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新發現!中國電科兩大關鍵系統來“點睛”
FAST新發現!中國電科兩大關鍵系統來“點睛”

文章來源: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6-16
近日,中國天眼FAST發現了首例持續活躍的快速射電暴,為構建快速射電暴的演化模型、理解這一劇烈宇宙神秘現象打下了基礎。
實現高靈敏的觀測精度,中國電科承建的反射面單元與饋源艙兩大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決定FAST探測能力和精度的核心要素,反射面面板看起來像一口“超級大鍋”,由4450塊反射面單元組成,每塊單元又由100塊直徑大約1.1米的面板子單元拼裝而成。反射面單元安裝在像蜘蛛網一樣的索網上,索網的每個節點連接一個促動器,需要觀測某一區域的時候,促動器會帶動相關的反射面單元在“大鍋”上形成一個直徑300米的拋物面,就好像是“大鍋”上的一個“小碗”。“當觀測區域變化的時候,促動器會隨之帶動反射面單元形成千變萬化的‘小碗’,擴大觀天的范圍,提高信號的接收廣度。”FAST反射面系統總設計師鄭元鵬指出。
如果說FAST是觀測深空的巨眼,那么,饋源艙就猶如這只眼睛的瞳孔。懸掛半空、可移動的饋源艙是“中國天眼”的一大創舉。當接收宇宙微弱的射電信號時,每個“小碗”收集到的信號,都要通過饋源艙來聚焦。
技術人員對“中國天眼”的饋源艙進行維護保養
“饋源艙處于每個拋物面的焦點位置,其作用就是聚焦反射面收集到的信號,支撐天文學家開展高靈敏度太空觀測任務。”饋源艙總設計師李建軍介紹,反射面在觀測天體運動中的變形,會帶來拋物面的形狀和焦點位置的變化,饋源艙位置也必須隨之而動。
饋源艙看起來就像懸掛在“大鍋”之上的“果子”,而實際上,它是一個直徑13米、高6米的“大家伙”。當“大鍋”變形時,“果子”既要實現柔性懸掛下瞬間移動到焦點上,又得讓“果子”里的接收機紋絲不動。經過千百次試驗,最終李建軍團隊實現了“果子”移動如風,但接收機仍然巋然不動的目標。
【責任編輯:王莉】