,國內商業發射市場需求激增。姜杰介紹,長征八號火箭可承擔商業發射任務,滿足大部分市場需求;長征十一號火箭今年預計有4到5次發射任務,其中商業發射任務預計有1到2次。
火箭回收是建設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重要基礎。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研制將實現我國航天運輸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復使用的重大跨越,大幅度提升我國進出空間和利用空間的能力,在解決落區安全、降低發射成本、推動技術發展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姜杰介紹,當前,火箭回收相關的技術攻關正在開展。
重型運載火箭可以跨越式提升我國進入空間和利用空間的能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級,任務覆蓋面廣、適應性強,既可用于空間艙段、空間電站等近地軌道大規模發射任務,也可用于載人登月、載人火星/小行星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使我國空間活動進入全新的大規模探測階段,保障我國在宇宙探索和空間開發中的優勢地位。姜杰介紹,重型火箭是具有跨代意義的運載火箭,其研制需要8至10年時間。
【責任編輯: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